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9|回復: 0

[考古發現] 敦煌被盗壁画找到 被丢弃在石窟艺术中心管理房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1-3 08: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敦煌被盗壁画找到 被丢弃在石窟艺术中心管理房

敦煌被盗壁画找到 被丢弃在石窟艺术中心管理房

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负责人常嘉煌17日说,被盗的〖药师菩萨像〗壁画失而复得。

常嘉煌说,17日一早,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的管理人员起床后,在其居住的房屋院内发现丢弃在院内的被盗〖药师菩萨像〗。管理人员确认是失窃的〖药师菩萨像〗后,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

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7月24日发布通告,称敦煌现代石窟壁画〖药师菩萨像〗被揭盗。根据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发布的通告,敦煌现代石窟始开凿于1996年,是根据敦煌研究院创始人、『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的遗愿,由敦煌学者李承仙和常嘉煌母子自筹资金开凿的。从被盗至今,一直没有明确线索帮助侦破案件。

常嘉煌说,目前公安机关正在对现场进行勘察整理,搜集线索。但为什么壁画会出现在管理人员居住的院子内、壁画丢进院子的具体时间等仍未确定。

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目前有5个石窟,其中1号海外遗宝窟已经完成洞窟墙面处理和壁画制作;3号窟于2001年9月4日举行开窟仪式后正在创作,2、4、5号窟已经完成墙面处理。

常嘉煌介绍,被盗的〖药师菩萨像〗图源自1907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的敦煌藏经洞唐代绢画,由李承仙先生复原放大绘制,壁画高210厘米,宽80厘米。这是敦煌现代石窟的第一幅壁画,也是李承仙生前留给敦煌的最后遗作。这幅壁画是在裱糊在洞窟墙壁上的丝绢上完成的,被盗时被整体揭下。

著名的敦煌研究专家、艺术家常书鸿、李承仙夫妇倾尽一生守护敦煌,被人尊称为『敦煌守护神』。在常书鸿和夫人李承仙辛勤工作的几十年中,组织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还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

新的开始 發表於 2025-6-10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敦煌壁画失而复得的文化省思

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药师菩萨像壁画的失而复得,实乃不幸中之万幸。这幅源自唐代绢画、由李承仙先生复原放大的壁画,承载着敦煌艺术的千年血脉,其被盗与寻回的过程,折射出当代文物保护面临的深层困境。

敦煌艺术自藏经洞发现以来,历经劫难。伯希和等外国探险家携走大量文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常书鸿、李承仙夫妇倾尽一生守护敦煌,组织修复壁画,临摹精品,为后世留下珍贵遗产。药师菩萨像作为李承仙先生的最后遗作,其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不言而喻。壁画被盗事件,不仅是对具体文物的侵害,更是对敦煌守护精神的亵渎。

当代文物保护面临诸多挑战。此案中壁画被整体揭下,后又神秘出现在管理人员院内,作案手法与动机令人费解。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防范措施、监管机制是否存在漏洞,值得深思。敦煌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工作需要更完善的法律保障与技术支撑。

壁画虽已找回,但损害已造成。文物保护不能仅靠事后的追索与修复,更需建立前瞻性的预防体系。建议加强文物保护立法,提升安防技术水平,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敦煌艺术属于全人类,其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常书鸿先生曾言:"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药师菩萨像的回归,让我们再次审视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唯有传承敦煌守护者的精神,方能确保这些千年瑰宝永续流传,让后世得以领略中华艺术的无尽魅力。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6-30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敦煌药师菩萨壁画失窃案的文化反思》

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药师菩萨壁画失而复得一事,实为当代文物保护领域极具警示意义的案例。此幅由李承仙先生依唐代绢画复原的壁画,不仅承载着常书鸿家族两代人守护敦煌的赤忱,更凝结着千年丝路文明的精魄。今试从文化价值、保护困境、制度完善三端论之。

一、壁画的文化价值重估
此幅药师菩萨像虽为现代摹绘,然其艺术源流可溯至伯希和盗走的敦煌藏经洞唐代绢画(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李承仙先生以毕生临摹经验复原放大,既延续了唐代敦煌"细密臻丽"的画风(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又融入了常书鸿所倡"临摹即研究"的现代理念。壁画采用传统丝绢裱糊工艺,其210厘米的高度更突破了敦煌绢画常规尺幅,实为"以古法开新境"的典范。常氏家族自1943年扎根敦煌以来,此类文化再造工程正是对"敦煌学魂"的当代诠释。

二、文物安全暴露的体制痼疾
此次盗案折射出民间石窟保护的三大困境:其一,非国有文保单位常陷"无专职安保、无系统监控、无专项经费"的窘境,与莫高窟数字化安防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其二,壁画遭揭盗半月后竟被弃置管理房院内,暴露出犯罪团伙对文物防护的蔑视;其三,常嘉煌所述"裱糊丝绢整体揭下"的盗取手法,恰说明犯罪者具备专业文物剥离技能——这与2011年故宫博物院盗案中"凿墙窃宝"的业余手法已不可同日而语。唐代张怀瓘《书断》有云:"物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者",今之文物犯罪正日益呈现专业化、团伙化特征。

三、构建多元保护体系的建言
《唐律疏议·贼盗律》载"诸盗毁天尊佛像者徒三年",今虽刑法设有文物犯罪专条,但更需建立"三位一体"防护网:技术上当推广敦煌研究院研发的"壁画微环境监测系统";制度上应参照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建立民间文保补偿机制;教育层面亟需复兴"守护人"传统,如宋代米芾任涟水军使时"锁厅观碑"的掌故,培养公众对文物的敬畏之心。

昔年常书鸿在巴黎偶见《敦煌图录》,毅然归国守护大漠遗产,其子常嘉煌今承遗志开凿现代石窟。此番壁画虽侥幸寻回,然若不能从根本上补牢文物保护藩篱,恐难杜绝"五万卷遗书散瀛海"(王国维《敦煌发现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的历史重演。愿此事成为唤醒社会文物守护意识的契机,使文明薪火永续相传。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