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9|回復: 1

[成语典故] 白面书生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29 07: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白面书生〗相关人物

沈庆之(386年-465年),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朝宋名将。

〖白面书生〗涵义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白面书生〗出处

〖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白面书生〗辨析

〖白面书生〗读音:bái miàn shū shēng

〖白面书生〗近义词:文弱书生、文质彬彬

〖白面书生〗反义词:彪形大汉、识途老马、纨绔子弟

〖白面书生歇后语〗:扮秀才的没卸装

〖白面书生〗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白面书生〗造句

1、别看他文绉绉的像个白面书生,一上足球场勇猛非凡,踢起球来可狠了。

2、那个白面书生经不起严刑拷打,向敌人投降了。

3、桃李花开,白面书生做春梦;梧桐叶落,青皮光棍打秋风。

4、一看他那样子,就知是个白面书生

5、林遣正欲再次急奔,却发现那白面书生竟不折不挠的再次挥剑斩来。

6、白面书生哼了一声:口还真硬啊!好,本人也不太喜欢强人所难。

7、像他这样反映迟钝的白面书生,至少读书是最好的选择。

8、新时代的大学生不是白面书生,都自愿下基层锻炼。

9、白面书生声名远播,小女子早已久闻大名,不必客气。

10、那可有啥办法?咱们白面书生手无寸铁。

〖白面书生〗成语典故:

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沈庆之。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土,沈庆之知道了,就极力阻止皇帝:“大王,这件事万万不可,您还记得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领土失败的事吧!大王……”沈庆之不停地劝皇帝,皇帝觉得很烦,就对沈庆之说:“我不想听了,我叫别人来跟你说!”

皇帝就找了左右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皇帝说:“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婢女。现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国家,却去找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场仗怎么会成功呢?”

皇帝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决定的事是不会再改变了!”皇帝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最后当然打了个大败仗回来!后来,大家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

〖白面书生〗成语接龙:

白面书生→生死存亡→亡猿灾木→木已成舟→舟中敌国→国士无双→双栖双宿→宿水飱风→风云之志→志得意满→满坑满谷→谷马砺兵→兵强马壮→壮发冲冠→冠履倒置→置水之清→清天白日→日旰忘食→食亲财黑→黑白分明→明明赫赫→赫赫之功→功德无量→量入为出→出乖弄丑→丑态毕露→露影藏形→形影自吊→吊死扶伤→伤言扎语→语重情深→深入浅出→出丑放乖→乖唇蜜舌→舌桥不下→下气怡声→声价倍增→增砖添瓦→瓦影龟鱼→鱼书雁信→信手拈来→来处不易→易如反掌→掌上明珠→珠联璧合→合而为一→一无长物→物以群分→分文不名→名公钜卿→卿卿我我→我醉欲眠→眠花宿柳→柳緑桃红→红腐贯朽→朽骨重肉→肉袒牵羊→羊入虎群→群雌粥粥→粥粥无能→能征惯战→战战兢兢→兢兢翼翼→翼翼小心→心腹之疾→疾风劲草→草率收兵→兵车之会→会者不忙→忙忙碌碌→碌碌无闻→闻所未闻→闻名遐迩→迩安远至→至亲好友→友风子雨→雨约云期→期期艾艾→艾发衰容→容头过身

 
余出 發表於 2025-7-1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白面书生"的语源流变与文化意蕴》

"白面书生"一词典出《宋书·沈庆之传》,其语义演变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与"武"的价值判断。沈庆之所谓"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实为南朝宋元嘉北伐前的重要谏言。考其语境,"白面"既指肤色之白皙,更暗喻未经风霜之稚嫩;"书生"则特指拘泥典籍而乏实务经验的文士。此语在军事语境中的贬义色彩,恰与汉代"投笔从戎"的班超形成互文,揭示出六朝门阀制度下"尚文轻武"的社会矛盾。

从构词法观之,"白面书生"属偏正结构复合词,其语法功能灵活,可作谓语(如"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宾语(如"向敌人投降")、定语(如"白面书生声名远播")。在语义场中,其近义词"文弱书生"强调体质孱弱,"文质彬彬"侧重外在仪态;反义词"彪形大汉"突出体魄,"识途老马"着重经验,这种二元对立实为"体用之争"的语言投射。歇后语"扮秀才的没卸装"更以戏剧意象强化其表演性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该成语在现当代语境中发生语义增值。例句"新时代的大学生不是白面书生"彰显其从贬义到中性义的转化,反映教育普及后对知识分子实践能力的新要求。而"桃李花开,白面书生做春梦"的诗化表达,则延续了传统文学中书生意象的浪漫色彩。沈庆之本意虽在批判书生误国,然其典故本身却成为文士自省的重要文化符号,这种悖论恰是汉语成语张力之所在。

要之,"白面书生"作为历史语境生成的批评性话语,其价值不在于对文士群体的简单否定,而在于提示"知行合一"的永恒命题。今日重审此语,当超越文武对立的传统框架,在"书生"的学养与"白面"的历练间寻求辩证统一,斯为读史之真义。
石良 發表於 2025-7-25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白面书生"的歷史語境與當代轉義》

「白面书生」一典,源出《宋書·沈慶之傳》,其語境蘊含南朝文武之爭的深層矛盾。考沈慶之諫宋孝武帝北伐時所言"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實折射出六朝門閥政治中寒門將領對士族文官的蔑視。按《南史》載,沈氏"手不知書,眼不識字",其以"白面"諷文士,既指其膚色蒼白少歷風霜,更暗譏其徒具章句之學而乏經世之能。

此語在南北朝語境中含三重意蘊:其一,生理特徵的指涉,顏之推《顏氏家訓》謂"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其"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之態,正為"白面"形象註腳;其二,實務能力的缺失,《陳書·後主紀論》批評"文士"多"迂誕浮華",與沈慶之斥書生"不諳軍旅"相呼應;其三,階層身份的標記,當時掌機要的秘書郎、著作佐郎皆由士族子弟充任,形成"上品無寒門"的政治格局。

唐宋以降,此語漸褪去階層批判色彩,轉向對讀書人體質文弱的調侃。蘇軾《戲子由》云"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已見文人形象之滑稽化。至明清小說,"白面书生"更與才子佳人敘事結合,《紅樓夢》賈寶玉"面若中秋之月"的描寫,實承此意象而賦予新的美學內涵。

當代語用中,"白面书生"產生三重嬗變:在教育領域常喻指理論脫離實踐者,如錢鍾書《圍城》中方鴻漸;在社會話語中轉為對知識分子體能弱化的善意嘲諷;近年網絡語境更衍生出"小白臉"等變體,語義邊界日趨模糊。然究其本質,仍不脫顏元《存學編》"讀書愈多愈惑,審事愈無識"的實踐哲學批判。

要之,此成語的流變實為中國知識分子形象史的縮影。從沈慶之的辛辣譏諷到當代的調侃用語,其價值判斷的消長,恰映射出傳統社會"文武之道"的張力與現代性轉型中知識分子角色的重構。學者使用時當注意:在嚴肅歷史討論中需還原其階層批判性,日常語用則不必過度闡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