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10|回覆: 0

[成語典故] 百川歸海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29 0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百川歸海】相關人物

劉安 (公元前179-前122),西漢皇族,淮南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

【百川歸海】涵義

川:江河。許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也比喻許多分散的事物匯集到一個地方。

【百川歸海】出處

【淮南子·汜論訓】:“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

【百川歸海】辨析

【百川歸海】讀音:bǎi chuān guī hǎi

【百川歸海】近義詞:大勢所趨、眾望所盼

【百川歸海】反義詞:四分五裂、眾叛親離

【百川歸海歇後語】:大勢所趨

【百川歸海】用法:主謂式;作賓語

【百川歸海】造句

1、鄧小平理論猶如百川歸海,令人折服。

2、全國許多青年學生;如百川歸海;申請到祖國最堅苦的地方工作去。

3、俗語講百川歸海,終有盡時,千里長筵,沒有不散的席。

4、正因如此,寶安教育決策者們審時度勢以百川歸海的氣度迎八方客,堅定地走社會力量辦學的路子。

5、台灣和大陸人民嚮往統一的心願,如百川歸海,誰也阻擋不了。

6、我都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你對阿呆倒是真下血本,連百川歸海丹都用上了!

7、這些悲劇角色所共同構建的悲苦世界,爲中國小說的憂鬱氣質痛苦形象等百味苦態,做了一個百川歸海式的總結和升華。

8、就在他忍不住想要抽身而退之時,肆亂的靈息猛地一頓,緊接著像是百川歸海一般急速退去,源頭同樣是來自陣法。

9、一條由白石鋪成的大道穿在了月城中央,連接著東西,還有一條條的小道如百川歸海般從各方流入。

10、容貌和性情是千姿百態各有所愛的,心胸和智勇則是百川歸海大浪淘沙的。

【百川歸海】成語典故:

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襲父封爲淮南王。他愛好讀書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兵客和懂得天文、醫學、歷算、占卜等數千人,集體編寫了一部數十萬字的書【鴻烈】,也稱【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氾論訓】,講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些情況, 它的基本觀點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文章中寫道:我們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裡和水旁邊,衣著非常簡陋,生活十分艱苦。後來出了聖人,他們帶領人們建造宮室;這樣人們才從山洞裡走出來,住進了可 以躲避風雨寒暑的房子。聖人又教人們製造農具和兵器,用來耕作和捕殺猛獸,使人們的生活比過去有了保障。後來,聖人又制禮作樂,訂出各種各樣的規矩,使人們有了禮節和約束。由此可見,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們不是老是用一個方式生活。所以對古時候的制 度,如果不再適合使用,就應該廢除,而對於現在的,如果適合使用,就應該發揚。以上的一切都說明,像千百條來自不同源頭的江河,但最後都會歸流入大海一樣,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爲了求得更好 地治理社會,過更美好的生活。

【百川歸海】成語接龍:

百川歸海→海懷霞想→想望風采→采及葑菲→菲食薄衣→衣狐坐熊→熊經鳥申→申禍無良→良莠不分→分房減口→口耳相承→承顏候色→色衰愛弛→弛魂宕魄→魄散魂飄→飄洋航海→海天雲蒸→蒸沙成飯→飯囊衣架→架屋疊床→床下牛斗→鬥豔爭妍→妍蚩好惡→惡言詈辭→辭金蹈海→海市蜃樓→樓船簫鼓→鼓舞人心→心慈面軟→軟裘快馬→馬耳春風→風流韻事→事款則圓→圓顱方趾→趾踵相接→接連不斷→斷根絕種→種學績文→文弱書生→生靈塗地→地大物博→博聞強記→記問之學→學而不厭→厭聞飫聽→聽其自然→然糠照薪→薪桂米珠→珠圍翠繞→繞梁三日→日旰不食→食生不化→化腐爲奇→奇花異草→草木蕭疏→疏財尚氣→氣味相投→投木報瓊→瓊枝玉樹→樹碑立傳→傳龜襲紫→紫氣東來→來日方長→長安道上→上下其手→手眼通天→天人共鑒→鑒貌辨色→色若死灰→灰軀糜骨→骨寒毛豎→豎子成名→名聲過實→實至名歸→歸馬放牛→牛童馬走→走投沒路→路叟之憂→憂國憂民→民和年豐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19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百川歸海"的哲學意蘊與歷史流變】

