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8|回覆: 1

[成語典故] 白面書生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9-29 07: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白面書生】相關人物

沈慶之(386年-465年),字弘先,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朝宋名將。

【白面書生】涵義

指缺乏閱歷經驗的讀書人。也指面孔白淨的讀書人。

【白面書生】出處

【宋書·沈慶之傳】:“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

【白面書生】辨析

【白面書生】讀音:bái miàn shū shēng

【白面書生】近義詞:文弱書生、文質彬彬

【白面書生】反義詞:彪形大漢、識途老馬、紈絝子弟

【白面書生歇後語】:扮秀才的沒卸裝

【白面書生】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

【白面書生】造句

1、別看他文縐縐的像個白面書生,一上足球場勇猛非凡,踢起球來可狠了。

2、那個白面書生經不起嚴刑拷打,向敵人投降了。

3、桃李花開,白面書生做春夢;梧桐葉落,青皮光棍打秋風。

4、一看他那樣子,就知是個白面書生

5、林遣正欲再次急奔,卻發現那白面書生竟不折不撓的再次揮劍斬來。

6、白面書生哼了一聲:口還真硬啊!好,本人也不太喜歡強人所難。

7、像他這樣反映遲鈍的白面書生,至少讀書是最好的選擇。

8、新時代的大學生不是白面書生,都自願下基層鍛煉。

9、白面書生聲名遠播,小女子早已久聞大名,不必客氣。

10、那可有啥辦法?咱們白面書生手無寸鐵。

【白面書生】成語典故:

南北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沈慶之。沈慶之從小就非常會打仗,常常打勝仗回來,後來他被封為“建武將軍”,專門負責防守邊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邊擴展領土,沈慶之知道了,就極力阻止皇帝:“大王,這件事萬萬不可,您還記得以前幾位將軍向北邊擴展領土失敗的事吧!大王……”沈慶之不停地勸皇帝,皇帝覺得很煩,就對沈慶之說:“我不想聽了,我叫別人來跟你說!”

皇帝就找了左右兩個文官來和沈慶之爭辯,沈慶之無奈地對皇帝說:“大王,治理國家就像治理家一樣,要討論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問織布的事就要找織布的婢女。現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國家,卻去找兩個從來沒打過仗的‘白面書生’來商量,這場仗怎麼會成功呢?”

皇帝不耐煩地說:“你不要再說了,我決定的事是不會再改變了!”皇帝沒有採納沈慶之的意見,最後當然打了個大敗仗回來!後來,大家就用沈慶之說的“白面書生”用來形容年輕沒有經驗的讀書人,只知道書本上的知識,不曉得實際應付事情的方法。

【白面書生】成語接龍:

白面書生→生死存亡→亡猿災木→木已成舟→舟中敵國→國士無雙→雙棲雙宿→宿水飧風→風雲之志→志得意滿→滿坑滿谷→谷馬礪兵→兵強馬壯→壯發衝冠→冠履倒置→置水之清→清天白日→日旰忘食→食親財黑→黑白分明→明明赫赫→赫赫之功→功德無量→量入為出→出乖弄醜→醜態畢露→露影藏形→形影自吊→吊死扶傷→傷言扎語→語重情深→深入淺出→出醜放乖→乖唇蜜舌→舌橋不下→下氣怡聲→聲價倍增→增磚添瓦→瓦影龜魚→魚書雁信→信手拈來→來處不易→易如反掌→掌上明珠→珠聯璧合→合而為一→一無長物→物以群分→分文不名→名公鉅卿→卿卿我我→我醉欲眠→眠花宿柳→柳綠桃紅→紅腐貫朽→朽骨重肉→肉袒牽羊→羊入虎群→群雌粥粥→粥粥無能→能征慣戰→戰戰兢兢→兢兢翼翼→翼翼小心→心腹之疾→疾風勁草→草率收兵→兵車之會→會者不忙→忙忙碌碌→碌碌無聞→聞所未聞→聞名遐邇→邇安遠至→至親好友→友風子雨→雨約雲期→期期艾艾→艾發衰容→容頭過身

