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87|回覆: 2

[成語典故] 乘人之危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10-5 09: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乘人之危】相關人物

蓋勛(140年—191年),字元固。敦煌郡廣至縣(今甘肅安西縣西南)人,東漢末期名將。

蘇正和,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人物,涼州從事,武都人,不畏強權舉報了武威太守黃峻。

【乘人之危】涵義

乘人家危難的時候去威脅損害。

【乘人之危】出處

【後漢書·蓋勛傳】:“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乘人之危】辨析

【乘人之危】讀音:chéng rén zhī wēi

【乘人之危】近義詞:乘虛而入、落井下石、有機可乘、渾水摸魚、攻其不備、雪上加霜、趁火打劫

【乘人之危】反義詞:成人之美、濟困扶危、無隙可乘、雪中送炭、無懈可擊

【乘人之危歇後語】:爛汽車過朽橋;公共汽車翻溝里

【乘人之危】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

【乘人之危】造句

1、晚清時期,西方列強乘人之危,逼迫清王朝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

2、水水發了個笑臉說,你少臭美,我絕不乘人之危,我只乘人之美。

3、還是他覺得乘人之危非君子所爲,要同我堂堂正正地比一場,來場男人的決鬥。

4、君子會雪中送炭,小人只會乘人之危

5、我們汪家不做那種乘人之危的事情,要幫忙就一心一意幫忙。

6、呵呵,乘人之危嗎?臥槽,真的要死在這裡嗎?王藝芷她怎麼辦?我真的不想死啊。

7、不不不,我不能乘人之危,我是有原則的男人。

8、眼下沈凝霜已經再度陷入了昏迷,他萬萬是不會乘人之危的。

9、心想這不是乘人之危麼?我老趙豈是這樣的人。

10、對於以殺戮樂章爲首的此類乘人之危中飽私囊之人,陳令寒和林曉自然是很不待見。

【乘人之危】成語典故:

東漢時,蓋勛因爲人正直,很有才幹,被舉爲孝廉,當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屬官——長史。蓋勛所在的郡屬涼州刺史梁鵠(hu)管轄,而梁鵠又是蓋勛的朋友。

當時,受涼州刺史管轄的武威太守橫行霸道,干盡了壞事,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鵠的屬官蘇正和卻不畏強霸,敢於碰硬,依法查辦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鴿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會涉及到高層權貴,連罪自己,焦慮不安。他甚至想殺了蘇正和滅口,但又吃不准這樣做是否妥當,於是打算去找好友蓋勛商量究竟該怎麼辦。

也正巧,蓋勛與蘇正和是一對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將要和他商量如何處置蘇正和,並且建議他乘此機會,勸刺史殺了蘇正和,來個公報私仇。蓋勛聽了斷然拒絕說:“爲個人的私事殺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現;趁別人危難的時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爲。”之後,梁鵠果然來與他商議處置蘇正和的事。蓋勛打比方規勸梁鵠說:“餵養鷹鳶(yuan),要使它兇猛,這樣才能爲您捕獲獵物。如今它已經很兇猛了,您卻想把它殺掉。既然如此養它又有什麼用呢?”

【乘人之危】成語接龍:

乘人之危→危如累卵→卵石不敵→敵國通舟→舟中敵國→國計民生→生生世世→世異時移→移商換羽→羽翼既成→成敗得失→失張冒勢→勢如劈竹→竹籬茅舍→捨己從人→人滿爲患→患難夫妻→妻兒老少→少條失教→教一識百→百務具舉→舉直錯枉→枉費心計→計窮慮極→極惡不赦→赦事誅意→意氣風發→發擿奸伏→伏地聖人→人財兩失→失時落勢→勢不兩立→立此存照→照功行賞→賞一勸百→百萬雄師→師老兵破→破涕爲笑→笑不可支→支手舞腳→腳高步低→低頭哈腰→腰金衣紫→紫綬金章→章句小儒→儒雅風流→流天澈地→地丑力敵→敵國外患→患得患失→失張失智→智勇雙全→全無心肝→肝膽胡越→越俎代謀→謀聽計行→行若無事→事不有餘→餘味無窮→窮愁潦倒→倒鳳顛鸞→鸞歌鳳舞→舞文玩法→法不徇情→情投意合→合膽同心→心如鐵石→石火電光→光華奪目→目語額瞬→瞬息千變→變風改俗→俗不可醫→醫時救弊→弊衣疏食→食必方丈→丈二和尚→尚虛中饋→饋貧之糧→糧盡援絕

【乘人之危】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不要乘著別人危難的時刻去做對他不利的事情。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7-16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乘人之危"的倫理困境與歷史鏡鑒】

