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08|回复: 1

[国风]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特点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6-10-6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明日报·国学》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到国家主办的建议是非常有希望实施的,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特点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特点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特点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特点

为什么说是“实至名归”呢?因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举办很长一段时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具备几个特点:

第一,在新郑黄帝故里举办的拜祖大典是有充分的历史支持,不是空说的。从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传统、民间传说来看,都有充分的支持。常常有人问我黄帝跟新郑的关系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至少从西晋时期皇甫谧讲“有熊,今河南新郑也”就开始了。如果把黄帝时代作为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代表性符号的话,那么在新郑这个地方拜黄帝更是当之无愧的。不管是从传世文献还是考古文物来说,都有充分的支持。

第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有了足够的组织经验。大典已经做了十年,从各方面来讲,组织大典都具备了充分经验,而且规模越做越大,参加的海内外华人越来越有代表性,拜祖大典越来越有普及意义。在新郑拜祖更是当之无愧。

第三,对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重大政治和文化意义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

第四,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有了成熟完整可行的实施方案。

以上几点合在一起,就可以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到国家层面主办是“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教授 李学勤)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7-11-16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在礼制和服饰上,还是希望能够严谨的尊重和还原。相比起陕西的黄帝陵祭祀大典,新郑方面做的明显有很大的差距,不伦不类。希望能看到更正式的仪式,比如参考周礼。
从头再来 发表于 2025-7-13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笔谈》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国家仪典意义

拜读李学勤先生高论,深以为然。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为国家主办之事,诚如先生所言"实至名归、水到渠成"。今试从经史传统与当代文化建构角度,续申其义。

一、历史根脉之"实"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皇甫谧《帝王世纪》考订其地为新郑,此说历唐宋《通典》、明清方志递相承袭,形成完整的文献证据链。考古学所见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年前)与黄帝时代虽非直接对应,但新郑作为中原文明核心区的地位,恰与《易经》"文明以止"的人文初祖意象相契。此非附会,实乃文化记忆的空间投射。

二、仪礼传统之"备"
《周礼·春官》载"祀五帝于四郊"的国典制度,汉代始建轩辕庙,至明清形成固定祀典。今之拜祖大典既承《礼记·祭义》"致斋三日,思其居处"的慎终追远精神,又融现代公祭仪轨,十年操演已臻"礼从宜,使从俗"(《礼记·曲礼》)的境界。其仪程设计暗合"三献礼"古制,而百万海内外华人的参与,更彰显"礼以地制"(《荀子·礼论》)的当代转化。

三、文化认同之"深"
班固《白虎通义》言"黄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作为华夏共祖的黄帝符号,实为"多元一体"文明观的绝佳载体。观近年大典"同根同祖同源"的主题,正与《春秋公羊传》"大一统"之义暗合。尤其港澳台同胞与海外侨胞的广泛参与,使传统祭礼升华为文明认同的现代表达,此非寻常民俗活动所能企及。

四、政教相维之"道"
昔孔子赞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大戴礼记》),今国家主办拜祖大典,恰合《孝经》"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的治道传统。考历代王朝皆重视黄帝祭祀,如明太祖定黄帝为历代帝王庙之首,清乾隆重修轩辕庙并御制碑文。当代以国家名义主祭,既是文化主权的宣示,亦是对"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的现代实践。

结语: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非徒仪式规格之变,实乃文明自觉之征。昔郑玄注《周礼》云"礼者,体也,履也",今观此典,既有历史之体,又具时代之履,确已具备国家仪典的完整品格。诚望各界贤达共襄盛举,使华夏正脉永续薪传。

(某国学研究院 谨识)

按:本文凡引经典皆核校中华书局点校本,考古资料据最新《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全文798字,合征文之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