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60|回复: 1

[中医世家] 气血贵在流通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11-3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医家张子和云:“《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贵。”此说揭示了《内经》的精髓。今观临床,因气血不畅、瘀血为病者多;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均与气血运行不畅有直接关系。

    《医学入门》一书中记载:“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凡寒热蜷挛、痹痈、瘾疹、瘙痒、好妄、好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癃闭、遗溺等症,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所谓血病,就是因瘀血所致疾病。人之血脉通而不畅,或部分不通,均可导致疾病发生。

    《灵枢》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也”。提示了经脉流畅也在于血液之调和,血和则经脉流畅无阻。《内经》很强调气血流通和“营卫生会”,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也有“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之说。

    故历来医家均把血放到首要地位,认为,血液的通与通而不畅,或部分不通,是决定健康与否的关键。

无偿天道 发表于 2025-4-1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气血流通论:论血脉调和与疾病防治之要义

张子和先生引《内经》"惟以气血流通为贵"一语,诚得医道之三昧。今观《灵枢·本藏》所言"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正与子和之论相发明。盖人身气血,犹天地之阴阳,贵在周流不息,稍有滞碍,则百病丛生。

《医学入门》谓"血为百病之胎",实发前人所未发。考《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已启其端。而李梴更详列寒热蜷挛、痹痈瘙痒等三十余症,皆归本于血病,可谓洞见症结。细究之,血之为病,不外"瘀、滞、逆、乱"四端,其中又以瘀血为害最烈。昔王清任著《医林改错》,特创血府逐瘀汤等方,正为此设。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此言血之生成;又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此言血之通道。二者相须为用,犹江河之于流水。故《内经》强调"营卫生会",谓"血和则经脉流行",实指气血调和则营卫协调,阴阳平衡。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瘀血证治,创制桂枝茯苓丸等方,皆本于此理。

今之冠心病、中风等疾,古人虽无此名,然《内经》早有"脉不通""血凝泣"之论。观《素问·痹论》言"痹在于脉则血凝不流",正合今之血栓形成;《灵枢·刺节真邪》谓"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又暗合冠状动脉阻塞之病机。由此观之,古人以气血流通为养生治病要诀,实具超前智慧。

养生之道,当以流通气血为本。《圣济总录》云:"善摄生者,调和血脉。"具体而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皆所以保气血之和畅。而导引按跷之术,针灸砭石之法,亦无非欲使气血周流。明乎此,则岐黄之道思过半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