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8|回覆: 0

[成語典故] 大筆如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5 05: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筆如椽】相關人物

王珣(350—401),字元琳,小名法護。出身名門望族,王導之孫,王洽之子,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族侄,受封東亭侯,累官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尚書僕射、尚書令等,諡獻穆。

【大筆如椽】涵義

椽:放在檁子上架著屋頂的木條。象椽子那樣大的筆。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大筆如椽】出處

【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大筆如椽】辨析

【大筆如椽】讀音:dà bǐ rú chuán

【大筆如椽】用法:偏正式;作謂語;用於誇讚別人的文筆

【大筆如椽】造句

1、大筆如椽,飽蘸熱血;軍人長歌,壯懷激烈。

2、宣傳片上兩顆水滴,一條魚滑過,烏篷船古琴大筆如椽,不用看節目就能體味到一種文化意味。

3、回首十年風雨路,中國扶貧大筆如椽,勾勒出大扶貧格局。

4、他從書齋中走出,大筆如椽,滔滔善辯,與那些錯誤的觀念爲敵,戰鬥到底,爲20世紀的人類思想增添了亮麗色彩。

5、他的身世閱歷和他對社會人生的獨特體悟,以及他對國人精神與命運前途的深刻反思,成就了他大筆如椽,目光如炬,聲音如洪鐘大呂。

6、如果劉源在身邊就好了,那傢伙文武雙全,當年總理去世的時候,都能大筆如椽,揮豪潑墨,片刻間寫下千古名聯,而如今他若能見到這南京的氤韻,必定高清大發。

7、8米寬的十條屏【國殤】,大筆如椽,氣勢磅礴。

8、楚方先生慧眼獨具,濃墨重彩大筆如椽地奉獻出【三盡忠】一劇,作爲愛國主義的黃鐘大呂,歌頌了爲國家民族的存亡獻出生命的民族英雄。

9、大筆如椽東晉大臣王珣,家住城南烏衣巷,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送了一枝像房頂的房梁那麼大的筆給他。

10、南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著名書法家李豆羅欣然爲筆會開筆,留下書法作品“大筆如椽”。

【大筆如椽】成語典故:

東晉的文士王玖從小才思敏捷,膽量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二十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爲主簿。有一次,桓溫爲了試王殉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故意騎一匹馬,從後堂直衝大廳。幕僚們都嚇得驚慌失指,四處躲避,唯有王殉鎮定自若,端坐不動。桓溫感嘆他說:“面對奔馬而能穩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桓溫爲了試王殉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準備發言的文稿。王殉發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桓溫拿出他的文稿對照,發現他說的內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chuan)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後,他對家裡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預言馬上成爲事實。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死去,由於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溢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4-22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大筆如椽"的文學意象與文化傳承】

"大筆如椽"作爲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審美範疇,其價值不僅在於成語本身的修辭功能,更在於它承載著魏晉時期文人的精神追求與藝術理想。王珣"夢筆"典故出自【晉書·王珣傳】,這一文學意象的形成實與六朝"文筆之辨"的學術背景密切相關。

考其源流,"椽筆"意象可追溯至漢代揚雄【法言】"雕蟲篆刻"之說,至魏晉時期發展爲對文章氣骨的審美要求。王珣所處時代正值駢文鼎盛之際,文人以"大手筆"爲榮,這種審美傾向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秉心養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的論述中可得印證。值得注意的是,【世說新語·文學】載支遁"買山而隱"時亦有用"椽筆"題壁的記載,可見當時文人對宏大文風的共同追求。

從文學批評角度觀之,"大筆如椽"包含三層審美維度:其一指文章格局的宏大,如陸機【文賦】所言"籠天地於形內";其二指文氣的充沛,符合曹丕"文以氣爲主"的主張;其三則暗含對作家胸襟氣度的要求,此點與【周易·繫辭】"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的象徵傳統一脈相承。王珣能得此夢兆,實因其【孝武帝哀策文】等作品確實展現出"雅壯而多風"(【文心雕龍·詔策】評語)的特質。

在當代語境中,"大筆如椽"的運用往往失之表象。今人但見其形容文辭壯麗,卻多忽略其中"修辭立其誠"的根本要求。觀王珣生平,其書法師承衛夫人一脈,爲文講究"意在筆先",這種藝術創作態度尤值得當代寫作者鏡鑒。真正的"椽筆"當如【文心雕龍·風骨】所云:"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

成語作爲文化基因的載體,"大筆如椽"的現代價值在於提醒我們:在碎片化閱讀時代,更需要恢復對宏大敘事能力的重視;在功利化寫作泛濫的今天,更應當堅守"寂然凝慮,思接千載"的創作態度。王珣夢筆的典故,本質上是對中國文人"爲天地立心"精神傳統的生動詮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