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3|回复: 2

[中秋节(八月十五)] 百物谈趣小饼如月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10-12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物谈趣:小饼如月

20160918_008

20160918_008

月下把杯图页 

“中秋节物未为低,火烧罗罗出釜齐。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清代祁启萼的《月饼》诗,将月饼喻为一轮缩小的月亮,点出了月饼命名的寓意。而最早将圆饼和月亮联系到一块吟咏的,似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应将胡饼邀蟾蜍”。人们把胡饼与酥点结合起来,就成了早期的月饼。

读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唐代东西两京都有制作胡饼者,白居易也让家中的厨师学着“辅兴”(专做胡麻饼的名铺)做了一些,然后寄给友人。由此可看出,至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期,月饼就已经在民间流行了。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吃月饼就像吃圆圆的月亮一样。诗中的饴(麦芽糖)和酥(酥油)两者相拌,相当于现在的月饼馅。苏东坡饮酒品饼之余,借饼抒情。诗中的“小饼”当时俗称“月团”。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才首次提到“月饼”。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亦有关于“月饼”的记述。宋时八月十五夜,城中人家,摆放月饼、瓜果,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神保佑。当时男子拜月一般是求得“早步蟾宫,高攀仙桂”,而女子拜月则主要是希望“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对此习俗,有诗调笑,“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而宋代笔记体小说《醉翁谈录》对此也有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传说朱元璋在月饼中夹带纸条,约定八月十五夜统一起义,推翻元朝统治。也许因为这个“齐民心”的事件,自那时起,吃月饼的习俗更为普遍了。明沈榜《宛署杂记》中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之语;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亦有“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的说法;清代的《燕京岁时记》又有“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师第一……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知道,明清是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最盛的时期。

“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这首清代竹枝词道出了那时月饼赠送风俗的普遍流行。清袁学澜的《吴郡岁华纪丽》十二卷,其中有一幅展示苏州一带的风俗图,图中《咏月饼》诗曰:“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幅诗画详尽描绘了月饼的制作、蒸煮乃至馈赠亲朋等一系列活动,甚是精彩有趣。明彭蕴章《幽州土风俗》中有诗曰:“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何止“嫦娥奔月”,还有吴刚折桂、玉兔捣药、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美丽动人的神话图案,都被心灵手巧的制饼师印制在月饼上,将月亮文化演绎到了极致,伴随着美味的月饼流传后世。

月饼,一轮圆圆的节日符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月亮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及节日风俗的演变和延伸,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团圆夙愿的象征,憧憬美好生活的见证。

jz214 发表于 2025-6-5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饼涵月:中秋饼馔源流考述》

拜读《百物谈趣》所载"小饼如月"篇,考据精审,令人欣悦。今不揣谫陋,试就中秋饼食源流稍作补苴,以就教于方家。

考"月饼"之名,虽肇端于南宋《武林旧事》,然其形制渊源实可上溯至汉唐。汉代"胡饼"经丝路传入,至唐代已衍为"古楼子"(《唐语林》载以羊肉夹层炙烤者),此即白居易诗中所咏"面脆油香"之物。敦煌文书P.2641卷有"饆饠"记载,其"以油酥入面"之法,实开后世月饼皮料先河。

宋代饼食技艺大进,《东京梦华录》载"糖蜜酥皮食"七十二种,其中"金桂团"以桂花入馅,颇类今之广月。吴自牧所记"银丝月饼",当为苏诗"中有酥和饴"之实证。值得注意的是,宋人祭月用饼已有"男愿早折桂,女祈容如月"的性别分化,此俗实源于《周礼·春官》"中秋夜迎寒"的古老仪轨。

明代饼制尤重象征,《酌中志》载嘉靖年间御膳房制"乾坤日月饼",径二尺许,上塑玉兔捣药、吴刚伐桂之象。考万历刻本《帝京景物略》,载有"以瓜瓣嵌饼作蟾宫状"者,正与今日潮汕𦛨饼瓜仁馅遥相呼应。至若朱元璋藏笺起义之说,虽未见明初文献确证,然观《明会典》"中秋赐百官月饼"制度,确可见其政治寓意。

清代饼业鼎盛,顾禄《清嘉录》详记苏式月饼"分层起酥"工艺,袁枚《随园食单》特标"刘方伯月饼"以糖腌肥膘入馅之法。尤可注意者,《道光都门纪略》载"中秋夜,贵家结彩台,饼叠九层作浮屠形",此即当代滇式月饼"千层塔"之滥觞。

窃谓中秋饼食之流变,实乃华夏饮食文明之缩影。其形取月之圆,其馅涵秋之实,其制融胡汉之技,其俗合天地人伦之道。今人啖饼赏月之际,若能细味这一枚"缩小的月亮"里蕴藏的千年文脉,或可于唇齿间得窥"道器相融"的中华智慧。
好啊秒秒 发表于 2025-6-29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饼事考略:从胡饼到月团的饮食文化嬗变》

拜读《百物谈趣·小饼如月》一文,深觉考据精当。今试以文献为基,补缀数则,以明中秋饼食之流变。

一、饼与月意象之耦合
李渊"胡饼邀蟾蜍"实开先声,然考《齐民要术》"髓饼法",魏晋时已有"以髓脂、蜜合和面"的环形饼饵,此或为月饼雏形。唐韦巨源《烧尾宴食单》载"金粟平饣追",其"饼面装缀如月华"的形制,较白诗所言胡麻饼更近后世月饼。宋人《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此时饼、月尚未完全结合,而苏东坡"小饼如嚼月"之喻,恰是文人将饮食审美提升至意境层面的关键转折。

二、馅料工艺之演进
白诗"面脆油香"道出唐饼特质,然宋人《吴氏中馈录》已载"酥油果馅"制法:以蜜饯、松仁、胡桃"纳面中,印作满月形"。周密《武林旧事》所列"蒸作从食"中,更有"糖蜜酥皮烧饼"之目,与今之苏式月饼工艺相类。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详记"糖脆饼法",需"以酥油和蜜,入面叠擀七次",此即后世千层酥皮之滥觞。

三、民俗意涵之层累
《梦粱录》所载拜月习俗,实承古"祭月"之礼。《周礼·春官》郑玄注:"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至宋时,这种官方仪典已演变为全民习俗。明人《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更揭示"圆"的哲学象征——《周易》"乾为天为圆"的宇宙观,通过饮食完成了世俗化表达。而朱元璋月饼传讯之说虽未见正史,然《明宫史》载"自初一起,即有卖月饼者",足见明代中秋饼市之盛。

四、形制流变之轨迹
清人《调鼎集》录月饼制法二十三种,有"径二尺许"的广式七星伴月,亦有"以瓜仁排作蟾宫"的潮式饼样。袁枚《随园食单》特记"刘方伯月饼":"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其工艺之精,已非唐宋时可比。尤可注意者,《清嘉录》载苏州"月饼模"雕刻技艺,有"月桂""玉兔"诸式,此即饮食器具艺术化的明证。

今之月饼,实为千年文化积淀之物。从胡饼的异域风味,到月团的人文意趣,再到月饼的民俗符号,小小饼饵承载的,正是中华文明"道器相融"的独特智慧。值此中秋将至之际,愿诸君品饼之时,亦能咀嚼这一份穿越时空的文化滋味。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