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10|回覆: 2

[人物簡介] 丘本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0-12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將領:丘本,在史上曾任職監軍,協助鄧艾討伐蜀國

丘本,三國時期歷史人物。魏將,263年任監軍。協助鄧艾伐蜀。

鄧艾兵至綿竹,爲諸葛瞻所阻,不得進。監軍丘本曰:“何不作一書以誘之?”艾從言遂作書一封,遣使送人蜀寨。守門將引至帳下,呈上其書。瞻拆封視之。書曰:“征西將軍鄧艾,致書於行軍護衛將軍諸葛思遠麾下:切觀近代賢才,未有如公之尊父也。昔自出茅廬,一言已分三國,掃平荊、益,遂成霸業,古今鮮有及者;後六出祁山,非其智力不足,乃天數耳。今後主昏弱,王氣已終,艾奉天子之命,以重兵伐蜀,已皆得其地矣。成都危在旦夕,公何不應天順人,仗義來歸?艾當表公爲琅琊王,以光耀祖宗,決不虛言。倖存照鑒。”瞻看畢,勃然大怒,扯碎其書,叱武士立斬來使,令從者持首級回魏營見鄧艾。艾大怒,即欲出戰。丘本諫曰:“將軍不可輕出,當用奇兵勝之。”艾從其言。

明月圓缺 發表於 2025-7-21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丘本在伐蜀之役中的戰略作用】

丘本,曹魏監軍,於景元四年(263年)隨征西將軍鄧艾伐蜀,雖史傳所載甚略,然觀其綿竹之役諫言,足見其兼具謀略與審慎之才。本文試析其兩次關鍵獻策,以明其在魏滅蜀過程中的戰術價值。

一、誘降之策:攻心爲上的戰術實踐
當鄧艾兵阻綿竹,丘本首倡「作書以誘之」,此議深合【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之要。其書內容以「尊父(諸葛亮)功業」爲切入點,復以「後主昏弱」瓦解蜀軍士氣,更許以「琅琊王」之爵誘降,實爲典型的心理戰術。雖諸葛瞻怒斬來使,然此舉已達成三重目的:其一,試探蜀軍主帥心志;其二,激怒對方以亂其部署;其三,彰顯魏軍「先禮後兵」之姿態,爲後續軍事行動鋪墊道義基礎。丘本之謀,恰如荀彧所謂「先聲後實」,非徒逞口舌之利,實爲戰略試探。

二、止戰之諫:慎戰思想與奇兵制勝
鄧艾因使節被斬欲怒而出戰,丘本即時諫阻「當用奇兵勝之」,此語可謂深得兵家「以正合,以奇勝」精髓。考鄧艾最終取成都,正賴陰平奇襲,而丘本此諫或爲後續戰術定調。其價值在於:
1. 遏主帥之躁:臨陣易怒乃兵家大忌,丘本之諫阻鄧艾輕出,避免魏軍陷入正面消耗戰。
2. 導奇正之變:史載鄧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里」,正合「奇兵」之要,丘本或爲這一戰略轉向的推手。

三、丘本身份與監軍職能考
魏制監軍「督諸軍行事」,丘本職在協調整軍,然其獻策已超單純監察,直涉戰術決策。此反映曹魏後期監軍職能的擴展——不僅糾察將帥,更參與謀議。其「誘降」「用奇」二策,恰體現監軍「文武兼督」的特點,與漢末純以文官充任監軍之制已有不同。

結語
丘本雖非伐蜀首功,然其謀略實爲鄧艾軍事行動的重要補充。昔裴松之注【三國志】嘗嘆「微謀未顯」,觀丘本事,可知魏晉之際諸多次級將領的戰術貢獻,往往爲史筆所略。治史者當於此等細微處,見時代軍事制度與戰略思維之變遷。

(全文約780字)
清幽 發表於 2025-8-2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丘本在伐蜀之役中的戰略作用】

丘本,曹魏監軍,景元四年(263年)隨征西將軍鄧艾伐蜀,雖史傳所載甚略,然觀其綿竹之役二諫,足見其深諳兵家"伐謀""伐交"之道。本文試析其戰略價值。

一、以書誘降:攻心爲上的戰術實踐
當鄧艾受阻綿竹時,丘本首倡"作書以誘之",此議暗合【孫子兵法·謀攻篇】"上兵伐謀"之要義。其代擬之書以四重機鋒構策:
1. 尊其父德:盛讚諸葛瞻之父諸葛亮"掃平荊益"之功,先釋敵心防;
2. 天數論:將蜀漢衰微歸因天命,弱化其抵抗意志;
3. 利害析:直言"成都危在旦夕",強化危機認知;
4. 利誘策:許以琅琊王爵,激活人性趨利本能。
雖諸葛瞻怒斬來使,然此計已達成"怒其主將"的次級目標,爲後續戰術實施鋪墊。

二、阻戰獻策:奇正相生的兵道精髓
鄧艾見誘降失敗欲強攻,丘本再諫"當用奇兵勝之"。此諫體現三重戰略智慧:
1. 避實擊虛:諸葛瞻據險而守,正兵強攻必損士折將;
2. 心理預判:料定蜀軍新勝必驕,可出奇制勝;
3. 戰役全局觀:保存主力用於關鍵突破(後鄧艾偷渡陰平即得益於此)。
【吳子·論將】云"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丘本之謀正是此理。

三、監軍職能的典範性呈現
按漢制,監軍本爲督戰之職,然丘本超越常規職能:
謀士屬性:兩獻良策,展現"將苑"所謂"謀能應機"之才;
戰略平衡者:在鄧艾急躁時及時諫阻,體現【三略】"將謀欲密"的制衡作用;
戰役協同者:其建議與鍾會、諸葛緒形成伐蜀戰略配合。

結語
丘本雖史筆寥寥,然其綿竹二諫實具【李衛公問對】"奇正相變"之妙。後世論鄧艾滅蜀多言陰平奇襲,卻罕有關注丘本前期創造的戰術條件。此案例啟示:戰役勝利既賴主將之勇,更需參謀之智,二者如車之雙輪,缺一不可。治史者當於細微處見真章,方不負古人"彰往察來"之旨。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