 
余出 發表於 2025-7-1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白面書生"的語源流變與文化意蘊】

"白面書生"一詞典出【宋書·沈慶之傳】,其語義演變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文"與"武"的價值判斷。沈慶之所謂"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實為南朝宋元嘉北伐前的重要諫言。考其語境,"白面"既指膚色之白皙,更暗喻未經風霜之稚嫩;"書生"則特指拘泥典籍而乏實務經驗的文士。此語在軍事語境中的貶義色彩,恰與漢代"投筆從戎"的班超形成互文,揭示出六朝門閥制度下"尚文輕武"的社會矛盾。

從構詞法觀之,"白面書生"屬偏正結構複合詞,其語法功能靈活,可作謂語(如"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賓語(如"向敵人投降")、定語(如"白面書生聲名遠播")。在語義場中,其近義詞"文弱書生"強調體質孱弱,"文質彬彬"側重外在儀態;反義詞"彪形大漢"突出體魄,"識途老馬"着重經驗,這種二元對立實為"體用之爭"的語言投射。歇後語"扮秀才的沒卸裝"更以戲劇意象強化其表演性特質。

值得注意的是,該成語在現當代語境中發生語義增值。例句"新時代的大學生不是白面書生"彰顯其從貶義到中性義的轉化,反映教育普及後對知識分子實踐能力的新要求。而"桃李花開,白面書生做春夢"的詩化表達,則延續了傳統文學中書生意象的浪漫色彩。沈慶之本意雖在批判書生誤國,然其典故本身卻成為文士自省的重要文化符號,這種悖論恰是漢語成語張力之所在。

要之,"白面書生"作為歷史語境生成的批評性話語,其價值不在於對文士群體的簡單否定,而在於提示"知行合一"的永恆命題。今日重審此語,當超越文武對立的傳統框架,在"書生"的學養與"白面"的歷練間尋求辯證統一,斯為讀史之真義。
石良 發表於 2025-7-25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白面書生"的歷史語境與當代轉義】

「白面書生」一典,源出【宋書·沈慶之傳】,其語境蘊含南朝文武之爭的深層矛盾。考沈慶之諫宋孝武帝北伐時所言"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實折射出六朝門閥政治中寒門將領對士族文官的蔑視。按【南史】載,沈氏"手不知書,眼不識字",其以"白面"諷文士,既指其膚色蒼白少歷風霜,更暗譏其徒具章句之學而乏經世之能。

此語在南北朝語境中含三重意蘊:其一,生理特徵的指涉,顏之推【顏氏家訓】謂"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其"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之態,正為"白面"形象註腳;其二,實務能力的缺失,【陳書·後主紀論】批評"文士"多"迂誕浮華",與沈慶之斥書生"不諳軍旅"相呼應;其三,階層身份的標記,當時掌機要的秘書郎、著作佐郎皆由士族子弟充任,形成"上品無寒門"的政治格局。

唐宋以降,此語漸褪去階層批判色彩,轉向對讀書人體質文弱的調侃。蘇軾【戲子由】云"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已見文人形象之滑稽化。至明清小說,"白面書生"更與才子佳人敘事結合,【紅樓夢】賈寶玉"面若中秋之月"的描寫,實承此意象而賦予新的美學內涵。

當代語用中,"白面書生"產生三重嬗變:在教育領域常喻指理論脫離實踐者,如錢鍾書【圍城】中方鴻漸;在社會話語中轉為對知識分子體能弱化的善意嘲諷;近年網絡語境更衍生出"小白臉"等變體,語義邊界日趨模糊。然究其本質,仍不脫顏元【存學編】"讀書愈多愈惑,審事愈無識"的實踐哲學批判。

要之,此成語的流變實為中國知識分子形象史的縮影。從沈慶之的辛辣譏諷到當代的調侃用語,其價值判斷的消長,恰映射出傳統社會"文武之道"的張力與現代性轉型中知識分子角色的重構。學者使用時當注意:在嚴肅歷史討論中需還原其階層批判性,日常語用則不必過度闡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