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6|回復: 0

[成语典故] 大笔如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5 05: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笔如椽〗相关人物

王珣(350—401),字元琳,小名法护。出身名门望族,王导之孙,王洽之子,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族侄,受封东亭侯,累官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谥献穆。

〖大笔如椽〗涵义

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大笔如椽〗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大笔如椽〗辨析

〖大笔如椽〗读音:dà bǐ rú chuán

〖大笔如椽〗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用于夸赞别人的文笔

〖大笔如椽〗造句

1、大笔如椽,饱蘸热血;军人长歌,壮怀激烈。

2、宣传片上两颗水滴,一条鱼滑过,乌篷船古琴大笔如椽,不用看节目就能体味到一种文化意味。

3、回首十年风雨路,中国扶贫大笔如椽,勾勒出大扶贫格局。

4、他从书斋中走出,大笔如椽,滔滔善辩,与那些错误的观念为敌,战斗到底,为20世纪的人类思想增添了亮丽色彩。

5、他的身世阅历和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悟,以及他对国人精神与命运前途的深刻反思,成就了他大笔如椽,目光如炬,声音如洪钟大吕。

6、如果刘源在身边就好了,那家伙文武双全,当年总理去世的时候,都能大笔如椽,挥豪泼墨,片刻间写下千古名联,而如今他若能见到这南京的氤韵,必定高清大发。

7、8米宽的十条屏〖国殇〗,大笔如椽,气势磅礴。

8、楚方先生慧眼独具,浓墨重彩大笔如椽地奉献出〖三尽忠〗一剧,作为爱国主义的黄钟大吕,歌颂了为国家民族的存亡献出生命的民族英雄。

9、大笔如椽东晋大臣王珣,家住城南乌衣巷,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送了一枝像房顶的房梁那么大的笔给他。

10、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著名书法家李豆罗欣然为笔会开笔,留下书法作品“大笔如椽”。

〖大笔如椽〗成语典故:

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杨懿轩 發表於 2025-4-22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笔如椽"的文学意象与文化传承》

"大笔如椽"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审美范畴,其价值不仅在于成语本身的修辞功能,更在于它承载着魏晋时期文人的精神追求与艺术理想。王珣"梦笔"典故出自《晋书·王珣传》,这一文学意象的形成实与六朝"文笔之辨"的学术背景密切相关。

考其源流,"椽笔"意象可追溯至汉代扬雄《法言》"雕虫篆刻"之说,至魏晋时期发展为对文章气骨的审美要求。王珣所处时代正值骈文鼎盛之际,文人以"大手笔"为荣,这种审美倾向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的论述中可得印证。值得注意的是,《世说新语·文学》载支遁"买山而隐"时亦有用"椽笔"题壁的记载,可见当时文人对宏大文风的共同追求。

从文学批评角度观之,"大笔如椽"包含三层审美维度:其一指文章格局的宏大,如陆机《文赋》所言"笼天地于形内";其二指文气的充沛,符合曹丕"文以气为主"的主张;其三则暗含对作家胸襟气度的要求,此点与《周易·系辞》"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的象征传统一脉相承。王珣能得此梦兆,实因其《孝武帝哀策文》等作品确实展现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诏策》评语)的特质。

在当代语境中,"大笔如椽"的运用往往失之表象。今人但见其形容文辞壮丽,却多忽略其中"修辞立其诚"的根本要求。观王珣生平,其书法师承卫夫人一脉,为文讲究"意在笔先",这种艺术创作态度尤值得当代写作者镜鉴。真正的"椽笔"当如《文心雕龙·风骨》所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成语作为文化基因的载体,"大笔如椽"的现代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更需要恢复对宏大叙事能力的重视;在功利化写作泛滥的今天,更应当坚守"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创作态度。王珣梦笔的典故,本质上是对中国文人"为天地立心"精神传统的生动诠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