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81|回覆: 0

[考古發現] 敦煌被盜壁畫找到 被丟棄在石窟藝術中心管理房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1-3 08: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敦煌被盜壁畫找到 被丟棄在石窟藝術中心管理房

敦煌被盜壁畫找到 被丟棄在石窟藝術中心管理房

敦煌現代石窟藝術中心負責人常嘉煌17日說,被盜的【藥師菩薩像】壁畫失而復得。

常嘉煌說,17日一早,敦煌現代石窟藝術中心的管理人員起床後,在其居住的房屋院內發現丟棄在院內的被盜【藥師菩薩像】。管理人員確認是失竊的【藥師菩薩像】後,立即向當地公安機關報警。

敦煌現代石窟藝術中心7月24日發佈通告,稱敦煌現代石窟壁畫【藥師菩薩像】被揭盜。根據敦煌現代石窟藝術中心發佈的通告,敦煌現代石窟始開鑿於1996年,是根據敦煌研究院創始人、『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先生的遺願,由敦煌學者李承仙和常嘉煌母子自籌資金開鑿的。從被盜至今,一直沒有明確線索幫助偵破案件。

常嘉煌說,目前公安機關正在對現場進行勘察整理,搜集線索。但為什麼壁畫會出現在管理人員居住的院子內、壁畫丟進院子的具體時間等仍未確定。

敦煌現代石窟藝術中心目前有5個石窟,其中1號海外遺寶窟已經完成洞窟牆面處理和壁畫製作;3號窟於2001年9月4日舉行開窟儀式後正在創作,2、4、5號窟已經完成牆面處理。

常嘉煌介紹,被盜的【藥師菩薩像】圖源自1907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的敦煌藏經洞唐代絹畫,由李承仙先生復原放大繪製,壁畫高210厘米,寬80厘米。這是敦煌現代石窟的第一幅壁畫,也是李承仙生前留給敦煌的最後遺作。這幅壁畫是在裱糊在洞窟牆壁上的絲絹上完成的,被盜時被整體揭下。

著名的敦煌研究專家、藝術家常書鴻、李承仙夫婦傾盡一生守護敦煌,被人尊稱為『敦煌守護神』。在常書鴻和夫人李承仙辛勤工作的幾十年中,組織修複壁畫,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寫了一批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論文,還臨摹了大量的壁畫精品。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6-10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敦煌壁畫失而復得的文化省思

敦煌現代石窟藝術中心藥師菩薩像壁畫的失而復得,實乃不幸中之萬幸。這幅源自唐代絹畫、由李承仙先生復原放大的壁畫,承載着敦煌藝術的千年血脈,其被盜與尋回的過程,折射出當代文物保護面臨的深層困境。

敦煌藝術自藏經洞發現以來,歷經劫難。伯希和等外國探險家攜走大量文物,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常書鴻、李承仙夫婦傾盡一生守護敦煌,組織修複壁畫,臨摹精品,為後世留下珍貴遺產。藥師菩薩像作為李承仙先生的最後遺作,其藝術價值與文化意義不言而喻。壁畫被盜事件,不僅是對具體文物的侵害,更是對敦煌守護精神的褻瀆。

當代文物保護面臨諸多挑戰。此案中壁畫被整體揭下,後又神秘出現在管理人員院內,作案手法與動機令人費解。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防範措施、監管機制是否存在漏洞,值得深思。敦煌藝術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保護工作需要更完善的法律保障與技術支撐。

壁畫雖已找回,但損害已造成。文物保護不能僅靠事後的追索與修復,更需建立前瞻性的預防體系。建議加強文物保護立法,提升安防技術水平,培養專業人才,同時增強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敦煌藝術屬於全人類,其保護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

常書鴻先生曾言:"敦煌藝術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藥師菩薩像的回歸,讓我們再次審視文化遺產保護的緊迫性。唯有傳承敦煌守護者的精神,方能確保這些千年瑰寶永續流傳,讓後世得以領略中華藝術的無盡魅力。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6-30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敦煌藥師菩薩壁畫失竊案的文化反思】

敦煌現代石窟藝術中心藥師菩薩壁畫失而復得一事,實為當代文物保護領域極具警示意義的案例。此幅由李承仙先生依唐代絹畫復原的壁畫,不僅承載着常書鴻家族兩代人守護敦煌的赤忱,更凝結着千年絲路文明的精魄。今試從文化價值、保護困境、制度完善三端論之。

一、壁畫的文化價值重估
此幅藥師菩薩像雖為現代摹繪,然其藝術源流可溯至伯希和盜走的敦煌藏經洞唐代絹畫(現藏法國吉美博物館)。李承仙先生以畢生臨摹經驗復原放大,既延續了唐代敦煌"細密臻麗"的畫風(見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又融入了常書鴻所倡"臨摹即研究"的現代理念。壁畫採用傳統絲絹裱糊工藝,其210厘米的高度更突破了敦煌絹畫常規尺幅,實為"以古法開新境"的典範。常氏家族自1943年紮根敦煌以來,此類文化再造工程正是對"敦煌學魂"的當代詮釋。

二、文物安全暴露的體制痼疾
此次盜案折射出民間石窟保護的三大困境:其一,非國有文保單位常陷"無專職安保、無系統監控、無專項經費"的窘境,與莫高窟數碼化安防體系形成鮮明對比;其二,壁畫遭揭盜半月後竟被棄置管理房院內,暴露出犯罪團伙對文物防護的蔑視;其三,常嘉煌所述"裱糊絲絹整體揭下"的盜取手法,恰說明犯罪者具備專業文物剝離技能——這與2011年故宮博物院盜案中"鑿牆竊寶"的業餘手法已不可同日而語。唐代張懷瓘【書斷】有云:"物聚於所好,而常得於有力者",今之文物犯罪正日益呈現專業化、團伙化特徵。

三、構建多元保護體系的建言
【唐律疏議·賊盜律】載"諸盜毀天尊佛像者徒三年",今雖刑法設有文物犯罪專條,但更需建立"三位一體"防護網:技術上當推廣敦煌研究院研發的"壁畫微環境監測系統";制度上應參照日本【文化財保護法】建立民間文保補償機制;教育層面亟需復興"守護人"傳統,如宋代米芾任漣水軍使時"鎖廳觀碑"的掌故,培養公眾對文物的敬畏之心。

昔年常書鴻在巴黎偶見【敦煌圖錄】,毅然歸國守護大漠遺產,其子常嘉煌今承遺志開鑿現代石窟。此番壁畫雖僥倖尋回,然若不能從根本上補牢文物保護藩籬,恐難杜絕"五萬卷遺書散瀛海"(王國維【敦煌發現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的歷史重演。願此事成為喚醒社會文物守護意識的契機,使文明薪火永續相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六日卯時| 2025/7/10/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