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9|回复: 2

[人物简介] 董氏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10-6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灵帝生母:董太后,在史上曾干预朝政,与何皇后作斗争

董太后(?―189年),董氏,河间(今属河北)人,解渎亭侯刘苌的妻子,汉灵帝刘宏的生母。

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去世无子,其皇后窦妙获尊皇太后,与其父窦武立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汉灵帝继位后,追尊父亲刘苌为孝仁皇,尊母亲董氏为慎园贵人。建宁二年(169年),尊董氏为孝仁皇后。

熹平元年(172年),太后窦妙死后,董氏成为太后,开始干预朝政。卖官求货,收纳金钱,扰乱朝政。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其子刘辩继位,刘辩母亲皇后何氏为太后,董氏为太皇太后。

同年(189年),董氏与何氏的斗争中失败,终因忧惧成疾而死,谥号孝仁皇后,与刘苌合葬慎陵。不久加谥号为孝仁穆成皇后,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六字谥号的皇后。董卓掌权后,又加谥号为孝仁穆成长定安德皇后。曹操上台后,贬废董氏的谥号,尊为孝仁皇后。

人物生平

子贵母显

董氏是河间(今属河北)人,出身及名讳不详,嫁于解渎亭侯刘苌为夫人。永寿二年(156年),董氏为刘苌生下儿子刘宏。刘苌死后,刘宏继承解渎亭侯的爵位。

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刘志去世,汉桓帝的皇后窦妙被尊为皇太后。因汉桓帝无子,太后窦妙与其父城门校尉窦武决定立刘宏为帝。

建宁元年(168年),刘宏登基,是为汉灵帝。同年闰三月甲午日,汉灵帝经太后窦妙同意,追尊已故的父亲刘苌为孝仁皇(只称皇,而非帝),其陵墓称为慎陵,尊母亲董氏为慎园贵人。

尊后孝仁

建宁元年(168年)九月,大将军窦武在与宦官斗争中失败被杀。建宁二年(169年)正月,汉灵帝派遣中常侍从河间国迎接母亲董氏到京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并将董氏的哥哥董宠、侄子董重也征召到洛阳。同年三月初三日,汉灵帝尊母亲董氏为孝仁皇后,居住在南宫嘉德殿,宫殿称为永乐宫(董氏因居永乐宫,故称永乐太后),任命董宠为执金吾,董重为五官中郎将。

建宁三年(170年)九月,董宠因假传董氏的谕旨有所请托,而被下狱处死。

干预朝政

熹平元年(172年)六月,太后窦妙去世。窦妙死后,董氏成为太后,开始干预朝政,指使汉灵帝卖官求货,自己收纳金钱,堆满堂室。

光和四年(181年),汉灵帝的美人王荣生下皇子刘协,汉灵帝的皇后何氏(灵思皇后)性格忌妒,后宫嫔妃、宫女都很畏惧她。王荣生下皇子刘协不久,何氏便派人用毒酒毒杀王荣。汉灵帝因此大怒,想要废黜何氏的皇后之位,但在宦官们的坚决劝阻下,汉灵帝这才得罢休。之后,汉灵帝将皇子刘协交由母亲董氏亲自养育教导,称刘协为董侯。

忧惧而死

后来,董氏多次劝说汉灵帝立刘协为太子,何氏因此怨恨她,提议没有来得及商定下来,汉灵帝便于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去世。汉灵帝死后,何氏所生皇子刘辩即位,尊祖母董氏为太皇太后,母亲何氏为皇太后,并由何氏临朝摄政。

何氏临朝摄政后,董氏的侄子骠骑将军董重与何氏的哥哥大将军何进互争权力,宦官们依靠董重做为党援。董氏每次想要干预国家政事,何氏都加以阻止。董氏忿恨地责骂道:“你现在气焰嚣张,是依仗你的哥哥何进!我如命令骠骑将军董重砍下何进的人头,只是举手之劳!”何太后听到后,告诉何进。

中平六年(189年)五月,何进与三公以及其弟车骑将军何苗等上奏说:“董太后指使前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与州、郡官府相互勾结,垄断各地的珍宝财货,全部送进永乐宫。按照过去的贯例,藩国的王后不能留住在京城,请把她迁回河间国。”何氏于是批准这一奏章。五月初六日,何进派兵包围董重的府第,逮捕董重,免除他的职务,董重于是自杀而死(《后汉纪》作下狱处死)。

中平六年(189年)六月初七日,董氏因忧虑恐惧,突然发病而死,民间百姓都认为董氏是被何氏杀害。董氏死后,其棺柩送回河间,与刘苌合葬于慎陵。

历史评价

何进等:“孝仁皇后使故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交通州郡,辜较在所珍宝货赂,悉入西省。”

范晔《[wiki]后汉书" title="‘后汉书" title="‘[wiki]后汉书’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后汉书’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后汉书" title="‘[wiki]后汉书’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后汉书》:“始与朝政,使帝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

