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0|回復: 2

[成语典故] 鱼目混珠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19 08: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鱼目混珠〗相关人物

满意、寿量

鱼目混珠〗涵义

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鱼目混珠〗出处

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鱼目混珠〗辨析

鱼目混珠〗读音:yú mù hùn zhū

鱼目混珠〗近义词:滥竽充数、碌碌无为、以假乱真、冒名顶替、鱼龙混杂、浑水摸鱼

鱼目混珠〗反义词:黑白分明、泾渭分明、是非分明、一清二楚

鱼目混珠〗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鱼目混珠〗造句

1、商品鱼目混珠之事甚多,验货物应小心,否则会招来重大损失。

2、不法商贩,常常干出鱼目混珠的事情,坑害顾客。

3、我们要抵制仿冒品,绝不允许鱼目混珠,侵犯智慧财产权。

4、这里卖的鱼翅真伪充斥,鱼目混珠的赝品不少。

5、我这是金字招牌的祖传救命金丹,岂容他人鱼目混珠

6、这批衣服有鱼目混珠之嫌。

7、只见大师走到画作前一看,就说:"这是鱼目混珠的假画!"。

8、收藏古董要先培养监定能力,以免买到鱼目混珠的假货。

9、这地摊货很多鱼目混珠,你得小心免得上当吃亏。

10、他鉴别古代的图书版本有丰富的经验,要想鱼目混珠,那比登天还难。

鱼目混珠〗成语典故:

从前,有个叫满意的人在一个处于蛮荒之地的不起眼的小铺子里,用所有的钱买了一颗大珍珠。回到家后,他把大珍珠放进一个特意制作的盒子里,好好地收藏起来。

只有在过年时,他才拿出来给一些朋友看。满意有个叫寿量的邻居,家里藏有一颗祖传的大珍珠,常想拿出来和满意比一比。可祖宗有遗训,不可轻易示人,只好作罢。不久,两人都得了一种怪病,卧床不起。

看了好多医生,吃了好多药,可病情仍不见好转。一日,街上来了一个据说能治各种疑难杂症的游方郎中。

两家人分别将其请到家中,郎中看完病后,说此病需要以珍珠粉来合药,才能彻底治愈。他留下一个方子,便匆匆走了。可是满意怎么也舍不得残损那颗稀世珍珠,所以就只吃了方子上其他的药;而寿量则吃了用家传珍珠粉合的药。后来郎中得知满意并未服用珍珠粉,前去一看,发现他的珍珠的确是稀世之宝。而郎中一看寿量的珍珠就说:“这是海洋中一种大鱼的眼睛,以鱼目混充珍珠,哪能治好你的病呢?”

鱼目混珠〗成语接龙:

鱼目混珠→珠玉在侧→侧足而立→立业安邦→邦家之光→光芒万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尽援绝→绝国殊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帚自珍→珍禽异兽→兽心人面→面面相窥→窥牖小儿→儿女之情→情有独钟→钟灵毓秀→秀外惠中→中庸之无拾遗→遗风馀俗→俗下文字→字正腔圆→圆颅方趾→趾踵相接→接踵比肩→肩摩毂接→接连不断→断杼择邻→邻女窥墙→墙面而立→立少观多→多言数穷→穷凶极虐→虐老兽心→心满意得→得薄能鲜→鲜衣怒马→马首是瞻→瞻望咨嗟→嗟悔无及→及笄年华→华不再扬→扬长而去→去故纳新→新学小生→生老病死→死而无怨→怨女旷夫→夫倡妇随→随俗浮沉→沉冤莫雪→雪月风花→花颜月貌→貌合神离→离乡别井→井底之蛙→蛙鸣鸱叫→叫苦连天→天下为家→家亡国破→破家为国→国而忘家→家无担石→石火风灯→灯尽油干→干柴烈火→火上加油→油嘴滑舌→舌敝唇枯→枯体灰心→心如刀搅→搅海翻江→江河日下→下车之始→始终不易

