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3|回復: 1

[人物簡介] 鱼豢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10-9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国著名史学家:鱼豢,在曹魏任职国郎中,有〖魏略〗之作

鱼豢(生卒年待考),长鱼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著名史学家。

著作详解

鱼豢是曹魏末期至晋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撰写有著名的纪传体史书〖魏略〗。〖魏略〗为部八十余卷,每部皆有数十篇,约合八百余万字,是魏、晋时期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

魏略〗,是鱼豢私自撰著的,一般皆说其记事止于魏明帝。但据〖[wiki]三国志·三少帝纪"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三少帝纪’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农历9月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及郭太后议立高贵乡公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三少帝时。

近代学者张鹏一在〖魏略辑本〗中称:“鱼豢死于晋太康以后,即鱼豢入晋朝后还活了十六年以上,可知鱼豢不曾仕晋。”看来,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者,故而在〖魏略〗中叙事颇为注重品节作风。

裴松之所注的著名〖三国志〗,其引用之书以〖魏略〗为最多。如今〖魏略〗虽早已亡佚,但从裴松之的注中尚可窥知其梗概,从〖魏略〗的内容和文字看,其内容还是相当严谨的。

鱼豢是陕西关中人,源出春秋姬姓晋国长鱼矫氏族,所以对西戎故地即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因此在〖三国志·东夷传〗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不仅能补诸多陈书之缺,而且史料价值也极为珍贵,被历代史家称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

在〖魏略〗中,鱼豢很注意对三国时期各阶层人物的描写,例如他为董遇、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祥七人作〖儒宗传〗,其序曰:“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公元190~220年),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多求诣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而诸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嗟夫!学业沉陨,乃至于此,是以私心常区区贵乎数公者,各处荒乱之际,而能守志弥敦者也。”

由此可知,在曹魏国时期,贵族子弟们入太学多是为了躲避服役,而在太学中教授生徒的博士们也大都粗疏,学无根底。当时朝中公卿以下能执笔为文者也不到十人。无怪乎鱼豢要叹息当时学术、文化的坠落了。

鱼豢在〖儒宗·董遇传〗中,介绍了董遇接受弟子的先决条件,即不论学习什么书,都“必当先读百遍”。他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鱼豢在〖儒宗传〗中,还深刻揭露了地方大姓豪族欺凌非富强之家(单家)的情景。如在〖薛夏传〗中鱼豢说:“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常雄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东诣京师。太祖宿闻其名,甚礼遇之。后四姓又使囚遥引夏,关移颍川,收捕系狱。时太祖已在冀州,闻夏为本郡所质,抚掌曰:“夏无罪也,汉阳儿辈直欲杀之耳!乃告颍川,使理出之,召署军谋掾。”

从中可见,当时天水郡四姓豪族平素称霸郡中,单家薛夏独不肯降事之,四姓豪族们便千方百计地想对他下毒手,薛夏在投奔曹操后,四姓仍企图捕他论罪。地方豪族对名闻中原的学者尚如此狠毒,那么一般单家百姓所受不法豪族的欺压程度,自然更不在话下了。

在〖魏略〗中,还记有〖清介〗、〖纯固〗、〖勇侠〗、〖知足〗、〖游说〗、〖佞幸〗等诸多传记。宋朝学者高似孙称赞〖魏略〗:“特为有笔力……亦一时记载之隽也”;清朝大学者钱大昕亦称赞〖魏略〗:“诸传标目,多与他史异”。

关于〖魏略〗的卷册数目,在史籍〖隋书·经籍志二〗中记载:“〖魏略〗八十九卷,魏郎中鱼豢撰”。在史籍〖旧唐书·经籍志上〗中记载:“〖魏略〗三十八卷,鱼豢撰;〖典略〗五十卷,鱼豢撰”。而在史籍〖新唐书·艺文志二〗中则记载:“鱼豢〖魏略〗五十卷”。

万分可惜的是,鱼豢所撰的〖魏略〗,在唐朝后期的战乱之中绝大多数皆已亡佚,今天人们所见的两种辑本,其内容还不到原著的二十分之一。

个十百千 發表於 2025-4-29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鱼豢〈魏略〉的史学价值与士人精神》

鱼豢所撰《魏略》虽已散佚,然透过裴松之注所存吉光片羽,犹可窥见其作为三国史学双璧(与《典略》并称)的重要价值。今就文献特征、史学贡献及作者精神三端论之。

一、私撰史书的典范意义
《魏略》作为私人修史,突破了汉代以来官修史书的传统。其记事下限延至高贵乡公时期(254年),较《三国志》更为详备。鱼豢采用纪传体而兼载"儒宗""清介"等类传,开创了以事类为纲的编纂体例。张鹏一《魏略辑本》考其卷帙达五十余卷(非帖文所称八十卷),内容涵盖典章、地理、人物,实为魏晋之际最系统的当代史著作。

二、西北史料的独特价值
鱼豢作为关中士族,对羌戎风俗记载尤详。《西戎传》详述氐、羌、西域诸国情状,可补《后汉书·西域传》之阙。其记车师、焉耆等国"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面"等细节,展现民族志书写的新维度。裴注引《魏略》涉及西北地理者达二十三处,足证其史料之珍。

三、士人精神的史学表达
鱼豢以"儒宗传"七人彰显乱世中的学术坚守,其序言"人怀苟且,儒道尤衰"之叹,实为对建安风骨的另一重诠释。考其不仕晋室的行迹,与《魏略》中特重管宁、王朗等魏室忠臣的笔法相合,折射出关中士族对汉魏正统的坚持。这种以史明志的书写,较之陈寿"曲笔"叙事更显史家风骨。

今观《魏略》佚文,其价值不仅在于补苴《三国志》之缺,更在于开创了私修国史的新范式。鱼豢将地理志、民族志纳入纪传体框架的尝试,直接影响《华阳国志》等后世方志的编纂。至于其"以类相从"的列传体例,实为《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之先声。一部散佚的《魏略》,恰似一面破碎的铜镜,每一片残照都映现出三国史学的多元面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