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8|回复: 2

[成语典故] 不知所云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10-5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知所云》相关人物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不知所云》涵义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不知所云》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不知所云》辨析

《不知所云》读音:bù zhī suǒ yún

《不知所云》近义词:不得要领、语无伦次、吞吞吐吐

《不知所云》反义词:一板三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提纲挈领

《不知所云歇后语》:鸭子听雷

《不知所云》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不知所云》造句

1、问他为什么昨天没有上课,他隐约其辞,不知所云,其中必有文章。

2、她被逼供,心慌意乱,连自己也不知所云

3、他说话满口之乎者也,常常让人不知所云

4、情书要动人心弦,应该在欲语无从的心情下提笔,在不知所云的心情下结束。

5、有时候收信人读到我的信,只觉得不知所云

6、从你最喜欢的话题开始,否则你就会走题,不知所云

7、大部分的时候感觉这种对话好像很超前,校长们有点不知所云

8、他明明是胸无点墨,却硬要附会风雅,才会写出这种不知所云的诗来。

9、我觉把这些段落删减到最低限度比洋洋洒洒满纸不知所云要好。

10、如果你讲话的速度快得让人感到不知所云,那么就用这种方法来放慢你的语速。

《不知所云》成语典故:

三国时,东吴杀了关羽,占了荆州。在与东吴作战中蜀主刘备大败,退回白帝城,又生起重病来,忙派人去成都请来诸葛亮,刘备对他说:“我的儿子如果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不能辅佐,你可以自行取度(废立之事)。”说完,刘备就去世了。

这时的蜀国内忧外患,困难重重,对外,诸葛亮主动与东吴和好,对内,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几年后蜀国恢复了元气,粮食充足,兵强马壮。当时蜀国南部的彝族首领孟获反叛,为了后方的安定,225年,诸葛亮亲征孟获。他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次俘虏了孟获,又七次放了他。最后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说:“丞相天威,我再也不反了。”解除了后顾之忧后,诸葛亮便决定出师伐魏。他给刘禅写了道奏章,从刘备不幸早逝说起,说自己在军败的危难关头接受任命,文臣武将,再三劝告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采纳有益的建议。最后他说:“今天我要出师远征,面对这张奏章泪流满面,不知该说些什么(不知所云)”。

刘禅看了很感动,劝他说:“丞相刚刚南征回来,又要北伐,还是先休息休息吧!”

诸葛亮说:“先帝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从不敢懈怠。今天不北伐,要等到什么时候?”

于是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不知所云”现在指人言语混乱,很难让别人理解。

《不知所云》成语接龙:

不知所云→云涌飙发→发奸摘覆→覆酱烧薪→薪尽火传→传为美谈→谈笑封侯→侯门如海→海涸石烂→烂如指掌→掌上观纹→纹丝没动→动辄得咎→咎有应得→得意忘形→形诸笔墨→墨子泣丝→丝来线去→去太去甚→甚嚣尘上→上交不谄→谄上骄下→下笔成章→章台杨柳→柳絮才高→高才远识→识变从宜→宜家宜室→室如县罄→罄竹难书→书声朗朗→朗朗上口→口角风情→情急智生→生动活泼→泼水难收→收因结果→果熟蒂落→落井下石→石沉大海→海阔天空→空谷白驹→驹留空谷→谷父蚕母→母以子贵→贵贱无常→常年累月→月落星沉→沉冤莫雪→雪飘如絮→絮果兰因→因乌及屋→屋下架屋→屋下作屋→屋如七星→星飞电急→急公近利→利欲熏心→心领意会→会少离多→多凶少吉→吉光片裘→裘敝金尽→尽付东流→流水行云→云窗霞户→户曹参军→军令如山→山摇地动→动静有常→常胜将军→军法从事→事出有因→因难见巧→巧立名目→目挑心招→招风惹草→草菅人命→命在旦夕→夕寐宵兴

 

相关帖子

q985065752 发表于 2025-6-21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不知所云"的语境流变与诸葛亮的修辞自觉》

