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0|回覆: 2

[中秋節(八月十五)] 百物談趣小餅如月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0-12 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百物談趣:小餅如月

20160918_008

20160918_008

月下把杯圖頁 

『中秋節物未為低,火燒羅羅出釜齊。一樣餅師新製得,佳名先向月中題。』清代祁啟萼的【月餅】詩,將月餅喻為一輪縮小的月亮,點出了月餅命名的寓意。而最早將圓餅和月亮聯繫到一塊吟詠的,似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應將胡餅邀蟾蜍』。人們把胡餅與酥點結合起來,就成了早期的月餅。

讀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唐代東西兩京都有製作胡餅者,白居易也讓家中的廚師學着『輔興』(專做胡麻餅的名鋪)做了一些,然後寄給友人。由此可看出,至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時期,月餅就已經在民間流行了。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吃月餅就像吃圓圓的月亮一樣。詩中的飴(麥芽糖)和酥(酥油)兩者相拌,相當於現在的月餅餡。蘇東坡飲酒品餅之餘,借餅抒情。詩中的『小餅』當時俗稱『月團』。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中才首次提到『月餅』。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亦有關於『月餅』的記述。宋時八月十五夜,城中人家,擺放月餅、瓜果,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神保佑。當時男子拜月一般是求得『早步蟾宮,高攀仙桂』,而女子拜月則主要是希望『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對此習俗,有詩調笑,『時人莫訝登科早,只為嫦娥愛少年。』而宋代筆記體小說【醉翁談錄】對此也有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傳說朱元璋在月餅中夾帶紙條,約定八月十五夜統一起義,推翻元朝統治。也許因為這個『齊民心』的事件,自那時起,吃月餅的習俗更為普遍了。明沈榜【宛署雜記】中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之語;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中亦有『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的說法;清代的【燕京歲時記】又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師第一……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的記載。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知道,明清是中秋節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最盛的時期。

『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這首清代竹枝詞道出了那時月餅贈送風俗的普遍流行。清袁學瀾的【吳郡歲華紀麗】十二卷,其中有一幅展示蘇州一帶的風俗圖,圖中【詠月餅】詩曰:『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核。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裏相饋遺,節物無容忽。』這幅詩畫詳盡描繪了月餅的製作、蒸煮乃至饋贈親朋等一系列活動,甚是精彩有趣。明彭蘊章【幽州土風俗】中有詩曰:『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嫩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丹顏。』何止『嫦娥奔月』,還有吳剛折桂、玉兔搗藥、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美麗動人的神話圖案,都被心靈手巧的制餅師印製在月餅上,將月亮文化演繹到了極致,伴隨着美味的月餅流傳後世。

月餅,一輪圓圓的節日符號,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月亮文化,承載着厚重的歷史及節日風俗的演變和延伸,成為中華民族實現團圓夙願的象徵,憧憬美好生活的見證。

jz214 發表於 2025-6-5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小餅涵月:中秋餅饌源流考述】

拜讀【百物談趣】所載"小餅如月"篇,考據精審,令人欣悅。今不揣譾陋,試就中秋餅食源流稍作補苴,以就教於方家。

考"月餅"之名,雖肇端於南宋【武林舊事】,然其形制淵源實可上溯至漢唐。漢代"胡餅"經絲路傳入,至唐代已衍為"古樓子"(【唐語林】載以羊肉夾層炙烤者),此即白居易詩中所詠"面脆油香"之物。敦煌文書P.2641卷有"饆饠"記載,其"以油酥入面"之法,實開後世月餅皮料先河。

宋代餅食技藝大進,【東京夢華錄】載"糖蜜酥皮食"七十二種,其中"金桂團"以桂花入餡,頗類今之廣月。吳自牧所記"銀絲月餅",當為蘇詩"中有酥和飴"之實證。值得注意的是,宋人祭月用餅已有"男願早折桂,女祈容如月"的性別分化,此俗實源於【周禮·春官】"中秋夜迎寒"的古老儀軌。