鱼目混珠〗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道理:

做人要诚实、真实、不贪小便宜、不被金钱诱惑。

 

相關帖子

马奇 發表於 2025-6-29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鱼目混珠考辨:论古代器物鉴藏中的真伪之辨》

"鱼目混珠"典出《参同契》,其"鱼目岂为珠"之喻,实为汉代丹道思想对物质本质的深刻观照。魏伯阳以炼丹家之眼,洞见物性真伪,此语不仅为成语之源,更暗合《礼记·聘义》"君子比德于玉"的鉴物传统。今就典故本源与鉴藏之道略陈管见。

一、典故考源与训诂
满意、寿量之事虽载于稗官野史,然其反映的鉴藏观念颇具深意。郎中"鱼目混珠"之判,实承《韩非子·和氏》辨玉之智。考《说文》:"珠,蚌之阴精";"目,人眼也"。鱼目虽圆润似珠,然《本草纲目》明言其"疗眼疾"而非"镇心安神"之效,此即药性真伪之辨。故典故深层实含"名实之辨"的哲学命题,与《公孙龙子·名实论》相呼应。

二、鉴藏学视野下的真伪辩证
古代器物鉴藏素有"望气"之说。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论书画:"真者气韵生动,伪者形存神亡"。满意之珍珠得"稀世"之评,正在其具《周易》所谓"精气为物"的特质;而鱼目虽具珠形,终为《荀子·正名》所讥"状变而实无别"者。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载"辨珠九法",首重"观其宝光",此即避免"鱼目混珠"的实操要诀。

三、当代启示
今之市场乱象,实为古鉴的现代映照。王羲之《兰亭序》摹本与真迹之辨,犹如今日书画作伪;宋代"哥窑"与"龙泉"之别,类于当下工艺仿冒。故《颜氏家训》"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之诫,尤当为今人鉴藏圭臬。

结语:
"鱼目混珠"之戒,非止于市井防骗,实为文明传承中的永恒命题。昔孔子辨《韶》《武》之乐,子贡论珉玉之别,皆在申明"正名"之要。吾辈当承此慧命,于纷纭世相中存一双法眼,方不负先哲"如珠在渊"之喻。

(全文798字)
沙坡 發表於 2025-7-1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鱼目混珠考辨》
鱼目混珠之典,肇端于东汉魏伯阳《参同契》"鱼目岂为珠"之喻,后凝练为四字成语,其义理可作三层剖判:

一、名实之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楚人鬻珠"已启真伪之辨,而鱼目混珠尤重"质"的淆乱。鱼目虽具圆润光泽之表,然其本质仍属《尔雅》所载"鱼枕谓之丁"的骨物,与《尚书·禹贡》"淮夷蠙珠"所载天然珠玉迥异。此典警示世人当效《墨子·非命》"察类明故"之法,辨其形质,考其本源。

二、典故深析
满意与寿量之事,实为道家"贵真"思想的寓言化呈现。《道德经》言"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寿量以祖训为由藏珠不示,已失"和光同尘"之旨;及至以鱼目入药,更违《黄帝内经》"治不法天之纪"的医道。郎中能辨真伪,恰合《淮南子·修务训》"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的鉴照之理。

三、当代镜鉴
今之"鱼目混珠"现象,已从物质层面延伸至文化领域。昔人作伪不过"削足适履"(见《后汉书》),今之学术造假、非遗仿冒,实为《文心雕龙·情采》所斥"采滥忽真"的现代变体。当以《朱子语类》"格物致知"精神为圭臬,建立"审名实、重考据"的鉴别体系。

珠玉之道,贵在守真。成语接龙"珠还合浦"(典出《后汉书》),恰喻去伪存真后的圆满之境。学者当以"如履薄冰"(《诗经·小旻》)之态治学,方不至为目所惑,为珠所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