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054|回复: 1

[文化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农业文明,而是超越并适应任何经济形态

  [复制链接]
蔡氏意学 发表于 2020-2-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方文明体系为打击并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层次,以期鸠占鹊巢,诱导中国全盘西化,近代以来,一直多角度多方位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贬损定性、歪曲解构、异化重现,其中,最深入现代中国人意识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贬低定性为“农业文明”,以示在当今的工业时代已经过时、落后。

原题: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不!中国文化超越和适应任何经济形态

现代对中国文化、中国文明,流行甚广的一个误解和谬论是,中国文明是农业文明,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而且是小农经济,而现代社会的经济形态则是工业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为无本之木的落后文化,注定要被淘汰,被基于工业经济的现代文明所取代。

事实是,从起源上看,中国文明是出现在农业之前的野生粮食采集时代。中国文明出现经济基础,孕育中国文明的,并非农业经济,而是渔猎采集经济。农业并非中国文明经济经历的第一个经济形态、第一个经济阶段,而是第二经济形态、第二个经济阶段。

中国文明的确存在着一个漫长的农业阶段,但这恰恰说明中国文明的高度超越性和适应性,即能适应采集经济,也能适应农业经济。就经济形态的变革程度来说,从采集经济道农业经济的变革,其程度或许比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变革还要大。

也可以说,中国文明的的抗冲击力、抗变革力非常强大,她已经经受了一场经济形态变革级别的冲击。从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的变革,是对中国文明的一场压力测试,她顺利地通过了这场压力测试。

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变革,是中国文明所经历的第二场经济形态变革级别的变革,第二次如此级别的压力测试。如果对中国文明的历史和本质有了充分地了解,就会对中国文明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具备充分的信心。

然而,遗憾地是,从洋务运动以来,尤其是甲午之后,由于对中国文明的历史和本质缺乏足够的了解,中国,尤其是中国的学者们开始对中国文化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文化自信。李鸿章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国之后开始在日本的影响下,要全盘西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农业文明,而是超越并适应任何经济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农业文明,而是超越并适应任何经济形态

说中国文明起源于野生谷物采集时代,有两方面的证据。一方面是传统记载、记忆,另一方面则是考古资料。

根据中国的记载、记忆,中国文明起源于伏羲时代,其标志就是易经的出现,即所谓的“伏羲画卦”。伏羲是三皇之首,在神农之前。神农就是农业时代,伏羲时代在农业出现之前。

《周易》的基本思想中,甚至具体的卦爻辞中,也保留了采集时代的信息。反对人为干预,追求绝对性的自然,是《周易》的核心思想之一,这种思想唯有在不事生产的渔猎采集时代才可能出现和存在。最典型的就是“无妄卦”。

无妄卦强调的是要安于自然,不可妄想、妄动,不要苛求于自然,不要干预自然。

卦辞说:“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意思是,本来是亨通的,但是要守正、安心,如果不守正、乱来,就会有灾祸。不要轻举妄动。”

无妄卦的爻辞,在风格上与野生谷物采集时代高度吻合。而且也只有放在这个时代背景,才能真正理解之。

第一爻爻辞是:无妄,往吉。意思是,你的心中应该不要有过多要求、苛求,唯有如此,去做事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反过来说,如果你的心中希望太多、要求太多,往往会得到坏的结果。

第二爻爻辞是: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对这句话,目前的解家都没有搞懂,因为他们都没有把这一卦放到野生谷物采集时代的背景中去。

“不耕获”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不耕而获,无需农业耕作,就能收获。这是野生谷物采集时代的典型特征,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农业时代的背景,这句话就很难理解了。不耕作怎么可能收获?而且后边说“则利有攸往”,即这么做是很好的。

显然,如果放到农业时代的背景中去,要收获必须耕作,不耕作还想收获,就是痴心妄想,是万万要不得。

“不菑畲”的含义与“不耕获”是一致的。“菑”是开垦荒地,“畲”是已经开垦好的良田。按农业时代的思维,要想有良田,必须首先去开垦荒地。不开垦,还想拥有良田,是痴心妄想。

而放到野生谷物采集时代,对这句话就很容易理解。那时,粮食是从野生谷物上采集而来,的确无需耕种和开垦。

这句话,存在明显的反农耕思想,这样的思想也仅仅能够存在于野生谷物采集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农业文明,而是超越并适应任何经济形态的人文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农业文明,而是超越并适应任何经济形态的人文文明