明代餅制尤重象徵,【酌中志】載嘉靖年間御膳房制"乾坤日月餅",徑二尺許,上塑玉兔搗藥、吳剛伐桂之象。考萬曆刻本【帝京景物略】,載有"以瓜瓣嵌餅作蟾宮狀"者,正與今日潮汕朥餅瓜仁餡遙相呼應。至若朱元璋藏箋起義之說,雖未見明初文獻確證,然觀【明會典】"中秋賜百官月餅"制度,確可見其政治寓意。

清代餅業鼎盛,顧祿【清嘉錄】詳記蘇式月餅"分層起酥"工藝,袁枚【隨園食單】特標"劉方伯月餅"以糖醃肥膘入餡之法。尤可注意者,【道光都門紀略】載"中秋夜,貴家結綵台,餅疊九層作浮屠形",此即當代滇式月餅"千層塔"之濫觴。

竊謂中秋餅食之流變,實乃華夏飲食文明之縮影。其形取月之圓,其餡涵秋之實,其制融胡漢之技,其俗合天地人倫之道。今人啖餅賞月之際,若能細味這一枚"縮小的月亮"裏蘊藏的千年文脈,或可於唇齒間得窺"道器相融"的中華智慧。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6-29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秋餅事考略:從胡餅到月團的飲食文化嬗變】

拜讀【百物談趣·小餅如月】一文,深覺考據精當。今試以文獻為基,補綴數則,以明中秋餅食之流變。

一、餅與月意象之耦合
李淵"胡餅邀蟾蜍"實開先聲,然考【齊民要術】"髓餅法",魏晉時已有"以髓脂、蜜合和面"的環形餅餌,此或為月餅雛形。唐韋巨源【燒尾宴食單】載"金粟平飠追",其"餅面裝綴如月華"的形制,較白詩所言胡麻餅更近後世月餅。宋人【東京夢華錄】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此時餅、月尚未完全結合,而蘇東坡"小餅如嚼月"之喻,恰是文人將飲食審美提升至意境層面的關鍵轉折。

二、餡料工藝之演進
白詩"面脆油香"道出唐餅特質,然宋人【吳氏中饋錄】已載"酥油果餡"製法:以蜜餞、松仁、胡桃"納面中,印作滿月形"。周密【武林舊事】所列"蒸作從食"中,更有"糖蜜酥皮燒餅"之目,與今之蘇式月餅工藝相類。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詳記"糖脆餅法",需"以酥油和蜜,入面疊擀七次",此即後世千層酥皮之濫觴。

三、民俗意涵之層累
【夢粱錄】所載拜月習俗,實承古"祭月"之禮。【周禮·春官】鄭玄註:"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至宋時,這種官方儀典已演變為全民習俗。明人【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更揭示"圓"的哲學象徵——【周易】"乾為天為圓"的宇宙觀,通過飲食完成了世俗化表達。而朱元璋月餅傳訊之說雖未見正史,然【明宮史】載"自初一起,即有賣月餅者",足見明代中秋餅市之盛。

四、形制流變之軌跡
清人【調鼎集】錄月餅製法二十三種,有"徑二尺許"的廣式七星伴月,亦有"以瓜仁排作蟾宮"的潮式餅樣。袁枚【隨園食單】特記"劉方伯月餅":"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其工藝之精,已非唐宋時可比。尤可注意者,【清嘉錄】載蘇州"月餅模"雕刻技藝,有"月桂""玉兔"諸式,此即飲食器具藝術化的明證。

今之月餅,實為千年文化積澱之物。從胡餅的異域風味,到月團的人文意趣,再到月餅的民俗符號,小小餅餌承載的,正是中華文明"道器相融"的獨特智慧。值此中秋將至之際,願諸君品餅之時,亦能咀嚼這一份穿越時空的文化滋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