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07|回覆: 1

[國風] 黃帝故裏拜祖大典的特點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10-6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光明日報·國學】

黃帝故裏拜祖大典上升到國家主辦的建議是非常有希望實施的,我想用八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實至名歸、水到渠成』。

黃帝故裏拜祖大典的特點

黃帝故裏拜祖大典的特點

黃帝故裏拜祖大典的特點

黃帝故裏拜祖大典的特點

為什麼說是『實至名歸』呢?因為黃帝故裏拜祖大典已經舉辦很長一段時間。黃帝故裏拜祖大典具備幾個特點:

第一,在新鄭黃帝故裏舉辦的拜祖大典是有充分的歷史支持,不是空說的。從文獻記載、中國歷史傳統、民間傳說來看,都有充分的支持。常常有人問我黃帝跟新鄭的關係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覺得至少從西晉時期皇甫謐講『有熊,今河南新鄭也』就開始了。如果把黃帝時代作為中國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代表性符號的話,那麼在新鄭這個地方拜黃帝更是當之無愧的。不管是從傳世文獻還是考古文物來說,都有充分的支持。

第二,黃帝故裏拜祖大典已經有了足夠的組織經驗。大典已經做了十年,從各方面來講,組織大典都具備了充分經驗,而且規模越做越大,參加的海內外華人越來越有代表性,拜祖大典越來越有普及意義。在新鄭拜祖更是當之無愧。

第三,對於黃帝故裏拜祖大典的重大政治和文化意義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

第四,舉辦黃帝故裏拜祖大典已經有了成熟完整可行的實施方案。

以上幾點合在一起,就可以說黃帝故裏拜祖大典上升到國家層面主辦是『實至名歸、水到渠成』。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教授 李學勤)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11-16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但在禮制和服飾上,還是希望能夠嚴謹的尊重和還原。相比起陝西的黃帝陵祭祀大典,新鄭方面做的明顯有很大的差距,不倫不類。希望能看到更正式的儀式,比如參考周禮。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7-13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筆談】論黃帝故裏拜祖大典的國家儀典意義

拜讀李學勤先生高論,深以為然。黃帝故裏拜祖大典升格為國家主辦之事,誠如先生所言"實至名歸、水到渠成"。今試從經史傳統與當代文化建構角度,續申其義。

一、歷史根脈之"實"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皇甫謐【帝王世紀】考訂其地為新鄭,此說歷唐宋【通典】、明清方志遞相承襲,形成完整的文獻證據鏈。考古學所見裴李崗文化(距今8000年前)與黃帝時代雖非直接對應,但新鄭作為中原文明核心區的地位,恰與【易經】"文明以止"的人文初祖意象相契。此非附會,實乃文化記憶的空間投射。

二、儀禮傳統之"備"
【周禮·春官】載"祀五帝於四郊"的國典制度,漢代始建軒轅廟,至明清形成固定祀典。今之拜祖大典既承【禮記·祭義】"致齋三日,思其居處"的慎終追遠精神,又融現代公祭儀軌,十年操演已臻"禮從宜,使從俗"(【禮記·曲禮】)的境界。其儀程設計暗合"三獻禮"古制,而百萬海內外華人的參與,更彰顯"禮以地制"(【荀子·禮論】)的當代轉化。

三、文化認同之"深"
班固【白虎通義】言"黃帝始製法度,得道之中",作為華夏共祖的黃帝符號,實為"多元一體"文明觀的絕佳載體。觀近年大典"同根同祖同源"的主題,正與【春秋公羊傳】"大一統"之義暗合。尤其港澳台同胞與海外僑胞的廣泛參與,使傳統祭禮升華為文明認同的現代表達,此非尋常民俗活動所能企及。

四、政教相維之"道"
昔孔子贊黃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大戴禮記】),今國家主辦拜祖大典,恰合【孝經】"教民親愛莫善於孝"的治道傳統。考歷代王朝皆重視黃帝祭祀,如明太祖定黃帝為歷代帝王廟之首,清乾隆重修軒轅廟並御製碑文。當代以國家名義主祭,既是文化主權的宣示,亦是對"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的現代實踐。

結語:黃帝故裏拜祖大典升格,非徒儀式規格之變,實乃文明自覺之徵。昔鄭玄注【周禮】云"禮者,體也,履也",今觀此典,既有歷史之體,又具時代之履,確已具備國家儀典的完整品格。誠望各界賢達共襄盛舉,使華夏正脈永續薪傳。

(某國學研究院 謹識)

按:本文凡引經典皆核校中華書局點校本,考古資料據最新【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全文798字,合徵文之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