"不知所云"作为汉语经典成语,其语义场经历了从自谦到贬义的历时性演变。考其本源,《前出师表》中"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实为诸葛亮精心构建的修辞策略。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北伐前夕,这份奏章通过"不知所云"的自我降格,既恪守君臣之礼,又暗含政治警示,其深层语义远非今人简单理解的"语无伦次"。

一、历史语境中的修辞自觉
在汉代奏议传统中,"不知所云"属于"谦抑语格"的典型表现。蔡邕《独断》记载汉代章奏"称'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的固定格式,诸葛亮将这种程式化谦辞发展为更具个人特色的表达。对照《后出师表》"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表述,可见其通过模糊语义边界来强化情感张力的修辞智慧。这种"言不尽意"的表述方式,恰是魏晋时期"言意之辨"哲学思潮在应用文书中的体现。

二、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不知所云"的贬义化符合"语义贬降"(pejoration)规律。唐代刘知几《史通·叙事》已出现"虚设首引,不知所云"的批评性用法,至宋代《朱子语类》评点文章时更明确将之作为负面评价。这种演变源于三重机制:
1. 主体转移:从第一人称自谦转为第三人称批评
2. 语境迁移:从奏章体转向日常对话
3. 评价反转:从修辞策略变为能力缺失的指称

三、现代使用的语用边界
当代语境中使用该成语需注意三个层面:
1. 文体差异:公文写作中仍保留原义(如"仓促陈词,不知所云")
2. 交际礼仪:当面评价宜用"表述欠清晰"等委婉说法
3. 认知判断:区分"信息编码混乱"与"解码能力不足"的不同归因

诸葛亮原文的深层结构实为"情意溢出语言"的修辞示范,今人若仅以现代语义理解,恰成"买椟还珠"之憾。钱穆《国史大纲》谓"读古人书须具了解之同情",于"不知所云"一词的解读,正当作如是观。

(全文798字)
明月佳人 发表于 2025-7-1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不知所云"之文化意蕴与诸葛亮的修辞自觉》

按:"不知所云"一词虽为后世习用贬义,然考其本原,实蕴藏中国古典文书制度与政治修辞之深意。诸葛亮《出师表》结语"临表涕零,不知所云",非才力不逮,恰显汉魏章奏文体之规范与士人情感表达之张力。

一、文体规范与情感克制的辩证
汉代章奏有"称'臣某言'"起、"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结之定式(蔡邕《独断》)。诸葛亮此语既合"表以陈情"(《文心雕龙·章表》)之体,又以"不知"示谦,以"涕零"见忠,形成"理性陈述—情感宣泄—修辞收束"三重结构。这种矛盾修辞恰是汉代公文"雅懿温润"(同前)传统的延续。

二、政治语境下的修辞策略
建兴五年(227年)北伐前夕,诸葛亮以"不知所云"收束万言书,实为应对三重压力:
1. 先帝托孤之重("夙夜忧叹")
2. 后主暗弱之虑("不宜妄自菲薄")
3. 北伐舆论之压("议者谓为非计")
《文心雕龙》称"表体多包",此语既保全君主尊严,又预留政策回旋空间,堪称政治修辞典范。

三、语义流变的文化启示
从诸葛亮的自谦到现代汉语的贬义,折射出书面语与口语的分野:
1. 六朝仍存原义(《颜氏家训·勉学》载"粗通文义者,多自云不晓书")
2. 唐宋转为中性(白居易《与元九书》"自叙所怀,不觉烦多,亦不自知所云")
3. 明清渐含贬斥(《儒林外史》第三回"这些话不知云些什么")
此演变印证了陈寅恪"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之论。

结语:
"不知所云"犹如一枚语言化石,其断面可见汉魏文书制度、士人心理结构及语义演变轨迹。今人若只作"语无伦次"解,不啻买椟还珠。读古人书,当如钱大昕所言"以古人还古人,以时代还时代",方得真诠。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