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60|回復: 0

[考古發現] 考古新闻·宜宾百竹海发现清代古墓群 四周竹林茂密人迹罕至 ...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11-4 06: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江安县文物普查队在江安百竹海仁和乡发现一座清代古墓葬群。截至昨(11)日,百竹海已发现文物点46处,其中有8处文物是最新发现的。

据介绍,这些墓葬群地处仁和乡会龙村大漂水岩半山腰,四周竹林、树林十分茂密,人迹罕至。由于隐藏在深山密林,古墓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个墓葬群由7个古墓组成,是当地土著居民范氏家族墓,均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墓葬。这些坟墓宽11.4米,碑高4米,碑宽3.2米,碑上有铭文记载,四柱三开间,重檐歇山宝顶式,墓垣、后壁均为石质,均为浅浮雕与深浮雕。碑正中雕刻了福禄祷禧的图案,下面雕刻了终身吉祥、喜鹊闹梅、欢天喜地等图案,左右两侧雕刻着琴棋书画。墓碑上还雕刻了花草、人物、飞禽走兽等。

江安县文物普查人员曹家树告诉记者:『我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以来,第一次看到保存这么完好的古墓葬,在宜宾也十分罕见;古墓的石刻艺术相当精美,再现了清代晚期石刻艺术的精湛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据了解,截至昨日,百竹海发现文物点46处,其中有8处文物是最新发现的。特别是范氏墓群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石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弥补了江安县清代墓葬型制的完整性,还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多层次的实物资料,已经引起了省、市文物界的高度重视;鹿鸣村清代民居建筑王家大院,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数以百计的木刻图案所涵盖的川南民俗文化底蕴,弥足珍贵,可与夕佳山古民居交相辉映。

懋松 發表於 2025-5-27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江安百竹海清代墓葬群考略》

近日江安百竹海发现的范氏家族墓葬群,实为清代晚期川南地区墓葬文化的珍贵标本。此墓群保存之完好、形制之完备、雕饰之精美,确属道光咸丰年间墓葬艺术的典型代表,其学术价值可从三方面论之:

一、形制考据
该墓群采用四柱三开间重檐歇山宝顶式结构,此乃清代中晚期川南士绅阶层常见葬制。碑高四米、宽三十二米的规制,符合《大清通礼》中"庶人茔地九步,坟高四尺"的等秩规范。墓垣后壁全用石质,可见范氏虽为土著,实已深度汉化。浅浮雕与深浮雕的并用,正是道光朝以降巴蜀石刻"细密繁复"风格的体现。

二、纹饰析微
碑刻中"福禄祷禧"居中,"琴棋书画"分列两侧的布局,暗合《园冶》"左图右史"的传统礼制观念。喜鹊闹梅、欢天喜地等吉祥图案,与成都龙泉驿区咸丰六年张氏墓雕饰风格相近,印证了清代晚期川南、川西丧葬艺术的交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物浮雕中出现的桶形冠饰,或为研究僰人文化汉化进程的重要物证。

三、文史价值
此墓群填补了江安地区清代墓葬型制谱系的空白。其石刻技艺承袭了乾隆朝"大邑刘氏"的细腻刀法,又融入本土竹雕的镂空技法,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墓主范氏作为土著大族,其墓葬形制的汉化程度,为研究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在川南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实物参照。

今观此墓群,不惟石刻精美,更可贵者在于其完整保存了清代晚期川南丧葬文化的整体语境。建议后续研究可着重三事:一是比对墓志铭文与地方志记载;二是测绘墓葬方位与当地风水学说之关系;三是系统整理纹饰中的民俗意象。如此,则此批文物之价值,必能更彰于学界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二日亥時| 2025/5/28/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