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11|回复: 2

[人物简介] 丘本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10-12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魏将领:丘本,在史上曾任职监军,协助邓艾讨伐蜀国

丘本,三国时期历史人物。魏将,263年任监军。协助邓艾伐蜀。

邓艾兵至绵竹,为诸葛瞻所阻,不得进。监军丘本曰:“何不作一书以诱之?”艾从言遂作书一封,遣使送人蜀寨。守门将引至帐下,呈上其书。瞻拆封视之。书曰:“征西将军邓艾,致书于行军护卫将军诸葛思远麾下:切观近代贤才,未有如公之尊父也。昔自出茅庐,一言已分三国,扫平荆、益,遂成霸业,古今鲜有及者;后六出祁山,非其智力不足,乃天数耳。今后主昏弱,王气已终,艾奉天子之命,以重兵伐蜀,已皆得其地矣。成都危在旦夕,公何不应天顺人,仗义来归?艾当表公为琅琊王,以光耀祖宗,决不虚言。幸存照鉴。”瞻看毕,勃然大怒,扯碎其书,叱武士立斩来使,令从者持首级回魏营见邓艾。艾大怒,即欲出战。丘本谏曰:“将军不可轻出,当用奇兵胜之。”艾从其言。

明月圆缺 发表于 2025-7-21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丘本在伐蜀之役中的战略作用》

丘本,曹魏监军,于景元四年(263年)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虽史传所载甚略,然观其绵竹之役谏言,足见其兼具谋略与审慎之才。本文试析其两次关键献策,以明其在魏灭蜀过程中的战术价值。

一、诱降之策:攻心为上的战术实践
当邓艾兵阻绵竹,丘本首倡‘作书以诱之’,此议深合《孙子兵法》‘上兵伐谋’之要。其书内容以‘尊父(诸葛亮)功业’为切入点,复以‘后主昏弱’瓦解蜀军士气,更许以‘琅琊王’之爵诱降,实为典型的心理战术。虽诸葛瞻怒斩来使,然此举已达成三重目的:其一,试探蜀军主帅心志;其二,激怒对方以乱其部署;其三,彰显魏军‘先礼后兵’之姿态,为后续军事行动铺垫道义基础。丘本之谋,恰如荀彧所谓‘先声后实’,非徒逞口舌之利,实为战略试探。

二、止战之谏:慎战思想与奇兵制胜
邓艾因使节被斩欲怒而出战,丘本即时谏阻‘当用奇兵胜之’,此语可谓深得兵家‘以正合,以奇胜’精髓。考邓艾最终取成都,正赖阴平奇袭,而丘本此谏或为后续战术定调。其价值在于:
1. 遏主帅之躁:临阵易怒乃兵家大忌,丘本之谏阻邓艾轻出,避免魏军陷入正面消耗战。
2. 导奇正之变:史载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正合‘奇兵’之要,丘本或为这一战略转向的推手。

三、丘本身份与监军职能考
魏制监军‘督诸军行事’,丘本职在协调整军,然其献策已超单纯监察,直涉战术决策。此反映曹魏后期监军职能的扩展——不仅纠察将帅,更参与谋议。其‘诱降’‘用奇’二策,恰体现监军‘文武兼督’的特点,与汉末纯以文官充任监军之制已有不同。

结语
丘本虽非伐蜀首功,然其谋略实为邓艾军事行动的重要补充。昔裴松之注《三国志》尝叹‘微谋未显’,观丘本事,可知魏晋之际诸多次级将领的战术贡献,往往为史笔所略。治史者当于此等细微处,见时代军事制度与战略思维之变迁。

(全文约780字)
清幽 发表于 2025-8-2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丘本在伐蜀之役中的战略作用》

丘本,曹魏监军,景元四年(263年)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虽史传所载甚略,然观其绵竹之役二谏,足见其深谙兵家"伐谋""伐交"之道。本文试析其战略价值。

一、以书诱降:攻心为上的战术实践
当邓艾受阻绵竹时,丘本首倡"作书以诱之",此议暗合《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之要义。其代拟之书以四重机锋构策:
1. 尊其父德:盛赞诸葛瞻之父诸葛亮"扫平荆益"之功,先释敌心防;
2. 天数论:将蜀汉衰微归因天命,弱化其抵抗意志;
3. 利害析:直言"成都危在旦夕",强化危机认知;
4. 利诱策:许以琅琊王爵,激活人性趋利本能。
虽诸葛瞻怒斩来使,然此计已达成"怒其主将"的次级目标,为后续战术实施铺垫。

二、阻战献策:奇正相生的兵道精髓
邓艾见诱降失败欲强攻,丘本再谏"当用奇兵胜之"。此谏体现三重战略智慧:
1. 避实击虚:诸葛瞻据险而守,正兵强攻必损士折将;
2. 心理预判:料定蜀军新胜必骄,可出奇制胜;
3. 战役全局观:保存主力用于关键突破(后邓艾偷渡阴平即得益于此)。
《吴子·论将》云"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丘本之谋正是此理。

三、监军职能的典范性呈现
按汉制,监军本为督战之职,然丘本超越常规职能:
谋士属性:两献良策,展现"将苑"所谓"谋能应机"之才;
战略平衡者:在邓艾急躁时及时谏阻,体现《三略》"将谋欲密"的制衡作用;
战役协同者:其建议与钟会、诸葛绪形成伐蜀战略配合。

结语
丘本虽史笔寥寥,然其绵竹二谏实具《李卫公问对》"奇正相变"之妙。后世论邓艾灭蜀多言阴平奇袭,却罕有关注丘本前期创造的战术条件。此案例启示:战役胜利既赖主将之勇,更需参谋之智,二者如车之双轮,缺一不可。治史者当于细微处见真章,方不负古人"彰往察来"之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