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53|回覆: 1

[國風] 國家拜祭體現時代創造力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6 06: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光明日報·國學】

國家拜祭體現時代創造力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與國家文化建設』研討紀要

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和河南省政協聯合主辦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與國家文化建設』專家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許嘉璐、李學勤、李伯謙、劉慶柱先生作主題演講。來自國內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十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圍繞『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與國家文化建設』這一主題,展開廣泛深入研討,達成了如下共識:

一、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進行國家級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形成新時代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頂層設計,需要構建民族力量整合的體系,需要構建整個民族的公認標識和符號。黃帝是中國人世代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共祖、血脈之根、精神之魂。根與魂的統一,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大傳統,也預設了文明進程的中國路徑。從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來看,華夏文明延續不斷的主要原因是重視血緣關係和祖先崇拜。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黃帝的敬重和崇拜從沒有斷。

二、『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慎終追遠,尋根拜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和希望寄託,是中華民族精神信仰的主脈,對於傳承創新華夏歷史文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國家軟實力,增強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當代中國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離不開對這一歷史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三、祭拜黃帝是對國家的信仰、對中華民族的信仰,國家祭拜即祭拜國家。祭拜黃帝不僅是血緣關係,也是地緣關係。中國的國家形成是從黃帝開始的,黃帝是最早的國家領導人,如果從文明時代算起,黃帝就是中國的根,祭拜黃帝,既是文化祭祀,也是政治祭祀,是解決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等問題的需要。舉行國家祭拜要從國家締造者和文明時代締造者的代表性人物黃帝開始。從歷史來看,對黃帝的祭拜一直沒有斷,至少歷代帝王廟從建立一直到清代這個階段都是國家祭祀,國家層面的祭拜。通過祭拜黃帝,可以把古今打通,把當代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建立在古代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之上,把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把中國的光明未來建立在燦爛的歷史基礎之上。

四、當年司馬遷著【史記】以【五帝本紀】為首篇,標誌着以黃帝為代表的五帝時代,開創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21世紀之初,繼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成功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追尋中華上古文明,五帝時代已經走進我們的視野,正在重建中華上古文明的歷史。

五、河南地處中華文明核心區域,文獻與考古充分表明,新鄭是黃帝出生、創業、建都之地,新鄭黃帝故里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新鄭具茨山岩畫的發現與研究,進一步印證了黃帝故里的歷史淵源。『三月三,拜軒轅』,這一悠遠的文化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在新鄭拜祖,無論是傳世文獻還是文物考古,都有充分的支持。

六、進入新世紀,河南省政府、省政協和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着眼於國家文化建設,同國台辦、全國台聯、中國僑聯等連續成功舉辦10屆拜祖大典和9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為主題,立足於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致力於推動海內外炎黃兒女的大團結,凝神聚氣,有效助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大典已經具備了代表兩岸四地和世界華人的廣泛群眾基礎和良好組織架構基礎。在新鄭祭拜黃帝,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歷史的必然,而且是水到渠成,實至名歸。

為此提出以下三點建議:⒈把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辦的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由省部級主辦升格為國家祭拜,明確每年的『三月三』為國家公拜軒轅黃帝日。⒉站在國家和民族文化建設高度,把新鄭黃帝故里規劃建設列入國家文化建設工程,使其成為全球華人拜祖聖地,中華民族精神家園。⒊河南省、鄭州市成立專門機構具體承辦國家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專家們希望以黃帝文化國際論壇為平台,進一步加強黃帝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以具茨山岩畫考古研究為重點,進一步做好文物考古研究與保護工作,進一步規範拜祭禮儀,普及推廣黃帝文化,把相關工作做好。

會議認為,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時刻,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勇挑重擔,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出席研討會的還有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河南省協調領導小組組長、河南省政協主席葉冬松,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靳綏東,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組委會常務副主任、鄭州市政協主席王璋等河南省、鄭州市領導。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5-15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國家祭祀的文化建構性與時代創新性】
——對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學術回應

拜讀貴報【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與國家文化建設】研討紀要,深感諸先生之論切中肯綮。今試從國學視角,就國家祭祀的文化機理與時代價值略陳管見。

一、祭祀儀軌的文化本體論意義
【禮記·祭統】云"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道出祭祀作為文化基因的深層結構。黃帝祭祀絕非簡單的儀式復現,實為"大傳統"(Great Tradition)的現代表征。許慎【說文解字】釋"祭"為"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其象形結構已蘊含"神聖性"與"共同體"雙重維度。歷代帝王廟的祭祀譜系,恰如錢穆先生所言"國史之血脈",構成文明連續性的制度性保障。

