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07|回覆: 2

[人物簡介] 諸葛喬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0-3 18: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亮嗣子:諸葛喬,諸葛亮對其管教嚴格,在東吳很有名聲

諸葛喬,諸葛亮嗣子,諸葛瑾過繼給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將軍。他與胞兄諸葛恪在吳國的名聲頗大。到蜀國後,任駙馬都尉。諸葛亮視他如親生兒子,深恐其成爲庸人,管教甚嚴。諸葛亮北伐屯駐漢中,讓諸葛喬同士兵們—起,參加與督運軍糧地艱苦工作。228年卒,年二十五。

家族史

祖父:諸葛珪

從祖父:諸葛玄

父親:諸葛瑾

叔叔:諸葛均,諸葛亮

兄弟:諸葛恪、諸葛融

族兄弟:諸葛瞻

子侄:

諸葛攀,諸葛喬之子。因諸葛恪被殺,無嗣,便回作諸葛瑾之後。

諸葛尚,諸葛瞻長子。

諸葛京,諸葛瞻次子。

歷史評價

陳壽:“與兄元遜俱有名於時,論者以爲喬才不及兄,而性業過之。”

時論者:喬才不及兄,而性業過之。

個人典籍

事跡介紹

諸葛喬與兄長諸葛恪都有名於當時,評論的人認爲諸葛喬的才能比不上哥哥,但他本身的個性超過諸葛恪,起初,諸葛亮還未生子,向諸葛瑾請求讓諸葛喬做養子,諸葛瑾就稟告孫權,讓諸葛喬到蜀漢,諸葛亮把諸葛喬當作自己的嫡子,所以改了他的表字。諸葛喬被任命爲駙馬都尉,跟諸葛亮一起去了漢中,與霍弋一起參贊軍務。諸葛亮還寫信給諸葛瑾說:“諸葛喬本應該回成都,但各位將軍的子弟都參與行軍,我認爲諸葛喬也應該同甘共苦。今日讓他帶領五六百士兵,與各位將軍的子弟駐紮在山谷中。”

史記

[wiki]三國志"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記載諸葛喬死於建興元年(223年),時年二十五歲。何焯和錢大昭都指出諸葛喬與諸葛亮一起駐紮在漢中是在建興五年(227年),所以【三國志】的此項記載有誤,何焯還認爲諸葛喬是死於建興六年(228年)。後,諸葛恪兄弟被滅族,而諸葛亮也有了自己的兒子諸葛瞻,故諸葛喬的兒子諸葛攀重歸親生祖父諸葛瑾一支,以延續其後嗣。

冰玉壺 發表於 2025-4-2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諸葛喬之才性兼修與其在蜀漢軍政體系中的特殊地位】

諸葛喬(204-228),作爲諸葛亮嗣子與諸葛瑾親子這一雙重身份的特殊存在,其生平雖短暫卻頗具研究價值。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剖析其歷史定位。

一、身份建構與家族政治
諸葛喬的過繼本質上是江東諸葛氏與蜀漢諸葛氏的政治紐帶。建安十四年(209年),諸葛亮尚未得子時"求喬爲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注),這一行爲超越家族倫理,實爲維繫諸葛氏在吳蜀兩國的政治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孫權特准此次過繼,可見當時吳蜀聯盟背景下,諸葛喬成爲特殊的外交符號。其官職駙馬都尉亦具深意,此職多授皇室姻親,諸葛亮以此職授嗣子,既示親近又避免實權過重。

二、軍政實踐與教育理念
諸葛亮對嗣子的培養方式極具典範意義。建興五年(227年)北伐時,令諸葛喬"與諸將子弟傳運於谷中"(【諸葛亮集】),這種刻意安排的艱苦歷練,體現其"勞其筋骨"的教育思想。相較於諸葛恪在吳國的鋒芒畢露,諸葛亮更注重培養嗣子"性業"——即沉穩務實的品格。陳壽"性業過之"的評語,恰印證這種教育方式的成效。

三、歷史評價的再審視
時人"喬才不及兄"的論斷需辯證看待。諸葛恪的"才"體現爲機辯縱橫,而諸葛喬的才幹則表現在軍事後勤這種基礎性工作。諸葛亮令其督運糧草,正是發揮其"沉敏周密"的特質(【襄陽記】)。其二十五歲早逝,使才能未得充分展現,但觀其能在漢中艱苦環境中堅持督糧,已顯露出不同於尋常紈絝的素質。

諸葛喬的一生,實爲三國時期士族子弟培養的典型案例。其特殊身份使他既是家族政治的棋子,又是諸葛亮教育思想的實踐載體。在短短二十五年生命中,他完成了從江東才俊到蜀漢軍政人才的轉變,這種轉變背後,折射出諸葛亮培養接班人的深謀遠慮。其歷史意義不僅在於個人成就,更在於爲後世提供了士族教育的典型範式。
邱眉 發表於 2025-7-29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諸葛喬之才性及其在蜀漢軍政體系中的定位】

諸葛喬(204-228),字伯松,本爲東吳重臣諸葛瑾之次子,後過繼於諸葛亮爲嗣。其生平雖短,然在三國人才譜系中頗具典型意義,陳壽「才不及兄而性業過之」之評,實可窺見漢末士族教育中「才性之辨」的深層命題。

一、嗣子身份與軍政歷練
諸葛亮以「無嗣」請養諸葛喬,絕非單純宗法考量。建興五年(227)北伐之際,諸葛亮特令諸葛喬「與諸將子弟俱督運於山谷」,此舉措蘊含三重深意:其一,承襲漢代「將門子弟從軍」傳統,如霍去病之例;其二,踐行儒家「天將降大任」的磨礪之道,【誡子書】「靜以修身」理念在此具象化爲軍旅實踐;其三,構建蜀漢新生代將領梯隊,觀其與霍弋共參軍務可知。這種「以戰代訓」的培養模式,較之東吳士族「清談競爽」之風(如諸葛恪之浮華),更顯務實。

二、才性比較的歷史語境
時人謂喬「性業過恪」,當從三國人物品評體系解之。「才」指機變干能,諸葛恪「捷對」「籌略」確勝一籌;「性業」則關乎德操與器識,諸葛喬「與士卒同勞苦」的作風,正合諸葛亮「淡泊明志」之家訓。值得注意的是,諸葛瑾送子入蜀時「稟孫權」的細節,揭示出當時吳蜀士族間特殊的人才流動機制——這種跨政權宗族紐帶,實爲三國鼎立格局下士族生存策略的縮影。

三、生卒年辨正與歷史書寫
【三國志】載諸葛喬卒年之誤,經清儒何焯、錢大昭考訂爲建興六年(228),此案可證三個問題:其一,裴松之注未糾此謬,反映魏晉史官對蜀漢史料掌握有限;其二,諸葛喬卒於諸葛亮首次北伐期間,其早夭或與漢中艱苦軍旅相關;其三,諸葛攀復歸東吳承祧,既因諸葛恪滅族之變,亦暗含諸葛亮對「血脈歸宗」的默許,這種彈性宗法觀念在漢晉之際頗具時代特色。

結語
諸葛喬生平雖如流星短暫,卻折射出三國士族政治的多維面相:作爲政治紐帶的嗣子身份、作爲人才選拔的才性標準、作爲歷史書寫的年代考據,皆可成爲觀察漢晉制度變遷的窗口。其「性業」所長,恰與諸葛亮「治實不治名」的爲政理念相呼應,這種精神遺產或許比官職爵位更值得後世銘記。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