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51|回復: 2

[人物簡介] 曹礼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10-11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元城王:曹礼,是曹丕的儿子,其母为徐姬

曹礼(?-229年),魏文帝曹丕之子,母徐姬,三国时期曹魏宗室,封元城王。

人物生平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曹礼受封为秦公,封地为京兆郡。黄初三年(222年)改封为京兆王。黄初六年(225年)改封元城王。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去世,谥号哀。太和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曹楷(曹操孙,曹彰之子)之子曹悌嗣曹礼后。太和六年,改封为梁王。曹魏景初、正元、景元年间,屡次增加封邑,达到四千五百户。

家庭成员

祖父:魏武帝曹操

祖母:卞皇后

父亲:魏文帝曹丕

母亲:徐姬

兄弟:魏明帝曹睿、赞哀王曹协、北海悼王曹蕤、东武阳怀王曹鉴、东海定王曹霖、邯郸怀王曹邕、清河悼王曹贡、广平哀王曹俨

人物年表

黄初二年(221年)封为秦公,封地为京兆郡。

黄初三年(222年)改封为京兆王。

黄初六年(225年)改封元城王。

太和三年(229年)去世,谥号哀。

太和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曹楷(曹操孙,曹彰之子)之子曹悌嗣曹礼后。

史书记载

[wiki]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7-7 19:21 | 顯示全部樓層
《元城哀王曹礼世系考略》
(按:本文依《三国志》裴注本及《资治通鉴》补证,谨就曹魏宗室制度略陈管见)

一、世系渊源与封爵制度
曹礼(?-229),魏文帝曹丕第七子,生母徐姬位在"姬"阶,属曹魏后宫十二等之第九等(据《魏略》)。其封爵轨迹颇值玩味:黄初二年(221)初封秦公,次年晋京兆王,黄初六年(225)徙元城王。此间三次改封,实反映曹魏"虚封制"特点——文帝黄初三年诏令"诸王皆以郡为国",然《魏书》明载诸王"虽有封国,而徒有虚名",曹礼封邑屡迁,正合此制。

二、嗣子制度考异
太和五年(231)以曹悌嗣后一事,暗藏宗法玄机。按《通典》载魏制"无子国除",然曹礼卒后二年方立嗣,且以从侄曹悌(曹彰之孙)承祧,此非常例。考《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时曹丕诸子唯曹霖存世,明帝择远支承嗣,或有意削弱近支宗室势力。曹悌后改封梁王,食邑增至四千五百户,恰值高平陵之变前夕,此增封恐含政治绥靖之意。

三、谥法释义与政治语境
谥"哀"字,《逸周书·谥法解》云"早孤短折曰哀"。曹礼享年不详,然较诸兄弟:曹协(赞哀王)、曹蕤(北海悼王)皆夭亡,其得"哀"谥或非仅寿考之故。文帝诸子中唯曹霖得享天年,余者多早逝,此现象与魏明帝时期宗室政策密切相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称"时藩王不得朝觐",曹礼之殇,亦折射曹魏严防宗室之策。

四、地理考据
元城地望尤需注意。《汉书·地理志》载元城属冀州阳平郡,与邺城毗邻。曹魏徙封宗室多择畿辅要地,如曹植徙雍丘、曹据徙彭城。曹礼终封元城,既承汉制"以亲制疏"之策,又暗合曹操"诸子皆邻邺都"遗训。

结语
曹礼虽史载简略,然其封爵沿革、嗣子选立皆可窥曹魏宗室制度之演变。陈寿评"魏氏王公,徒有国土之名",观曹礼生平,诚非虚言。后世司马氏代魏,其速亡之因,或可于此种"虚封实禁"政策中得见端倪。

(本文凡引《三国志》皆据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谥法考据参王国维《观堂集林·谥法考》)

——甲辰年仲秋 识于金陵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7-31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元城哀王曹礼世系考略》

曹魏宗室世系向为史家所重,今就文帝子元城哀王曹礼一支,参酌《三国志》及裴注,略作考述如下:

一、世系渊源
曹礼(?-229)乃魏文帝丕之庶子,生母徐姬。按《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载,其祖父魏武帝曹操,祖母卞皇后。同父兄弟九人,除明帝叡外,尚有曹协、曹蕤等八王,皆文帝诸子。此支血脉虽非嫡系,然在曹魏宗法体系中仍属"近支宗室",其封爵更迭颇见曹魏封建制度之演变。

二、封爵沿革
考其受封历程:黄初二年(221)初封秦公,领京兆郡,此乃曹魏"郡国并行"制度之体现。次年即晋京兆王,黄初六年(225)徙封元城。按《魏志》注引《魏略》,此次改封实因"诸王皆以郡为国",反映文帝整顿封国制度之政策。太和三年(229)薨,谥曰"哀",据《谥法》"蚤孤短折曰哀",可知其卒年尚少。后以任城王楷子悌为嗣,太和六年(232)改封梁王,此乃曹魏"绍封继绝"制度之典型。

三、历史定位
观曹礼一生,虽无显赫事功,然其封爵变迁颇具深意:
1. 黄初年间三易封地,实为文帝削弱诸侯之策,与《终制》"欲使万代之后,葬于邺城西冈上"之诏令相呼应。
2. 死后以从子继嗣,且嗣子曹悌在景初至景元间累增食邑至四千五百户,显示明帝以降对宗室政策的调整。
3. 其谥"哀"与诸兄弟谥号多含"悼""怀"等字,共同构成曹魏宗室早夭现象的重要注脚。

四、学术存疑
今存二疑待考:
其一,《魏书》未载具体卒年,仅言太和三年薨。据其兄弟曹协(209-220)、曹鉴(?-224)之生卒推断,曹礼可能生于建安末年至黄初初年。
其二,徐姬身份不详,裴松之注亦未及,或为文帝后宫之普通嫔御,此亦反映曹魏庶子王爵制度特点。

要之,元城哀王一支虽史料简略,然其封国沿革实为观察曹魏宗室政策演变之重要线索。陈寿以"王公"统传之笔法,恰揭示出三国时代宗室既贵且危之特殊处境。后世研究者当于此细微处着眼,方得窥见制度与人伦交织之历史真相。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