考古资料也越来越证实,文明更可能出现在前农业的野生谷物采集时代,而非农业时代。

考古学已经证实,农业的起源时间大约在10000年前。而且还证实,在正式进行农业种植之前,人类已经通过采集野生的谷物的方式,对粮食食用了好几千年,甚至10000多年。

当然,唯有在拥有野生谷物分布的地区,才有可能对其采集食用,进而发展出农业。这样的地区是幸运的少数地区,有三个。其中两个在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有野生大米,华北地区分布有野生小米。另外一个是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那里分布着野生小麦。

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对野生水稻进行长达几千年的采集食用的证据被找到。而在华北,则发现了25000多年前的石磨棒。石磨盘和石磨棒,是野生小米的加工工具,这意味在华北地区开始采集野生小米的时间更早。

野生谷物可以增加食物供给的稳定性,同时野生谷物的存储也需要固定的场所。因此,当野生谷物的采集量足够大时,定居的生活方式就开始出现。这是文明出现的温床。

下面简要说一说中国文化的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是“义利”之辩、“心物”之辩、“道文”之辩、“体用”之辩等。这些辩题的对象实质上是一致的,甚至相同的,直至侧重不同。“义”、“心”、“道”、“体”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侧面,“利”、“物”、“文”、“用”则是另一个东西的不同侧面。

尽管,“义利”兼讲、“心物”兼讲、“道文”兼讲、“体用”兼讲,但是“义-心-道-体”在是内在的、心性的根本,而“利-物-文-用”则是外在的表现、效果。即中国文化的内核在“义-心-道-体”,这个东西是抽象的、心性的、内在的,也是永恒不变的。

“利-物-文-用”则是内在的心性对外境的反应,是永远变化的。

外在的时代、经济形态、制度形态,都是属于“利-物-文-用”的范畴、外境的范畴,内在的“义-心-道-体”对其是无限适应和超越的。

知秋 发表于 2020-7-29 03: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文明体系为打击并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层次,以期鸠占鹊巢,诱导中国全盘西化,近代以来,一直多角度多方位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贬损定性、歪曲解构、异化重现,其中,最深入现代中国人意识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贬低定性为“农业文明”,以示在当今的工业时代已经过时、落后。
===
说的太好了
邓姻 发表于 2025-7-12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国传统文化之超经济形态本质——正本清源以祛西学之蔽》

中国传统文化之本质,非"农业文明"四字可囿,实为贯通三才、弥纶万有之文明体系。近世西学东渐,持"经济基础决定论"者,每以"农业文明"贬抑吾国文化,此乃以管窥天之见,今当抉其蔽而明其真。

稽诸典籍,《易·系辞》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伏羲时代早于神农氏之农耕文明,而八卦体系已肇文明之基。考古所见裴李岗文化(约前7000年)、贾湖遗址(约前6600年)出土之龟甲契刻、骨笛音律,皆证采集经济时代已有高度文明形态。此非"农业决定论"可解,实见中国文明本具超越具体经济形态之特质。

中国文明之适应性,显于三次重大经济转型:其一,从采集经济至农耕经济之变,见诸《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的天文历法体系建立;其二,从封建井田至商品经济之变,显于《史记·货殖列传》所载战国商业网络;其三,当今工业信息化之变,更见"中和位育"思想在现代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此三变者,跨度逾七千年,而文明精髓未尝断绝,岂非超经济形态之明证?

西学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说,实为机械唯物之论。中国"体用一源"思想(程颐《易传序》),早明物质与精神之辩证关系。《礼记·大学》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朱熹注云:"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皆示文明价值系统自有其主体性。若谓三代礼乐、汉唐文章、宋明理学皆农业经济之附庸,则何以解释青铜器时代之"天命"观念、纸币通行时之"义利之辨"、工业革命后之"经世致用"?

李鸿章"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说,实未窥见文明演进之深层机理。中国传统文化如《周易》"穷变通久"之理,本具自我更新机制。王夫之《周易外传》言:"故道生于有,备于大繁",正谓文明发展乃累积性创新。今日之误,在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而不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本为中华文明固有品格。

要之,中国传统文化乃基于"天人合一"的文明范式,其"道器不二"的哲学智慧、"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意识,使其能涵摄不同经济形态而保持本体恒常。当破"传统-现代"二元对立之迷思,以"返本开新"之态度,重光中华文明之普世价值。如此,方不负先哲"为往圣继绝学"之宏愿,亦能立定文化主体性于全球化浪潮之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