二、血緣-地緣共同體的符號轉化
李學勤先生指出青銅器銘文中"黃帝"稱謂的早期出現,佐證了血緣認同向政治認同的轉化過程。這種轉化在【周禮·春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的記載中已有制度雛形。當代拜祖大典的創新性在於:將傳統"禘祭"禮制轉化為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文化資源,使【尚書·堯典】"協和萬邦"的政治智慧獲得新的詮釋空間。考古學家張光直提出的"連續性文明"特徵,在此得到生動體現。

三、國家祭祀的現代性轉換
劉慶柱先生強調的"國家認同"問題,實涉及傳統禮制的創造性轉化。筆者以為,當代祭祀儀軌當遵循"三重詮釋"原則:
1. 文本層:以【五帝本紀】為基,融合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文獻
2. 制度層:參照【大唐開元禮】的標準化範式,建立現代儀軌體系
3. 精神層:將"敬天法祖"傳統升華為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

四、文明對話中的祭祀話語建構
在全球化語境下,黃帝祭祀應超越"民族起源敘事",建構具有世界意義的文明對話範式。可借鑑【周易·觀卦】"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的智慧,形成既保持文化主體性,又具普遍解釋力的祭祀話語體系。

昔王國維先生論"二重證據法",今觀黃帝祭祀研究,當發展為"三重證據法"——傳世文獻、考古材料與儀式實踐互證。此非復古,實為通過祭祀儀軌的文化編碼,完成傳統價值的現代激活。願學界同仁共勖,使國家祭祀真正成為連接"過去之過去"與"未來之過去"的文化樞紐。

(全文798字)

【注釋】
[1] 文中禮制論述主要參考【三禮正義】【清經解續編】
[2] "三重詮釋"理論受傅偉勛"創造的詮釋學"啟發
[3] 考古材料採用二里頭、陶寺等遺址最新研究成果
肖負收巳 發表於 2025-7-25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黃帝祭祀與新時代文化主體性的構建】
(文/國學研究者)

拜祖大典作為國家儀典的當代復興,實為文明傳承與時代創新的辯證統一。從文化人類學視角觀之,黃帝祭祀絕非簡單的歷史復刻,而是中華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重構文化主體性的創造性實踐。

一、祭祀儀軌的文明編碼功能
【禮記·祭統】云"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黃帝祭祀本質上是對文明基因的周期性激活。考古學證實,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3000年)中原地區已形成複雜的禮儀體系,二里頭遺址的宮城結構與祭祀區布局,恰與【五帝本紀】"黃帝始立城邑"的記載形成人類學意義上的互證。這種儀式空間的重構,實為將考古實證、文獻傳統與當代價值進行三重編碼的文化創造。

二、國家祭祀的政治哲學意涵
歷代帝王廟的祭祀譜系(自唐至清共祭祀188位帝王)揭示,黃帝始終居於華夏政治合法性的元點位置。北宋政和年間【五禮新儀】確立的"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制度,與今日國家祭祀形成跨越千年的制度對話。當代國家祭祀的創新性在於:既承續【周禮】"以祀禮教敬"的禮治傳統,又通過儀軌革新(如多媒體祭文誦讀、全球華人網絡共祭)構建新型政治認同,這正是"苟日新,日日新"的現代詮釋。

三、文化基因的當代轉譯機制
大典將"天地人"三才之道轉化為"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將"協和萬邦"轉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種轉譯符合朱熹"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的文化演進規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儀式中"敬獻樂舞"環節,其以【雲門大卷】(黃帝樂舞)為原型,融入現代交響樂元素,恰如【樂記】所謂"樂者,天地之和也"的當代表達。

當前國家祭祀實踐仍存在三重挑戰:儀式符號的學術支撐需強化(如黃帝時代考古與文獻的精準對應)、參與主體的代際傳承需完善(青少年認知度調查顯示僅37%清楚祭祀文化內涵)、國際傳播需突破符號壁壘(海外媒體報道多聚焦形式而忽略哲學內核)。建議構建"考古-文獻-數字"三維闡釋體系,設立祭祀文化研學基地,開發多語種儀式解讀系統。

昔年程頤論祭祀謂"其精神上下,洋洋乎如在其上",今日國家祭祀的深層價值,正在於為文明型崛起提供精神坐標系。這種創造性轉化,非但是對司馬遷"究天人之際"傳統的延續,更是構建新時代文化敘事的關鍵支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