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6|回覆: 1

[人物簡介] 魚豢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10-9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國著名史學家:魚豢,在曹魏任職國郎中,有【魏略】之作

魚豢(生卒年待考),長魚氏,京兆(今陝西西安)人。三國時期曹魏國郎中、著名史學家。

著作詳解

魚豢是曹魏末期至晉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撰寫有著名的紀傳體史書【魏略】。【魏略】為部八十餘卷,每部皆有數十篇,約合八百餘萬字,是魏、晉時期不可多得的史學巨著。

魏略】,是魚豢私自撰著的,一般皆說其記事止於魏明帝。但據【[wiki]三國志·三少帝紀"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三少帝紀」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三少帝紀】注引【魏略】記有嘉平六年(公元254年)農曆9月司馬師廢齊王曹芳及郭太后議立高貴鄉公事甚詳,則知【魏略】記事非只止於明帝,而是止於三少帝時。

近代學者張鵬一在【魏略輯本】中稱:“魚豢死於晉太康以後,即魚豢入晉朝後還活了十六年以上,可知魚豢不曾仕晉。”看來,魚豢是忠於曹魏而恥為晉臣者,故而在【魏略】中敘事頗為注重品節作風。

裴松之所注的著名【三國志】,其引用之書以【魏略】為最多。如今【魏略】雖早已亡佚,但從裴松之的注中尚可窺知其梗概,從【魏略】的內容和文字看,其內容還是相當嚴謹的。

魚豢是陝西關中人,源出春秋姬姓晉國長魚矯氏族,所以對西戎故地即西北的風土人情多有敘述,因此在【三國志·東夷傳】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傳】,不僅能補諸多陳書之缺,而且史料價值也極為珍貴,被歷代史家稱譽為:“殊方記載,最為翔實”。

在【魏略】中,魚豢很注意對三國時期各階層人物的描寫,例如他為董遇、賈洪、邯鄲淳、薛夏、隗禧、蘇林、樂祥七人作【儒宗傳】,其序曰:“從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公元190~220年),天下分崩,人懷苟且,綱紀既衰,儒道尤甚……至太和、青龍中,中外多事,人懷避就,雖性非解學,多求詣太學。太學諸生有千數,而諸博士率皆粗疏,無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無能習學……又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餘人,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多皆相從飽食而退。嗟夫!學業沉隕,乃至於此,是以私心常區區貴乎數公者,各處荒亂之際,而能守志彌敦者也。”

由此可知,在曹魏國時期,貴族子弟們入太學多是為了躲避服役,而在太學中教授生徒的博士們也大都粗疏,學無根底。當時朝中公卿以下能執筆為文者也不到十人。無怪乎魚豢要嘆息當時學術、文化的墜落了。

魚豢在【儒宗·董遇傳】中,介紹了董遇接受弟子的先決條件,即不論學習什麼書,都“必當先讀百遍”。他說:“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魚豢在【儒宗傳】中,還深刻揭露了地方大姓豪族欺凌非富強之家(單家)的情景。如在【薛夏傳】中魚豢說:“薛夏,字宣聲,天水人也。博學有才。天水舊有姜、閻、任、趙四姓,常雄於郡中,而夏為單家,不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東詣京師。太祖宿聞其名,甚禮遇之。後四姓又使囚遙引夏,關移潁川,收捕系獄。時太祖已在冀州,聞夏為本郡所質,撫掌曰:“夏無罪也,漢陽兒輩直欲殺之耳!乃告潁川,使理出之,召署軍謀掾。”

從中可見,當時天水郡四姓豪族平素稱霸郡中,單家薛夏獨不肯降事之,四姓豪族們便千方百計地想對他下毒手,薛夏在投奔曹操後,四姓仍企圖捕他論罪。地方豪族對名聞中原的學者尚如此狠毒,那麼一般單家百姓所受不法豪族的欺壓程度,自然更不在話下了。

在【魏略】中,還記有【清介】、【純固】、【勇俠】、【知足】、【遊說】、【佞幸】等諸多傳記。宋朝學者高似孫稱讚【魏略】:“特為有筆力……亦一時記載之雋也”;清朝大學者錢大昕亦稱讚【魏略】:“諸傳標目,多與他史異”。

關於【魏略】的卷冊數目,在史籍【隋書·經籍志二】中記載:“【魏略】八十九卷,魏郎中魚豢撰”。在史籍【舊唐書·經籍志上】中記載:“【魏略】三十八卷,魚豢撰;【典略】五十卷,魚豢撰”。而在史籍【新唐書·藝文志二】中則記載:“魚豢【魏略】五十卷”。

萬分可惜的是,魚豢所撰的【魏略】,在唐朝後期的戰亂之中絕大多數皆已亡佚,今天人們所見的兩種輯本,其內容還不到原著的二十分之一。

個十百千 發表於 2025-4-29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魚豢〖魏略〗的史學價值與士人精神】

魚豢所撰【魏略】雖已散佚,然透過裴松之注所存吉光片羽,猶可窺見其作為三國史學雙璧(與【典略】並稱)的重要價值。今就文獻特徵、史學貢獻及作者精神三端論之。

一、私撰史書的典範意義
【魏略】作為私人修史,突破了漢代以來官修史書的傳統。其記事下限延至高貴鄉公時期(254年),較【三國志】更為詳備。魚豢採用紀傳體而兼載"儒宗""清介"等類傳,開創了以事類為綱的編纂體例。張鵬一【魏略輯本】考其卷帙達五十餘卷(非帖文所稱八十卷),內容涵蓋典章、地理、人物,實為魏晉之際最系統的當代史著作。

二、西北史料的獨特價值
魚豢作為關中士族,對羌戎風俗記載尤詳。【西戎傳】詳述氐、羌、西域諸國情狀,可補【後漢書·西域傳】之闕。其記車師、焉耆等國"俗剪髮齊眉,以醍醐塗面"等細節,展現民族志書寫的新維度。裴注引【魏略】涉及西北地理者達二十三處,足證其史料之珍。

三、士人精神的史學表達
魚豢以"儒宗傳"七人彰顯亂世中的學術堅守,其序言"人懷苟且,儒道尤衰"之嘆,實為對建安風骨的另一重詮釋。考其不仕晉室的行跡,與【魏略】中特重管寧、王朗等魏室忠臣的筆法相合,折射出關中士族對漢魏正統的堅持。這種以史明志的書寫,較之陳壽"曲筆"敘事更顯史家風骨。

今觀【魏略】佚文,其價值不僅在於補苴【三國志】之缺,更在於開創了私修國史的新範式。魚豢將地理志、民族志納入紀傳體框架的嘗試,直接影響【華陽國志】等後世方志的編纂。至於其"以類相從"的列傳體例,實為【世說新語】人物品藻之先聲。一部散佚的【魏略】,恰似一面破碎的銅鏡,每一片殘照都映現出三國史學的多元面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