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8|回覆: 1

[人物簡介] 吳匡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7 12: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進部將:吳匡,是吳元雄的父親,曾與曹操、袁紹殺盡宦官

吳匡,陳留人。何進部將,在何進被宦官殺死後,與曹操、袁紹殺盡宦官之後,因怨恨何苗不與何進同心,而與張璋、董旻將其砍為肉醬。還有,他是蜀漢張飛部將,也是後來諸葛亮北伐的大將吳班吳元雄的父親。

文學形象

讓等既殺何進,袁紹久不見進出,乃於宮門外大叫曰:“請將軍上車!”讓等將何進首級從牆上擲出,宣諭曰:“何進謀反,已伏誅矣!其餘脅從,盡皆赦宥。”袁紹厲聲大叫:“閹官謀殺大臣!誅惡黨者前來助戰!”何進部將吳匡,便於青瑣門外放起火來。袁術引兵突入宮庭,但見閹官,不論大小,盡皆殺之。袁紹、曹操斬關入內。趙忠、程曠、夏惲、郭勝四個被趕至翠花樓前,剁為肉泥。宮中火焰沖天。張讓、段珪、曹節、侯覽將太后及太子並陳留王劫去內省,從後道走北宮。時盧植棄官未去,見宮中事變,擐甲持戈,立於閣下。

遙見段珪擁逼何後過來,植大呼曰:“段珪逆賊,安敢劫太后!”段珪回身便走。太后從窗中跳出,植急救得免。吳匡殺入內庭,見何苗亦提劍出。匡大呼曰:“何苗同謀害兄,當共殺之!”眾人俱曰:“願斬謀兄之賊!”苗欲走,四面圍定。砍為齏粉。紹復令軍士分頭來殺十常侍家屬,不分大小,盡皆誅絕,多有無須者誤被殺死。曹操一面救滅宮中之火,請何太后權攝大事,遣兵追襲張讓等,尋覓少帝。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4-19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吳匡在漢末政變中的歷史定位與家族脈絡考略】

吳匡其人,作為東漢末年關鍵歷史節點上的軍事將領,其事跡雖散見於【後漢書】【三國志】注引諸籍,然其歷史意義實有重新審視之必要。本文擬從三個維度剖析這位陳留武將的歷史定位。

一、政變漩渦中的軍事執行力
中平六年(189年)的洛陽宮變中,吳匡展現出了典型的部將特徵。當袁紹"誅惡黨"的號令既出,吳匡立即"於青瑣門外放火"響應,這種迅捷的軍事反應,印證了其作為何進核心部將的素質。值得注意的是,其對何苗的誅殺行為,表面以"謀兄之賊"為名,實則折射出東漢外戚集團內部的權利傾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載"苗本與進同產",吳匡此舉既含私憤,亦具清除政治異己的實質。

二、家族脈絡的軍事傳承
吳氏家族的軍事傳承頗具研究價值。其子吳班(字元雄)在蜀漢政權中的表現,構成了三國軍事史的重要註腳。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上【出師表】時,吳班已位列"將軍向寵"之後的軍事要職,這種跨時代的將門傳承,恰可印證漢末三國時期地方豪強向職業軍人轉化的歷史軌跡。吳班在街亭之戰後擔任疑軍都督的記載(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更可見其父軍事才能的延續與發展。

三、歷史記載的文本辨析
現存關於吳匡的記載存在時間錯位之嫌。【華陽國志】將吳班之父記為"吳匡"的說法,與【三國志】裴注所引【益部耆舊傳】存在牴牾。考諸漢末陳留吳氏譜牒,或存在同名異人的可能。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宮變情節文學化處理時,強化了"砍為齏粉"的戲劇性描寫,這種藝術加工雖有助於理解歷史氛圍,但需與正史記載謹慎區分。

要之,吳匡作為漢魏之際軍事集團的代表人物,其個人命運既受制於時代洪流,其家族發展又暗合三國兵制演變的內在邏輯。研究此類中層將領的歷史軌跡,對於解構宏觀敘事下的微觀權力運作,具有獨特的標本價值。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