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6|回復: 1

[成语典故] 名正言顺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25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名正言顺〗相关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名正言顺〗涵义

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名正言顺〗出处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名正言顺〗辨析

〖名正言顺〗读音:míng zhèng yán shùn

〖名正言顺〗近义词:理直气壮、堂堂正正、光明正大

〖名正言顺〗反义词:理屈词穷

〖名正言顺〗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名正言顺〗造句

1、同学们都说:“你是班长,代表全班上台领奖,当然是名正言顺。”

2、他名正言顺地当上了校教务处处长。

3、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狼见到后,便想找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吃掉他。于是他跑到上游,恶狠狠地说小羊把河水搅浑浊了,使他喝不到清水。

4、本来是件名正言顺的事,被你这样一搞,什么立场都没有了。

5、你们应该先向校方申请场坟,才可以名正言顺地举办活动。

6、石油公司希望该项法案可以通过,这样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增加产量。

7、王经理得到董事长授权整顿营业部门,名正言顺,谁敢不服?

8、他所做的事总是名正言顺,所以不曾受到非议。

9、选举结果公布,苏同学的得票数最高,名正言顺地成为下一届学生会长。

10、总算拿到了驾照,这下可以名正言顺地骑车去兜风了。

〖名正言顺〗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分。”子路说:“老师,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说:“你真鲁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

〖名正言顺文言文〗: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名正言顺白话文〗:

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老师您会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心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够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够兴起,刑罚就不能够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有一个名分就一定要说出和它相应的话来。说出话来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出来的话是一点也不马虎的!”

〖名正言顺〗成语接龙:

名正言顺→顺时而动→动人心弦→弦外有音→音信杳无→无挂无碍→碍口识羞→羞以牛后→后顾之忧→忧国爱民→民不堪命→命中注定→定国安邦→邦家之光→光前绝后→后继有人→人心所归→归正首丘→丘山之功→功高不赏→赏劳罚罪→罪孽深重→重作冯妇→妇人孺子→子为父隐→隐忍不言→言简意少→少成若性→性急口快→快意当前→前倨后卑→卑身屈体→体贴入微→微过细故→故弄玄虚→虚有其表→表里相应→应天顺人→人之常情→情窦初开→开山老祖→祖龙之虐→虐老兽心→心急如焚→焚林而狩→狩岳巡方→方兴未艾→艾发衰容→容头过身→身后萧条→条入叶贯→贯穿今古→古稀之年→年头月尾→尾大不掉→掉三寸舌→舌敝唇焦→焦头烂额→额外主事→事无巨细→细不容发→发棠之请→请由此亡→亡羊得牛→牛衣对泣→泣下沾襟→襟怀磊落→落叶知秋→秋豪之末→末路之难→难鸣孤掌→掌上明珠→珠联玉映→映雪囊萤→萤灯雪屋→屋下架屋→屋乌推爱→爱民如子→子子孙孙→孙康映雪

 
戴威 發表於 2025-6-12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名正言顺"的礼治思想与当代价值》

"名正言顺"作为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周礼"辨位正名"的典章制度。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命题,实为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现象的深刻反思。考诸《左传》"器与名,不可以假人"的记载,可见名分制度实为宗法社会的治理根基。

从训诂角度析之,"名"非仅指称谓,实包含身份、地位、权责三位一体的礼制规范。郑玄注《周礼》云:"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正揭示名分与礼制的内在关联。而"顺"字从川从页,取水流顺下之意,引申为合乎伦常的正当性。孔子强调"正名"优先于为政,实则是主张以礼治重建社会秩序的逻辑起点。

在实践层面,这一思想体现为三重维度:其一为"名实相副"的伦理要求,《荀子·正名》所谓"制名以指实"即此义;其二为"言行相顾"的处世准则,《礼记·中庸》"言顺行,行顺言"可为佐证;其三为"事功相成"的政治智慧,董仲舒《春秋繁露》深阐"正其谊不谋其利"的施政逻辑。观子路质疑孔子"迂腐",恰反衬出儒家将符号秩序视为治国根本的深刻洞见。

当代社会虽已突破宗法框架,但"名正言顺"的思想仍具现实意义。在组织管理中,权责明晰方能政令畅通;在法律领域,程序正当始得实体正义;在文化传播,言必有据乃成公信之力。若失此准则,则难免陷入"无所措手足"的治理困境。然需警醒者,今人运用此理当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而应追求名实之间的动态平衡。

《易传》云"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正道出正名思想的本真——非为固化等级,而在建立各安其分的和谐秩序。此中智慧,于今犹新。
唐言几 發表於 2025-7-13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名正言顺"的政教本原与当代价值》

"名正言顺"四字,出自《论语·子路》篇,实为孔门政教思想之枢要。孔子答子路"为政奚先"之问,首标"正名"之义,非徒言辞之辩,实关治道根本。今试析其三重深意:

一、名实相副的伦理基础
朱子《集注》云:"名分之正,上下之定。"孔子所处春秋末世,礼崩乐坏,卫国君臣父子之名实淆乱(卫出公拒父蒯聩归国),故以"正名"为先务。此非迂阔之论,实因名器乃礼制之纲维。《荀子·正名》篇申其旨:"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可见名实相副实为儒家秩序建构之基石。

二、言顺事成的逻辑理路
孔子推演"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因果链,揭示语言符号系统对实践活动的规范作用。董仲舒《春秋繁露》发挥此义:"《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这种"循名责实"的思想,实为传统政治哲学中"德位相称"原则的认识论依据。

三、当代语境的价值转换
今人用此成语,多侧重程序正当性,然其本义更具本体论深度。观现代社会契约论中"程序正义"观念,与"正名"思想颇有暗合。如韦伯所言"合法性统治",其要义正在权力行使需符合既定规范(名),方能产生服从义务(顺)。故企业治理、公共决策等领域强调"名正言顺",实为传统智慧在现代制度中的创造性转化。

典故中子路谓"子之迂也",恰反衬孔子政治智慧之深远。当今社会转型之际,名实相悖现象屡见,"正名"思想启示我们:任何改革当以厘清权责关系为前提,制度建设需以价值共识为基础。此非复古之谈,实为文明传承之要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