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8|回复: 0

[成语典故] 必恭必敬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10-5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恭必敬》相关人物

宜臼(?―公元前718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东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68年―公元前718年在位。

《必恭必敬》涵义

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必恭必敬》出处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必恭必敬》辨析

《必恭必敬》读音:bì gōng bì jìng

《必恭必敬》近义词:恭恭敬敬、肃然起敬、彬彬有礼

《必恭必敬》反义词:盛气凌人

《必恭必敬歇后语》:两只王八作揖

《必恭必敬》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必恭必敬》造句

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必须抱着必恭必敬的态度向他们学习。

2、他必恭必敬地书递给了老师,请求解答两个疑难问题。

3、东欧现已有三个国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必恭必敬,而且还可能会唯唯诺诺。

4、对面挺直的站着赵白眼和三个闲人,正在必恭必敬的听说话。

5、她对任何权威人士总是必恭必敬

6、你该留下来看一看他们以他的权威是多么的必恭必敬

7、呵呵,看到人高马大的牛头必恭必敬的向弱不胜衣的孟婆解释来意,惹人好笑。

8、他给了他们每人一枚六便士铜钱,拍了拍他们的脑袋。他们必恭必敬挥着帽子,行着军礼,走了。

9、皇上像个剪去双翅的苍鹰,一直对这位大权在握的老伯母必恭必敬,百依百顺。

10、许多不能给别人指路找到街角上的药行的人,到了年纪使他更加糊涂之后,却也会找到人必恭必敬地聆听他的申诉。

《必恭必敬》成语典故: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

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己的心情。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

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必敬》成语接龙:

必恭必敬→敬而远之→之死靡他→他乡故知→知人善任→任其自然→然糠照薪→薪桂米珠→珠连璧合→合而为一→一接如旧→旧话重提→提名道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亲非故→故人之意→意气扬扬→扬威耀武→武偃文修→修桥补路→路不拾遗→遗簪弊履→履舄交错→错节盘根→根深蒂结→结党营私→私谐欢好→好事多磨→磨砺以须→须髯如戟→戟指怒目→目量意营→营私作弊→弊帚千金→金翅擘海→海沸江翻→翻黄倒皂→皂白不分→分甘绝少→少头缺尾→尾大不掉→掉舌鼓唇→唇枪舌剑→剑及履及→及第成名→名副其实→实蕃有徒→徒讬空言→言清行浊→浊质凡姿→姿意妄为→为裘为箕→箕风毕雨→雨散云飞→飞檐走壁→壁间蛇影→影影绰绰→绰绰有裕→裕后光前→前俯后仰→仰不愧天→天不绝人→人亡物在→在此一举→举国若狂→狂犬吠日→日久歳长→长话短说→说短道长→长嘘短叹→叹为观止→止戈为武→武艺超群→群雄逐鹿→鹿死谁手→手泽之遗→遗风逸尘→尘垢秕糠→糠豆不赡

 
zhuzhu508 发表于 2025-6-4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必恭必敬"的礼学内涵与历史流变》

"必恭必敬"一词,源出《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其礼学意蕴深远。考"恭"字从心共声,《说文》释为"肃也";"敬"字从攴苟声,《礼记·曲礼》注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二字相合,实乃周代礼乐文明中"内敬外恭"的完美体现。

稽诸史籍,宜臼之事颇具深意。当其父幽王宠褒姒、戏诸侯之际,太子宜臼犹守"必恭必敬"之礼。《周礼·春官》载"以宾礼亲邦国",而幽王举烽火戏诸侯,实乃悖礼之举。宜臼虽遭废黜,然其后来复国为平王,仍以恭谨守礼著称,此正合《论语》"恭近于礼"之训。

细绎该成语的演变,可见三代礼制之遗绪。春秋时期,孔子强调"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子路》),将外在仪节与内心诚敬统一。至汉代,《白虎通义》释"恭"为"尊人也","敬"为"慎己也",使词义更趋完善。唐宋以降,文人多用此语形容执礼之虔,如韩愈《答李翊书》"愈之所为,必恭必敬",体现士大夫的修身准则。

今人使用此语,当知其有三重境界:一曰形恭,如《仪礼》所载进退揖让之节;二曰心敬,若《孟子》言"存心养性"之功;三曰知行合一,似王阳明所谓"致良知"之效。观现代用例中"向群众学习"之句,恰合《尚书》"民惟邦本"之旨,然须防流于形式,失却真诚。

至若"两只王八作揖"之谑,虽显俚俗,然《诗经》本有"善戏谑兮"之传统。考《礼记·乐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真正的"必恭必敬"当如天地运行,自然而不失其度。今人运用此语,既要避免"盛气凌人"之失,亦不可堕入"唯唯诺诺"之弊,要在得中庸之道。

(全文798字)
陈之膛 发表于 2025-6-15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必恭必敬"之礼义精神与周室兴衰》

"必恭必敬"一词,典出《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其礼义内涵可溯至三代之制。考诸周礼,"恭"主外仪,"敬"重内心,《礼记·曲礼》所谓"毋不敬"者,实为周人立身之本。今观宜臼之事,恰成此语最佳注脚。

周幽王废嫡立庶,其悖礼有三:一违《周礼》"立嫡以长"之制,二背"刑于寡妻"之训,三失"敬天保民"之道。宜臼虽遭废黜,然《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其"出奔申"时"执礼甚恭",此即"必恭必敬"之真实践履。其外恭顺而不失度,内诚敬而不改节,终得诸侯拥戴,此非徒礼仪形式,实乃德性之外显。

考诸文字,"恭"从共心,强调仪态之庄肃;"敬"从攴苟,重在内心之戒慎。《论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二语,正可互训此词。周室之衰,始于幽王亵"敬"之道;东周之立,成于宜臼守"恭"之礼。成语中"两只王八作揖"之谐喻,恰反衬真恭敬当如《周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今人用此语,当知"必"字非强制,实乃本分。《孟子·离娄》"恭敬之心,礼也"之说,正道破其本质。观现代用例,或失之谄媚(如例3),或流于表象(如例7),皆未得"恭""敬"相济之旨。真恭敬者,当如宜臼之守礼自持,外顺而内正,此中华礼乐文明之精髓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