"百川歸海"作爲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題,其淵源可追溯至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纂的【淮南子】。該書【汜論訓】篇言"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此八字實蘊含三層哲學深意:其一揭示宇宙運行的必然律則,其二彰顯黃老學派"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其三暗喻社會治理的終極理想。

從訓詁學角度考察,"川"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水流之態,【說文解字】釋爲"貫穿通流水也",其動態意象與"歸"字的趨向性構成語義呼應。這種語言結構折射出先民對自然規律的認知:萬千水系雖發軔於不同山嶽,終將遵循地理之勢匯入汪洋。劉安及其門客將此自然現象升華爲哲學命題,實爲對【老子】"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思想的具象化發展。

在政治哲學層面,【淮南子】通過此喻闡發"殊途同歸"的治國理念。書中【齊俗訓】進一步闡釋:"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這與【周易·繫辭】"天下同歸而殊途"形成思想共振。值得注意的是,劉安所處的文景之治末期,中央集權與地方分封的矛盾日益凸顯,"百川歸海"的隱喻恰爲調和這種張力提供了哲學依據——既承認各諸侯國的相對獨立性,又強調天下歸心的終極指向。

此成語在當代語境中的運用,尤需注意其與"大一統"思想的區別。觀諸應用實例,如"鄧小平理論百川歸海"之喻,重在強調理論體系的包容性;而"兩岸統一如百川歸海"的表述,則突出歷史必然性。這種語義的彈性,正是漢語成語生命力的體現。然需警惕將自然規律簡單比附社會進程的思維定式,當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明辨"理勢相因"的辯證關係。

【淮南子】此語對後世影響深遠。宋代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論天下郡國利病,皆暗合此理。當代學者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更以"百川歸海"喻中華文明之包容性,可謂得其三昧。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8-2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百川歸海"的哲學意蘊與歷史流變】

"百川歸海"作爲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題,其淵源可追溯至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撰的【淮南子】。該典籍【汜論訓】中"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的表述,不僅構建了生動的自然意象,更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

從訓詁學角度考察,"川"字本義爲穿地而流的水道,【說文解字】釋爲"貫穿通流水也"。而"歸"字在甲骨文中作"婦"形,後演變爲趨向之義。二字組合形成的"歸海"意象,實爲古人觀察自然現象後提煉的宇宙認知模式。這種認知在【尚書·禹貢】"江漢朝宗於海"的記載中已見端倪,至【淮南子】形成系統表述。

在哲學維度上,此成語體現了三種思想傳統:其一爲陰陽家的"類同相召"思想,認爲不同源流的事物終將歸於同一法則;其二承襲老莊"道通爲一"的哲學觀,【莊子·天下篇】"道術將爲天下裂"的憂思,正與"百川歸海"形成辯證呼應;其三暗合儒家"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禮記·禮運】描繪的"大道之行",恰是此意象的社會化呈現。

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的編撰背景賦予該命題特殊歷史意義。劉安召集數千門客編書之時,正值漢初黃老思想與儒家學說交融期。"百川歸海"的提法,既是對先秦諸子百家的總結,也預示著漢代思想大一統的趨勢。這種文化整合現象,與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史學追求形成跨文本呼應。

在當代語境中,"百川歸海"的現代轉譯尤具啟示價值。其體現的多元統一觀,可爲全球化時代的文明對話提供東方智慧;而"異源同歸"的思維模式,對處理文化差異與價值衝突具有方法論意義。觀諸成語演變史,從自然觀察到哲學抽象,再到現代運用,恰印證了其本身蘊含的"終始若環"的辯證邏輯。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