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7|回覆: 2

[成語典故] 不知所云

[複製連結]
+
文強 發表於 2016-10-5 07: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知所云】相關人物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不知所云】涵義

云:說。不知道說得是些麼。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

【不知所云】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不知所云】辨析

【不知所云】讀音:bù zhī suǒ yún

【不知所云】近義詞:不得要領、語無倫次、吞吞吐吐

【不知所云】反義詞:一板三眼、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提綱挈領

【不知所云歇後語】:鴨子聽雷

【不知所云】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不知所云】造句

1、問他為什麼昨天沒有上課,他隱約其辭,不知所云,其中必有文章。

2、她被逼供,心慌意亂,連自己也不知所云

3、他說話滿口之乎者也,常常讓人不知所云

4、情書要動人心弦,應該在欲語無從的心情下提筆,在不知所云的心情下結束。

5、有時候收信人讀到我的信,只覺得不知所云

6、從你最喜歡的話題開始,否則你就會走題,不知所云

7、大部分的時候感覺這種對話好像很超前,校長們有點不知所云

8、他明明是胸無點墨,卻硬要附會風雅,才會寫出這種不知所云的詩來。

9、我覺把這些段落刪減到最低限度比洋洋灑灑滿紙不知所云要好。

10、如果你講話的速度快得讓人感到不知所云,那麼就用這種方法來放慢你的語速。

【不知所云】成語典故:

三國時,東吳殺了關羽,佔了荊州。在與東吳作戰中蜀主劉備大敗,退回白帝城,又生起重病來,忙派人去成都請來諸葛亮,劉備對他說:“我的兒子如果能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不能輔佐,你可以自行取度(廢立之事)。”說完,劉備就去世了。

這時的蜀國內憂外患,困難重重,對外,諸葛亮主動與東吳和好,對內,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幾年後蜀國恢復了元氣,糧食充足,兵強馬壯。當時蜀國南部的彝族首領孟獲反叛,為了後方的安定,225年,諸葛亮親征孟獲。他採取“攻心為上”的策略,七次俘虜了孟獲,又七次放了他。最後孟獲心悅誠服地歸順蜀漢,說:“丞相天威,我再也不反了。”解除了後顧之憂後,諸葛亮便決定出師伐魏。他給劉禪寫了道奏章,從劉備不幸早逝說起,說自己在軍敗的危難關頭接受任命,文臣武將,再三勸告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採納有益的建議。最後他說:“今天我要出師遠征,面對這張奏章淚流滿面,不知該說些什麼(不知所云)”。

劉禪看了很感動,勸他說:“丞相剛剛南征回來,又要北伐,還是先休息休息吧!”

諸葛亮說:“先帝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我從不敢懈怠。今天不北伐,要等到什麼時候?”

於是諸葛亮開始了第一次北伐。“不知所云”現在指人言語混亂,很難讓別人理解。

【不知所云】成語接龍:

不知所云→雲涌飆發→發奸摘覆→覆醬燒薪→薪盡火傳→傳為美談→談笑封侯→侯門如海→海涸石爛→爛如指掌→掌上觀紋→紋絲沒動→動輒得咎→咎有應得→得意忘形→形諸筆墨→墨子泣絲→絲來線去→去太去甚→甚囂塵上→上交不諂→諂上驕下→下筆成章→章台楊柳→柳絮才高→高才遠識→識變從宜→宜家宜室→室如縣罄→罄竹難書→書聲朗朗→朗朗上口→口角風情→情急智生→生動活潑→潑水難收→收因結果→果熟蒂落→落井下石→石沉大海→海闊天空→空谷白駒→駒留空谷→谷父蠶母→母以子貴→貴賤無常→常年累月→月落星沉→沉冤莫雪→雪飄如絮→絮果蘭因→因烏及屋→屋下架屋→屋下作屋→屋如七星→星飛電急→急公近利→利慾薰心→心領意會→會少離多→多凶少吉→吉光片裘→裘敝金盡→盡付東流→流水行雲→雲窗霞戶→戶曹參軍→軍令如山→山搖地動→動靜有常→常勝將軍→軍法從事→事出有因→因難見巧→巧立名目→目挑心招→招風惹草→草菅人命→命在旦夕→夕寐宵興