"乘人之危"作爲漢語成語的經典表述,最早見於范曄【後漢書·蓋勛傳】中"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的倫理判斷。此語出自東漢名臣蓋勛之口,其歷史語境頗具深意:當涼州刺史梁鵠欲借蓋勛與蘇正和的私怨加害這位剛正不阿的涼州從事時,蓋勛毅然以"怨仇不避害仁"的儒家操守拒絕趁勢報復。這一典故生動詮釋了"乘人之危"違背"仁"這一儒家核心倫理的本質。

從語義學角度考察,"乘"字本義爲登車,引申爲憑藉、利用;"危"在甲骨文中象人立於崖邊之形,【說文】釋爲"在高而懼也"。二字組合形成的動賓結構,精準捕捉了利用他人危難境遇的心理機制。其近義詞"趁火打劫"源自軍事策略,"落井下石"典出韓愈【柳子厚墓志銘】,皆凸顯了在他人脆弱時施加傷害的卑劣性。反觀"雪中送炭"(出自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成人之美"(【論語·顏淵】)等反義詞,則構建了中國傳統道德體系中"利他"的價值維度。

在倫理實踐中,此成語常面臨情境性考驗。蓋勛面臨的正是典型的兩難:既需維護司法正義(蘇正和彈劾貪官屬正當行爲),又要化解私人恩怨。他最終選擇"不以私怨害公義",體現了儒家"克己復禮"的修養功夫。這種道德抉擇在當代仍具啟示:商業競爭中利用對手財務危機惡意收購,人際交往中挾他人隱私相要挾,本質上都是將"乘人之危"合理化。

歷史長河中,該成語的負面用例不勝枚舉。晚清列強借太平天國之亂迫使簽訂【天津條約】,三國呂布襲取下邳奪劉備基業,皆爲經典史鑑。而正面典範如管仲不因一箭之仇阻撓齊桓公任用仇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襟,則樹立了超越私利的道德標杆。

當代社會更需警惕"乘人之危"的變異形態:大數據時代的隱私勒索,金融危機中的惡意做空,乃至自媒體對他人不幸的消費炒作。重讀蓋勛故事,其價值不僅在於成語知識的傳承,更在於喚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自覺。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守護"不乘人之危"的道德底線,或許正是中華傳統智慧給予世界文明的重要啟示。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7-17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乘人之危"的倫理困境與歷史鏡鑒】

"乘人之危"作爲漢語成語的精妙之處,在於其四字即勾勒出完整的倫理場景。【後漢書·蓋勛傳】所載"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的論斷,實爲東漢士人精神世界的倫理坐標。蓋勛面對梁鵠欲除蘇正和的提議,其"不可"二字不僅體現個人操守,更折射出漢末清流士大夫"有所爲有所不爲"的處世哲學。

從訓詁學角度考察,"乘"字本義爲"登車",引申爲"憑藉";"危"字甲骨文作"人在崖上"之形,生動傳達處境險惡之意。二字組合形成的動賓結構,精準捕捉了利用他人弱勢地位的行爲本質。值得注意的是,此成語在【蓋勛傳】中的出現,恰與"謀事殺良"形成對仗,暗示著漢代道德體系中將"乘人之危"與"濫殺無辜"視爲同等嚴重的倫理失范。

歷史語境中的蓋勛抉擇尤具深意。當時涼州官場腐敗已成痼疾,蘇正和彈劾武威太守實爲肅清吏治之舉。梁鵠欲殺諫臣以自保的心態,恰是專制官僚體系的典型病症。蓋勛雖與蘇正和有私怨,卻以"怨仇乃私隙,公事爲朝廷"的清醒認知,維護了言官制度的正義性。這種超越個人恩怨的政治操守,在黨錮之禍愈演愈烈的東漢末年更顯珍貴。

成語的現代演繹亦值得玩味。晚清列強脅迫簽約之例,揭示國際關係中的強權邏輯;而"乘人之美"的網絡戲謔,則反映當代價值多元語境下的語義解構。但核心倫理判斷始終未變——真正的文明社會,當以【周易】"見險而能止"的智慧爲圭臬,以【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爲底線。

在商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乘人之危"現象更需警惕。企業併購中的惡意收購、疫情時期的囤積居奇,皆爲此類行爲的現代變體。回望蓋勛的抉擇,其價值不僅在於個人德行的完滿,更在於維護了社會基本的公平正義。這或許正是成語歷千年而不朽的生命力所在——它始終在叩問:當利益與道德衝突時,我們究竟選擇做順勢而爲的投機者,還是危難中的護道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