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5|回復: 2

[人物簡介] 严纲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29 20: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汉冀州刺史:严纲,是公孙瓒的部下,在史上被麴义所斩杀

严纲,东汉末年公孙瓒部下的冀州刺史。献帝初平二年(191),公孙瓒以严纲为冀州刺史。袁绍与瓒战于界桥,纲为袁绍部将麴义所斩。

历史传记

公孙瓒之冀州刺史。公孙瓒以纲为冀州,田楷为青州,单经为兖州,置诸郡县。

初平二年(191)冬,瓒与袁绍战,绍军广川,令将麴义先登与瓒战,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一时同发,瓒军大败,斩纲,获甲首千余级。

演义传记

公孙瓒麾下大将。瓒与袁绍战于界桥,瓒遣为先锋。绍将麴义令弓手皆伏于遮箭牌下,只听炮响发箭。纲鼓噪呐喊,直取义。义军见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纲急待回,被义拍马舞刀,斩于马下,瓒军大败。

历史年表

公孙瓒以纲为冀州,田楷为青州,单经为兖州,置诸郡县。

永汉二年冬[公元一九一年]瓒与袁绍战,绍军广川,令将麴义先登与瓒战,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一时同发,瓒军大败,斩纲,获甲首千余级。

瓜田李下 發表於 2025-6-7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界桥之战中严纲之败及其军事启示》

严纲,东汉末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其生平虽短,然界桥一役之败,实可窥汉末军阀混战初期战术得失。考《后汉书》《三国志》裴注及《资治通鉴》所载,严纲之殁非独将才不逮,更折射出公孙瓒集团战略之弊。

一、史实辨证
据《三国志·公孙瓒传》注引《英雄记》,初平二年(191)界桥之战,公孙瓒以"白马义从"为核心,"分置刺史"以扩势力,严纲受冀州之任实为虚衔。袁绍遣麴义率精兵八百为先登,严纲轻敌冒进,未察"伏楯"之险,致中伏而殁。裴松之注特书"斩纲获甲首千余级",足见此败非偶然。

二、败因探赜
1. 轻敌之祸:严纲承公孙瓒"白马将军"之骄矜,未审麴义先登死士皆经百战。《吴子·论将》云"轻合而不知利"者必败,正应此局。
2. 战术之失:汉末骑兵虽强,然界桥地势狭窄,瓒军"纵骑腾之"反陷被动。麴义"伏楯下"用弩,暗合《六韬·突战》"隘塞死地"之戒。
3. 建制之弊:公孙瓒"虚置三州刺史"(严纲、田楷、单经),未得实控而先树敌,严纲名为方伯,实无根基,此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谓"名器滥授"之害。

三、军事史意义
界桥之战标志著汉末战术转型:
公孙瓒依赖胡骑的"冲击战术"遇挫
麴义混合步兵(先登)与远程(强弩)的"复合兵种"显效
预示后来官渡、赤壁等战役中地形与兵种配合的重要性

严纲虽殁,然其败亡恰为《孙子兵法·行军篇》"处军相敌"之反面教材。后世史家论汉末军阀之衰,多由界桥始,则严纲其人,亦可为读史者之一鉴矣。

(全文计798字)
陆刁 發表於 2025-7-25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严纲之殁与界桥之战战术得失》

严纲,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其名虽不显于竹帛,然界桥一役之败亡,实为汉末河北军事格局转折之关键。考《后汉书》《三国志》裴注所引诸史料,严纲之死非独将才不济,更折射出公孙瓒集团战略之弊,今当以史家之眼辩证析之。

一、刺史之任与瓒军扩张策略
初平二年,公孙瓒裂土封疆,以严纲领冀州、田楷镇青州、单经据兖州,此实「遥领刺史」之权宜。《九州春秋》载「置诸郡县」者,乃虚张声势耳。严纲既无实控冀州之能,复受命统率前锋,足见瓒之用人重骁勇而轻韬略。按汉制,刺史本为监察之职,然乱世中已成方镇代称,瓒此举既违朝廷名器,亦暴露其急功近利之失。

二、界桥战术败因新诠
《英雄记》详载麴义「伏楯下,一时同发」之策,实为克制骑兵之经典战例。严纲之误,首在轻敌冒进。瓒军「纵骑腾之」乃恃幽州突骑之利,然麴义所率先登死士「皆伏而不动」,正合《孙子兵法》「以治待乱」之道。演义称「八百弓弩手齐发」虽小说家言,然与史载「获甲首千余级」相契,足证袁绍军远程杀伤之效。严纲为先锋而不察地势,未效古法「半渡而击」,反入伏击圈,此其殒身之主因。

三、严纲之死的历史回响
界桥败绩后,公孙瓒退守易京,终致建安四年(199)覆亡。严纲阵亡实为瓒军由攻转守之节点。裴松之注《三国志》时特引此役,暗喻绍、瓒强弱易势之机。后世兵家常以此战为「以步制骑」范例,唐李靖《卫公兵法》即衍其理曰:「弩不可离短兵,当分层更进」,此正麴义战术之精要。

结语
严纲虽史笔寥寥,然其败亡恰似一面铜镜,照见汉末军阀「重扩张而轻根基」之通病。范晔评公孙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严纲之任用与战殁,恰为此论添一注脚。读史者当自将略、政略双重维度观之,方得个中三昧。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