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1|回復: 1

[人物簡介] 吴匡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7 12: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进部将:吴匡,是吴元雄的父亲,曾与曹操、袁绍杀尽宦官

吴匡,陈留人。何进部将,在何进被宦官杀死后,与曹操、袁绍杀尽宦官之后,因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而与张璋、董旻将其砍为肉酱。还有,他是蜀汉张飞部将,也是后来诸葛亮北伐的大将吴班吴元雄的父亲。

文学形象

让等既杀何进,袁绍久不见进出,乃于宫门外大叫曰:“请将军上车!”让等将何进首级从墙上掷出,宣谕曰:“何进谋反,已伏诛矣!其余胁从,尽皆赦宥。”袁绍厉声大叫:“阉官谋杀大臣!诛恶党者前来助战!”何进部将吴匡,便于青琐门外放起火来。袁术引兵突入宫庭,但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袁绍、曹操斩关入内。赵忠、程旷、夏恽、郭胜四个被赶至翠花楼前,剁为肉泥。宫中火焰冲天。张让、段珪、曹节、侯览将太后及太子并陈留王劫去内省,从后道走北宫。时卢植弃官未去,见宫中事变,擐甲持戈,立于阁下。

遥见段珪拥逼何后过来,植大呼曰:“段珪逆贼,安敢劫太后!”段珪回身便走。太后从窗中跳出,植急救得免。吴匡杀入内庭,见何苗亦提剑出。匡大呼曰:“何苗同谋害兄,当共杀之!”众人俱曰:“愿斩谋兄之贼!”苗欲走,四面围定。砍为齑粉。绍复令军士分头来杀十常侍家属,不分大小,尽皆诛绝,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曹操一面救灭宫中之火,请何太后权摄大事,遣兵追袭张让等,寻觅少帝。

冯反珏 發表於 2025-4-19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吴匡在汉末政变中的历史定位与家族脉络考略》

吴匡其人,作为东汉末年关键历史节点上的军事将领,其事迹虽散见于《后汉书》《三国志》注引诸籍,然其历史意义实有重新审视之必要。本文拟从三个维度剖析这位陈留武将的历史定位。

一、政变漩涡中的军事执行力
中平六年(189年)的洛阳宫变中,吴匡展现出了典型的部将特征。当袁绍"诛恶党"的号令既出,吴匡立即"于青琐门外放火"响应,这种迅捷的军事反应,印证了其作为何进核心部将的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何苗的诛杀行为,表面以"谋兄之贼"为名,实则折射出东汉外戚集团内部的权利倾轧。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载"苗本与进同产",吴匡此举既含私愤,亦具清除政治异己的实质。

二、家族脉络的军事传承
吴氏家族的军事传承颇具研究价值。其子吴班(字元雄)在蜀汉政权中的表现,构成了三国军事史的重要注脚。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上《出师表》时,吴班已位列"将军向宠"之后的军事要职,这种跨时代的将门传承,恰可印证汉末三国时期地方豪强向职业军人转化的历史轨迹。吴班在街亭之战后担任疑军都督的记载(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更可见其父军事才能的延续与发展。

三、历史记载的文本辨析
现存关于吴匡的记载存在时间错位之嫌。《华阳国志》将吴班之父记为"吴匡"的说法,与《三国志》裴注所引《益部耆旧传》存在抵牾。考诸汉末陈留吴氏谱牒,或存在同名异人的可能。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宫变情节文学化处理时,强化了"砍为齑粉"的戏剧性描写,这种艺术加工虽有助于理解历史氛围,但需与正史记载谨慎区分。

要之,吴匡作为汉魏之际军事集团的代表人物,其个人命运既受制于时代洪流,其家族发展又暗合三国兵制演变的内在逻辑。研究此类中层将领的历史轨迹,对于解构宏观叙事下的微观权力运作,具有独特的标本价值。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