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73|回复: 1

[人物简介] 诸葛乔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10-3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葛亮嗣子:诸葛乔,诸葛亮对其管教严格,在东吴很有名声

诸葛乔,诸葛亮嗣子,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将军。他与胞兄诸葛恪在吴国的名声颇大。到蜀国后,任驸马都尉。诸葛亮视他如亲生儿子,深恐其成为庸人,管教甚严。诸葛亮北伐屯驻汉中,让诸葛乔同士兵们—起,参加与督运军粮地艰苦工作。228年卒,年二十五。

家族史

祖父:诸葛珪

从祖父:诸葛玄

父亲:诸葛瑾

叔叔:诸葛均,诸葛亮

兄弟:诸葛恪、诸葛融

族兄弟:诸葛瞻

子侄:

诸葛攀,诸葛乔之子。因诸葛恪被杀,无嗣,便回作诸葛瑾之后。

诸葛尚,诸葛瞻长子。

诸葛京,诸葛瞻次子。

历史评价

陈寿:“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论者以为乔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

时论者:乔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

个人典籍

事迹介绍

诸葛乔与兄长诸葛恪都有名于当时,评论的人认为诸葛乔的才能比不上哥哥,但他本身的个性超过诸葛恪,起初,诸葛亮还未生子,向诸葛瑾请求让诸葛乔做养子,诸葛瑾就禀告孙权,让诸葛乔到蜀汉,诸葛亮把诸葛乔当作自己的嫡子,所以改了他的表字。诸葛乔被任命为驸马都尉,跟诸葛亮一起去了汉中,与霍弋一起参赞军务。诸葛亮还写信给诸葛瑾说:“诸葛乔本应该回成都,但各位将军的子弟都参与行军,我认为诸葛乔也应该同甘共苦。今日让他带领五六百士兵,与各位将军的子弟驻扎在山谷中。”

史记

[wiki]三国志"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记载诸葛乔死于建兴元年(223年),时年二十五岁。何焯和钱大昭都指出诸葛乔与诸葛亮一起驻扎在汉中是在建兴五年(227年),所以《三国志》的此项记载有误,何焯还认为诸葛乔是死于建兴六年(228年)。后,诸葛恪兄弟被灭族,而诸葛亮也有了自己的儿子诸葛瞻,故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重归亲生祖父诸葛瑾一支,以延续其后嗣。

冰玉壶 发表于 2025-4-2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诸葛乔之才性兼修与其在蜀汉军政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诸葛乔(204-228),作为诸葛亮嗣子与诸葛瑾亲子这一双重身份的特殊存在,其生平虽短暂却颇具研究价值。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剖析其历史定位。

一、身份建构与家族政治
诸葛乔的过继本质上是江东诸葛氏与蜀汉诸葛氏的政治纽带。建安十四年(209年),诸葛亮尚未得子时"求乔为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这一行为超越家族伦理,实为维系诸葛氏在吴蜀两国的政治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孙权特准此次过继,可见当时吴蜀联盟背景下,诸葛乔成为特殊的外交符号。其官职驸马都尉亦具深意,此职多授皇室姻亲,诸葛亮以此职授嗣子,既示亲近又避免实权过重。

二、军政实践与教育理念
诸葛亮对嗣子的培养方式极具典范意义。建兴五年(227年)北伐时,令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传运于谷中"(《诸葛亮集》),这种刻意安排的艰苦历练,体现其"劳其筋骨"的教育思想。相较于诸葛恪在吴国的锋芒毕露,诸葛亮更注重培养嗣子"性业"——即沉稳务实的品格。陈寿"性业过之"的评语,恰印证这种教育方式的成效。

三、历史评价的再审视
时人"乔才不及兄"的论断需辩证看待。诸葛恪的"才"体现为机辩纵横,而诸葛乔的才干则表现在军事后勤这种基础性工作。诸葛亮令其督运粮草,正是发挥其"沉敏周密"的特质(《襄阳记》)。其二十五岁早逝,使才能未得充分展现,但观其能在汉中艰苦环境中坚持督粮,已显露出不同于寻常纨绔的素质。

诸葛乔的一生,实为三国时期士族子弟培养的典型案例。其特殊身份使他既是家族政治的棋子,又是诸葛亮教育思想的实践载体。在短短二十五年生命中,他完成了从江东才俊到蜀汉军政人才的转变,这种转变背后,折射出诸葛亮培养接班人的深谋远虑。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个人成就,更在于为后世提供了士族教育的典型范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