 

相關帖子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6-21 08:4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知所云"的語境流變與諸葛亮的修辭自覺】

"不知所云"作為漢語經典成語,其語義場經歷了從自謙到貶義的歷時性演變。考其本源,【前出師表】中"臨表涕零,不知所云"實為諸葛亮精心構建的修辭策略。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北伐前夕,這份奏章通過"不知所云"的自我降格,既恪守君臣之禮,又暗含政治警示,其深層語義遠非今人簡單理解的"語無倫次"。

一、歷史語境中的修辭自覺
在漢代奏議傳統中,"不知所云"屬於"謙抑語格"的典型表現。蔡邕【獨斷】記載漢代章奏"稱'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的固定格式,諸葛亮將這種程式化謙辭發展為更具個人特色的表達。對照【後出師表】"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的表述,可見其通過模糊語義邊界來強化情感張力的修辭智慧。這種"言不盡意"的表述方式,恰是魏晉時期"言意之辨"哲學思潮在應用文書中的體現。

二、語義演變的認知機制
從認知語言學視角看,"不知所云"的貶義化符合"語義貶降"(pejoration)規律。唐代劉知幾【史通·敘事】已出現"虛設首引,不知所云"的批評性用法,至宋代【朱子語類】評點文章時更明確將之作為負面評價。這種演變源於三重機制:
1. 主體轉移:從第一人稱自謙轉為第三人稱批評
2. 語境遷移:從奏章體轉向日常對話
3. 評價反轉:從修辭策略變為能力缺失的指稱

三、現代使用的語用邊界
當代語境中使用該成語需注意三個層面:
1. 文體差異:公文寫作中仍保留原義(如"倉促陳詞,不知所云")
2. 交際禮儀:當面評價宜用"表述欠清晰"等委婉說法
3. 認知判斷:區分"信息編碼混亂"與"解碼能力不足"的不同歸因

諸葛亮原文的深層結構實為"情意溢出語言"的修辭示範,今人若僅以現代語義理解,恰成"買櫝還珠"之憾。錢穆【國史大綱】謂"讀古人書須具了解之同情",於"不知所云"一詞的解讀,正當作如是觀。

(全文798字)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1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知所云"之文化意蘊與諸葛亮的修辭自覺】

按:"不知所云"一詞雖為後世習用貶義,然考其本原,實蘊藏中國古典文書制度與政治修辭之深意。諸葛亮【出師表】結語"臨表涕零,不知所云",非才力不逮,恰顯漢魏章奏文體之規範與士人情感表達之張力。

一、文體規範與情感克制的辯證
漢代章奏有"稱'臣某言'"起、"頓首頓首死罪死罪"結之定式(蔡邕【獨斷】)。諸葛亮此語既合"表以陳情"(【文心雕龍·章表】)之體,又以"不知"示謙,以"涕零"見忠,形成"理性陳述—情感宣洩—修辭收束"三重結構。這種矛盾修辭恰是漢代公文"雅懿溫潤"(同前)傳統的延續。

二、政治語境下的修辭策略
建興五年(227年)北伐前夕,諸葛亮以"不知所云"收束萬言書,實為應對三重壓力:
1. 先帝託孤之重("夙夜憂嘆")
2. 後主暗弱之慮("不宜妄自菲薄")
3. 北伐輿論之壓("議者謂為非計")
【文心雕龍】稱"表體多包",此語既保全君主尊嚴,又預留政策迴旋空間,堪稱政治修辭典範。

三、語義流變的文化啟示
從諸葛亮的自謙到現代漢語的貶義,折射出書面語與口語的分野:
1. 六朝仍存原義(【顏氏家訓·勉學】載"粗通文義者,多自雲不曉書")
2. 唐宋轉為中性(白居易【與元九書】"自敘所懷,不覺煩多,亦不自知所云")
3. 明清漸含貶斥(【儒林外史】第三回"這些話不知雲些什麼")
此演變印證了陳寅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之論。

結語:
"不知所云"猶如一枚語言化石,其斷面可見漢魏文書制度、士人心理結構及語義演變軌跡。今人若只作"語無倫次"解,不啻買櫝還珠。讀古人書,當如錢大昕所言"以古人還古人,以時代還時代",方得真詮。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