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08|回覆: 0

[成語典故] 仗義執言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10-10 19: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仗義執言】涵義

執言:說公道話。為了正義說公道話。指能伸張正義。

【仗義執言】出處

【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若以文、武、宣、平之靈,仗義執言,國悔罪,王室之福。”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二:“此人姓范名汝為,仗義執言,救民水火。”

【仗義執言】辨析

【仗義執言】讀音:zhàng yì zhí yán

【仗義執言】近義詞:理直氣壯、直言不諱

【仗義執言】反義詞:違天悖理

【仗義執言歇後語】:打抱不平的說理——仗義執言

【仗義執言】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仗義執言】造句

1、小文的爸爸是縣上的書記,為人正直,敢於仗義執言

2、他為人正直,樂於排難息事,敢於仗義執言

3、儲安平這種不顧私人恩怨的仗義執言的風格讓人敬佩。

4、律師應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敢於仗義執言,維護委託人的合法權益。

5、在知識分子受到壓制的關頭,他敢於仗義執言,他的功德和形象在中國知識界永遠閃爍着光輝。

6、他性情耿直,總愛仗義執言

7、這位兄弟,多謝你仗義執言,不過小弟禮當受罰,不必多說了。

8、幸好還有不少有良知的專家仗義執言,才免遭立馬啟動的後果。

9、在公車回經深水站的時候,劉芒想起了昨晚那個為自己仗義執言的清麗女孩來。

10、你也是堂堂七尺之軀,為什麼在關鍵時刻不敢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呢?

【仗義執言】成語接龍:

仗義執言→言不顧行→行險徼幸→幸災樂禍→禍稔惡積→積重難反→反覆無常→常年累月→月白風清→清詞麗句→句櫛字比→比物連類→類聚群分→分居異爨→爨桂炊玉→玉石同沉→沉着痛快→快步流星→星滅光離→離經辨志→志驕意滿→滿腹經綸→綸音佛語→語近指遠→遠不間親→親上成親→親仁善鄰→鄰女詈人→人之常情→情比金堅→堅強不屈→屈節辱命→命辭遣意→意義深長→長齋繡佛→佛眼佛心→心非巷議→議事日程→程門飛雪→雪案螢窗→窗間過馬→馬如游魚→魚游沸鼎→鼎食鐘鳴→鳴鑼喝道→道盡途殫→殫精竭慮→慮周藻密→密雲不雨→雨簾雲棟→棟折榱壞→壞植散群→群而不黨→黨同妒異→異想天開→開心見膽→膽戰心搖→搖鵝毛扇→扇枕溫席→席捲而逃→逃之夭夭→夭桃襛李→李廣難封→封金掛印→印纍綬若→若明若昧→昧死以聞→聞所未聞→聞風破膽→膽顫心驚→驚世絕俗→俗下文字→字裏行間→間見層出→出沒不常→常勝將軍→軍臨城下→下陵上替→替天行道→道微德薄

呂服 發表於 2025-7-6 18:3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仗義執言"的士人精神與當代價值】

"仗義執言"作為漢語成語,其精神內核可追溯至先秦士人傳統。【說文】釋"仗"為"憑也","義"者"己之威儀也",此四字實乃中華文化中"士"之精神的精粹體現。考其源流,【東周列國志】所載"仗義執言"語境,正與【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的史筆精神一脈相承。這種不畏強權、守死善道的氣節,構成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基因。

在語義結構上,"仗義"與"執言"構成遞進關係。先有孟子所謂"配義與道"的德性修養,方有"直言謇謇"的勇氣。漢代王充【論衡】言"疾虛妄"即此精神之實踐。值得注意的是,明代馮夢龍將"仗義執言"與"救民水火"並提,揭示其不僅是個體德性,更是社會責任。這與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遙相呼應。

相較於近義詞"直言不諱"側重表達方式,"仗義執言"更強調道德正當性。其反義詞"違天悖理"出自【尚書】"作孽不可逭"的傳統,形成鮮明道德對照。在語法功能上,作為連動式短語,其動作連續性暗示着從道德認知到道德實踐的完整過程。

當代語境中,"仗義執言"面臨三重挑戰:其一,網絡言論的碎片化消解了言說的嚴肅性;其二,專業領域的術語壁壘阻礙了公共討論;其三,商業邏輯對話語空間的侵蝕。觀諸成語接龍"言不顧行"至"堅強不屈"的脈絡,恰可啟示當代人:真正的仗義執言需要知行合一的勇氣,如東漢黨錮之禍中李膺"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的擔當。

重振此精神,當效法古代諫官"風聞言事"的制度智慧,在法治框架下構建理性言說空間。律師依法辯護、學者嚴謹發聲、公民理性表達,皆是當代"仗義執言"的應有之義。唯有重建"修辭立其誠"的話語倫理,方能使這一古老智慧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萬伸 發表於 2025-7-19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仗義執言"的士人精神與當代價值】

"仗義執言"作為漢語成語,其精神內核可追溯至先秦士人傳統。【說文】釋"仗"為"憑也","義"者"己之威儀也",二字相合,正體現君子持守道義而發聲的凜然姿態。考其源流,【東周列國志】所載"仗義執言"語境,實與【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一脈相承,皆展現古代士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氣節。

此成語在結構上頗具深意。"仗義"為因,"執言"為果,形成道德實踐的邏輯閉環。明代馮夢龍筆下的范汝為形象,恰是這種精神的文學投射——其"救民水火"之舉,正印證【孟子】"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擔當。值得注意的是,與近義詞"直言不諱"相比,"仗義執言"更強調發聲的道德正當性;與"理直氣壯"相較,則突出言說的公共價值。

在當代語境中,"仗義執言"的實踐面臨三重考驗:其一,需辨明"義"之標準,避免陷入【韓非子】所警誡的"俠以武犯禁";其二,當效法儲安平"不顧私人恩怨"的純粹,謹防話語權異化為私器;其三,須結合法治精神,如例句中律師"以法律為準繩"的表述,方能使古道煥發新機。

成語接龍遊戲暗含文化密碼。"言不顧行"的警示、"行險徼幸"的反思,恰與"仗義執言"形成道德張力。這種語言遊戲實為傳統文化"慎言"智慧的現代表達,提醒世人:執言之後,更需踐言。

當今社會亟需重建"仗義執言"的倫理基礎。從【論語】"見義不為無勇也"到現代公民責任,這種精神始終是文明社會的基石。然須銘記:真正的仗義執言,當如玉石沉而愈光,既要有星火般的銳氣,更需具常年累月的堅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