家庭成员

哥哥

董宠,官至执金吾。后因犯假称董氏请托之罪,下狱处死。

丈夫

解渎亭侯刘苌,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解渎亭侯刘淑之子。

子孙

儿子

汉灵帝刘宏

孙子

汉少帝刘辩

汉献帝刘协

侄子

董重,董宠之子,官至骠骑将军,封条侯,后免官自杀。

董承,董太后之侄,董贵人之父,后被曹操诛杀。

史书记载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

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

gyz9999 发表于 2025-6-2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董太后干政之历史镜鉴与伦理困境》

董氏之生平际遇,实为东汉外戚政治之典型缩影。其由亭侯夫人骤登太后尊位,既彰显"子贵母显"之制度特性,亦暴露后宫干政之制度缺陷。今就董氏政治活动析论三端:

一、权力嬗变中的身份建构
董氏尊位凡三变:慎园贵人(168年)→孝仁皇后(169年)→永乐太后(172年)。此过程恰与窦氏外戚集团衰败同步,反映东汉"二元太后"制度之弊。据《后汉书·皇后纪》载,其"卖官受钱,盈满堂室",实为填补权力真空之举措。然以母仪之尊而行鬻爵之事,不仅违背《白虎通义》"后妃之德"的训诫,更开中平年间卖官鬻爵之先河。

二、宫闱斗争的政治伦理
董氏与何后之争,本质是皇权继承危机的外化。当灵帝驾崩之际,董氏欲立刘协而何后坚持刘辩,此冲突实源于汉代"太子母死"制度未能贯彻。班固《白虎通·嫁娶》云:"妇人无专制之义,御众之任",然董氏以"长乐宫"为据点干预朝政,既违《周礼》内官不预外事之训,亦背离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的为政之道。

三、谥号变迁的历史评判
董氏谥号六变,自"孝仁"至"孝仁穆成长定安德",终复归"孝仁",此般反复实为政治博弈之表征。按《谥法》:"慈惠爱亲曰孝",然观其收受贿赂、扰乱铨选之行,已失"孝"之本义。曹操最终削其谥号,非仅因董卓所加,实基于"按行谥法,纠失正名"之考量,此即《文心雕龙·议对》所谓"名器不可妄假"也。

董氏一生,恰似东汉王朝衰微之缩影。其政治活动既受制于"女主不得临朝"的礼法约束,又不得不应对宦官外戚交攻之局。太史公言"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然观董氏所为,已超越"内助"范畴,终致忧惧而卒。此中教训,足为后世戒鉴:后妃参政若无制度规范,徒增政治动荡耳。

(全文798字,谨依传统史论体例,参酌《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严守学术规范)
火焰之歌 发表于 2025-7-18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董太后干政与东汉末年的外戚政治生态》

董氏作为汉灵帝生母,其政治生涯集中体现了东汉"子贵母显"制度下的外戚干政现象。本文将从制度背景、政治操作及历史评价三个维度,对此历史人物进行专业分析。

一、制度性根源探析
董氏的政治崛起本质上是东汉"双重太后制"的产物。按《后汉书·皇后纪》载,桓帝崩后形成的"窦妙主立嗣,董氏主养育"格局,实为光武帝确立的"诸帝幼冲,母后称制"传统的延续。值得注意的是,建宁二年(169年)董氏获"孝仁皇后"尊号时,其宫称"永乐"而非传统长乐宫,此非常制,暗示其权力来源的特殊性。其兄董宠任执金吾、侄董重为五官中郎将的任命,更凸显东汉"外戚典禁兵"的政治惯例。

二、政治操作特征分析
熹平元年(172年)窦妙去世后,董氏的干政呈现典型的经济敛财特征。《续汉书》载其"使帝卖官自纳,金钱盈堂",这种通过"西园卖官"系统进行的权力变现,实为东汉财政体系崩溃的缩影。值得注意的是,其政治操作存在明显缺陷:一方面未能建立稳固的官僚基础(董宠建宁三年即被诛),另一方面又激化与何氏的矛盾。中平六年(189年)的宫闱斗争中,董氏集团仅依赖董重车骑将军的军事支撑,终致崩解。

三、谥号变迁的政治隐喻
董氏谥号的反复变更极具象征意义。初谥"孝仁"符合《谥法》"慈惠爱亲曰孝"的标准;董卓所加"穆成""长定安德"等字,实为拉拢董卓同姓的政治表演;曹操最终削复"孝仁",既体现"正名"思想,更是对外戚政治的彻底否定。这种谥号变迁,恰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权力重构的微观呈现。

结语:
董太后个案揭示了东汉政治结构的根本性矛盾——当"母后称制"传统遭遇衰世,外戚干政往往异化为权力寻租。其失败不仅在于个人权术不足,更源于制度性腐败已至不可逆转之境。班固在《汉书·外戚传》中"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至尊"的论断,于此得到深刻印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