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51|回覆: 2

[人物簡介] 曹禮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10-11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元城王:曹禮,是曹丕的兒子,其母為徐姬

曹禮(?-229年),魏文帝曹丕之子,母徐姬,三國時期曹魏宗室,封元城王。

人物生平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曹禮受封為秦公,封地為京兆郡。黃初三年(222年)改封為京兆王。黃初六年(225年)改封元城王。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去世,諡號哀。太和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曹楷(曹操孫,曹彰之子)之子曹悌嗣曹禮後。太和六年,改封為梁王。曹魏景初、正元、景元年間,屢次增加封邑,達到四千五百戶。

家庭成員

祖父:魏武帝曹操

祖母:卞皇后

父親:魏文帝曹丕

母親:徐姬

兄弟:魏明帝曹睿、贊哀王曹協、北海悼王曹蕤、東武陽懷王曹鑒、東海定王曹霖、邯鄲懷王曹邕、清河悼王曹貢、廣平哀王曹儼

人物年表

黃初二年(221年)封為秦公,封地為京兆郡。

黃初三年(222年)改封為京兆王。

黃初六年(225年)改封元城王。

太和三年(229年)去世,諡號哀。

太和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曹楷(曹操孫,曹彰之子)之子曹悌嗣曹禮後。

史書記載

[wiki]三國志·卷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卷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卷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7-7 19:21 | 顯示全部樓層
【元城哀王曹禮世系考略】
(按:本文依【三國志】裴注本及【資治通鑑】補證,謹就曹魏宗室制度略陳管見)

一、世系淵源與封爵制度
曹禮(?-229),魏文帝曹丕第七子,生母徐姬位在"姬"階,屬曹魏後宮十二等之第九等(據【魏略】)。其封爵軌跡頗值玩味:黃初二年(221)初封秦公,次年晉京兆王,黃初六年(225)徙元城王。此間三次改封,實反映曹魏"虛封制"特點——文帝黃初三年詔令"諸王皆以郡為國",然【魏書】明載諸王"雖有封國,而徒有虛名",曹禮封邑屢遷,正合此制。

二、嗣子制度考異
太和五年(231)以曹悌嗣後一事,暗藏宗法玄機。按【通典】載魏制"無子國除",然曹禮卒後二年方立嗣,且以從侄曹悌(曹彰之孫)承祧,此非常例。考【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時曹丕諸子唯曹霖存世,明帝擇遠支承嗣,或有意削弱近支宗室勢力。曹悌後改封梁王,食邑增至四千五百戶,恰值高平陵之變前夕,此增封恐含政治綏靖之意。

三、諡法釋義與政治語境
諡"哀"字,【逸周書·諡法解】云"早孤短折曰哀"。曹禮享年不詳,然較諸兄弟:曹協(贊哀王)、曹蕤(北海悼王)皆夭亡,其得"哀"諡或非僅壽考之故。文帝諸子中唯曹霖得享天年,余者多早逝,此現象與魏明帝時期宗室政策密切相關。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稱"時藩王不得朝覲",曹禮之殤,亦折射曹魏嚴防宗室之策。

四、地理考據
元城地望尤需注意。【漢書·地理志】載元城屬冀州陽平郡,與鄴城毗鄰。曹魏徙封宗室多擇畿輔要地,如曹植徙雍丘、曹據徙彭城。曹禮終封元城,既承漢制"以親制疏"之策,又暗合曹操"諸子皆鄰鄴都"遺訓。

結語
曹禮雖史載簡略,然其封爵沿革、嗣子選立皆可窺曹魏宗室制度之演變。陳壽評"魏氏王公,徒有國土之名",觀曹禮生平,誠非虛言。後世司馬氏代魏,其速亡之因,或可於此種"虛封實禁"政策中得見端倪。

(本文凡引【三國志】皆據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諡法考據參王國維【觀堂集林·諡法考】)

——甲辰年仲秋 識於金陵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7-31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元城哀王曹禮世系考略】

曹魏宗室世系向為史家所重,今就文帝子元城哀王曹禮一支,參酌【三國志】及裴注,略作考述如下:

一、世系淵源
曹禮(?-229)乃魏文帝丕之庶子,生母徐姬。按【魏書·武文世王公傳】載,其祖父魏武帝曹操,祖母卞皇后。同父兄弟九人,除明帝叡外,尚有曹協、曹蕤等八王,皆文帝諸子。此支血脈雖非嫡系,然在曹魏宗法體系中仍屬"近支宗室",其封爵更迭頗見曹魏封建制度之演變。

二、封爵沿革
考其受封歷程:黃初二年(221)初封秦公,領京兆郡,此乃曹魏"郡國並行"制度之體現。次年即晉京兆王,黃初六年(225)徙封元城。按【魏志】注引【魏略】,此次改封實因"諸王皆以郡為國",反映文帝整頓封國制度之政策。太和三年(229)薨,諡曰"哀",據【諡法】"蚤孤短折曰哀",可知其卒年尚少。後以任城王楷子悌為嗣,太和六年(232)改封梁王,此乃曹魏"紹封繼絕"制度之典型。

三、歷史定位
觀曹禮一生,雖無顯赫事功,然其封爵變遷頗具深意:
1. 黃初年間三易封地,實為文帝削弱諸侯之策,與【終制】"欲使萬代之後,葬於鄴城西岡上"之詔令相呼應。
2. 死後以從子繼嗣,且嗣子曹悌在景初至景元間累增食邑至四千五百戶,顯示明帝以降對宗室政策的調整。
3. 其諡"哀"與諸兄弟諡號多含"悼""懷"等字,共同構成曹魏宗室早夭現象的重要註腳。

四、學術存疑
今存二疑待考:
其一,【魏書】未載具體卒年,僅言太和三年薨。據其兄弟曹協(209-220)、曹鑒(?-224)之生卒推斷,曹禮可能生於建安末年至黃初初年。
其二,徐姬身份不詳,裴松之注亦未及,或為文帝后宮之普通嬪御,此亦反映曹魏庶子王爵制度特點。

要之,元城哀王一支雖史料簡略,然其封國沿革實為觀察曹魏宗室政策演變之重要線索。陳壽以"王公"統傳之筆法,恰揭示出三國時代宗室既貴且危之特殊處境。後世研究者當於此細微處着眼,方得窺見制度與人倫交織之歷史真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