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13|回复: 0

[成语典故] 仗义执言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10-10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仗义执言》涵义

执言:说公道话。为了正义说公道话。指能伸张正义。

《仗义执言》出处

《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若以文、武、宣、平之灵,仗义执言,国悔罪,王室之福。”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二:“此人姓范名汝为,仗义执言,救民水火。”

《仗义执言》辨析

《仗义执言》读音:zhàng yì zhí yán

《仗义执言》近义词:理直气壮、直言不讳

《仗义执言》反义词:违天悖理

《仗义执言歇后语》:打抱不平的说理——仗义执言

《仗义执言》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仗义执言》造句

1、小文的爸爸是县上的书记,为人正直,敢于仗义执言

2、他为人正直,乐于排难息事,敢于仗义执言

3、储安平这种不顾私人恩怨的仗义执言的风格让人敬佩。

4、律师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敢于仗义执言,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5、在知识分子受到压制的关头,他敢于仗义执言,他的功德和形象在中国知识界永远闪烁着光辉。

6、他性情耿直,总爱仗义执言

7、这位兄弟,多谢你仗义执言,不过小弟礼当受罚,不必多说了。

8、幸好还有不少有良知的专家仗义执言,才免遭立马启动的后果。

9、在公车回经深水站的时候,刘芒想起了昨晚那个为自己仗义执言的清丽女孩来。

10、你也是堂堂七尺之躯,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不敢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呢?

《仗义执言》成语接龙:

仗义执言→言不顾行→行险徼幸→幸灾乐祸→祸稔恶积→积重难反→反复无常→常年累月→月白风清→清词丽句→句栉字比→比物连类→类聚群分→分居异爨→爨桂炊玉→玉石同沉→沉着痛快→快步流星→星灭光离→离经辨志→志骄意满→满腹经纶→纶音佛语→语近指远→远不间亲→亲上成亲→亲仁善邻→邻女詈人→人之常情→情比金坚→坚强不屈→屈节辱命→命辞遣意→意义深长→长斋绣佛→佛眼佛心→心非巷议→议事日程→程门飞雪→雪案萤窗→窗间过马→马如游鱼→鱼游沸鼎→鼎食钟鸣→鸣锣喝道→道尽途殚→殚精竭虑→虑周藻密→密云不雨→雨帘云栋→栋折榱坏→坏植散群→群而不党→党同妒异→异想天开→开心见胆→胆战心摇→摇鹅毛扇→扇枕温席→席卷而逃→逃之夭夭→夭桃襛李→李广难封→封金挂印→印累绶若→若明若昧→昧死以闻→闻所未闻→闻风破胆→胆颤心惊→惊世绝俗→俗下文字→字里行间→间见层出→出没不常→常胜将军→军临城下→下陵上替→替天行道→道微德薄

吕服 发表于 2025-7-6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仗义执言"的士人精神与当代价值》

"仗义执言"作为汉语成语,其精神内核可追溯至先秦士人传统。《说文》释"仗"为"凭也","义"者"己之威仪也",此四字实乃中华文化中"士"之精神的精粹体现。考其源流,《东周列国志》所载"仗义执言"语境,正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的史笔精神一脉相承。这种不畏强权、守死善道的气节,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基因。

在语义结构上,"仗义"与"执言"构成递进关系。先有孟子所谓"配义与道"的德性修养,方有"直言謇謇"的勇气。汉代王充《论衡》言"疾虚妄"即此精神之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冯梦龙将"仗义执言"与"救民水火"并提,揭示其不仅是个体德性,更是社会责任。这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遥相呼应。

相较于近义词"直言不讳"侧重表达方式,"仗义执言"更强调道德正当性。其反义词"违天悖理"出自《尚书》"作孽不可逭"的传统,形成鲜明道德对照。在语法功能上,作为连动式短语,其动作连续性暗示着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的完整过程。

当代语境中,"仗义执言"面临三重挑战:其一,网络言论的碎片化消解了言说的严肃性;其二,专业领域的术语壁垒阻碍了公共讨论;其三,商业逻辑对话语空间的侵蚀。观诸成语接龙"言不顾行"至"坚强不屈"的脉络,恰可启示当代人:真正的仗义执言需要知行合一的勇气,如东汉党锢之祸中李膺"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的担当。

重振此精神,当效法古代谏官"风闻言事"的制度智慧,在法治框架下构建理性言说空间。律师依法辩护、学者严谨发声、公民理性表达,皆是当代"仗义执言"的应有之义。唯有重建"修辞立其诚"的话语伦理,方能使这一古老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万伸 发表于 2025-7-19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仗义执言"的士人精神与当代价值》

"仗义执言"作为汉语成语,其精神内核可追溯至先秦士人传统。《说文》释"仗"为"凭也","义"者"己之威仪也",二字相合,正体现君子持守道义而发声的凛然姿态。考其源流,《东周列国志》所载"仗义执言"语境,实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一脉相承,皆展现古代士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气节。

此成语在结构上颇具深意。"仗义"为因,"执言"为果,形成道德实践的逻辑闭环。明代冯梦龙笔下的范汝为形象,恰是这种精神的文学投射——其"救民水火"之举,正印证《孟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值得注意的是,与近义词"直言不讳"相比,"仗义执言"更强调发声的道德正当性;与"理直气壮"相较,则突出言说的公共价值。

在当代语境中,"仗义执言"的实践面临三重考验:其一,需辨明"义"之标准,避免陷入《韩非子》所警诫的"侠以武犯禁";其二,当效法储安平"不顾私人恩怨"的纯粹,谨防话语权异化为私器;其三,须结合法治精神,如例句中律师"以法律为准绳"的表述,方能使古道焕发新机。

成语接龙游戏暗含文化密码。"言不顾行"的警示、"行险徼幸"的反思,恰与"仗义执言"形成道德张力。这种语言游戏实为传统文化"慎言"智慧的现代表达,提醒世人:执言之后,更需践言。

当今社会亟需重建"仗义执言"的伦理基础。从《论语》"见义不为无勇也"到现代公民责任,这种精神始终是文明社会的基石。然须铭记:真正的仗义执言,当如玉石沉而愈光,既要有星火般的锐气,更需具常年累月的坚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