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57|回覆: 0

[成語典故] 月下老人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9-25 05: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月下老人】相關人物

韋固

【月下老人】涵義

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後泛指媒人。簡稱“月老”。

【月下老人】出處

唐·李復言【續幽怪錄】記載傳說故事:唐朝的韋固路過宋城,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檢一本書。詢問後,知道老人是專管人間婚姻的神,翻檢的書是婚姻簿子。

【月下老人】辨析

【月下老人】讀音:yuè xià lǎo rén

【月下老人】近義詞:媒妁之言

【月下老人】用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定語

【月下老人】造句

1、有情人多麼希望月下老人能給他們一條“紅繩”得以結良緣。

2、他們多麼希望月下老人能給他們一條“紅繩”以結良緣啊!

3、未婚男女經常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找到一段天作之合的姻緣。

4、在民俗觀念中,想要擁有美好的姻緣,就該向月下老人求助。

5、他們請了經理來當月下老人,撮合了這樁婚事。

6、我們能夠結為夫婦,真該好好感謝他這位月下老人的牽線。

7、經過一番波折,他們還是結成夫婦,冥冥之中或許真有月下老人從中撮合。

8、許多未婚男女到廟裡祈求月下老人賜給美好姻緣。

9、多虧了你這個月下老人,他們才能終成眷屬。

10、真是姻緣巧合,我在無意間扮演了月下老人,撮合這對新人。

【月下老人】成語典故:

唐朝時候,有一為名叫韋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裡。

一天晚上,韋固在街上閒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裡翻一本又大又厚的書,而他身編則放着一個裝滿了紅色繩子的大布袋。

韋固很好奇的過去問他說:“老伯伯,請問你在看什麼書呀!”那老人回答說:“這是一本記載天下男女婚姻的書。”韋固聽了以後更加好奇,就再問說:“那你袋子裡的紅繩子,又是做什麼用的呢?”老人微笑着對韋固說:“這些紅繩是用來系夫妻的腳的,不管男女雙方式仇人或距離很遠,我只要用這些紅繩系在他們的腳上,他們就一定會和好,並且結成夫妻。”韋固聽了,自然不會相信,以為老人是和他說着玩的,但是他對這古怪的老人,仍舊充滿了好奇,當他想要在問他一些問題的時候,老人已經站起來,帶着他的書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韋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們看見一個盲婦抱着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過來,老人便對韋固說:“這盲婦手裡抱的小女還便是你將來的妻子。”韋固聽了很生氣,以為老人故意開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殺掉,看他將來還會不會成為自己的妻子。

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後,就立刻跑了。當韋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帳時,卻已經不見他的蹤影了。

光陰似箭,轉眼十四年過去了,這時韋固以找到滿意的對象,即將結婚。對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長得很漂亮,只是沒間有一道疤痕。韋固覺得非常奇怪,於是便問他的岳父說:“為什麼他的眉兼有疤痕呢?”相州刺史聽了以後便說:“說來令人氣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陳氏抱着他從米市走過,有一個狂徒,竟然無緣無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沒有生命危險,只留下這道傷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韋固聽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現在他的腦海里。他想:難道他就是自己命僕人刺殺的小女孩?於是便很緊張的追問說:“那保母是不是一個失明的盲婦?”王泰看到女婿的臉色有意,且問得蹊蹺,便反問他說:“不錯,是個盲婦,可是,你怎麼會知道呢?”韋固證實了這各式時候,真是驚訝極了,一時間答不出話來,過了好一會兒才平靜下來,然後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盤說出。

王泰聽了,也感到驚訝不已。

韋固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話,並非開玩笑,他們的姻緣真的是由神作主的。

因此夫婦兩更加珍惜這段婚姻,過着恩愛的生活。

不久這件事傳到宋城,當地的人為了紀念月下老人的出現,便把南店改為“訂婚店”。

【月下老人文言文】:

杜陵韋固,少孤。思早娶婦,多歧,求婚不成。元和二年,將游清河,旅次宋城南店。客有以前清河司馬潘昉女為議者,來日,期於店西龍興寺門。固以求之意切,且往焉。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巾囊坐於階上,向月簡書。覘之,不識其字。固問曰:“老父所尋者何書?固少小苦學,字書無不識者,西國梵字亦能讀之。唯此書目所未覿,如何?”老人笑曰:“此非世間書,君何得見?”固曰:“然則何出也?”曰:“幽冥之書。”

固曰:“幽冥之人,何以到此?”曰:“君行自早,非某不當來也。幾幽吏皆主生人之事,可不行其中乎?今道途之行,人鬼各半,自不辨耳。”固曰:“然則君何主?”曰:“天下之婚牘耳。”固喜曰:“固少孤,常願早娶,以廣後嗣。邇來十年,多方求之,竟不遂意。今者,人有期此,與議潘司馬女,可以成乎?”曰:“未也,君婦適三歲耳。年十七,當入君門。”

固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逭。君之腳已繫於彼矣,他求何益!”曰:“固妻安在,其家何為?”曰:“此店北,賣菜家嫗女耳。”固曰:“可見乎?”曰:“嫗陳姓,常抱之來賣菜於是。能隨我行,當示君。”及明,所期不至。

老人卷書揭囊而行,固逐之,入米市。有眇嫗抱三歲女來,敝陋亦甚。老人指曰:“此君之妻也。”固怒曰:“殺之可乎?”老人曰:“此人命當食大祿,因子而食邑,庸可殺乎?”老人遂隱。

固磨一小刀,付其奴曰:“汝素幹事能,為我殺彼女,賜汝萬錢。”奴曰:“諾。”明日,袖刀入菜市中,於眾中刺之而走。一市紛擾,奔走獲免。問奴曰:“所刺中否?”曰:“初刺其心,不幸才中眉間耳。”後來婚終不遂。

又十四年,以父蔭,參相州君,刺史王泰俾攝司戶掾,專鞫獄,以為能,因妻以女,可年十六七,容色華麗。固稱愜之極。然其眉間常貼一花鈿,雖沐浴閒處,未嘗暫去。

歲余,固逼問之,妻澘然曰:“妾郡守之猶子也,非其女也。疇昔父曾宰宋城,終其官。時妾在襁褓,母兄次歿。唯一莊在宋城南,與乳母陳氏居。去店近,鬻蔬以給朝夕。陳氏憐,不忍暫棄。三歲時,抱行市中,為狂賊所刺,刀痕尚在,故以花子覆之。七八年間,叔從事盧龍,遂得在左右,以為女嫁君耳。”固曰:“陳氏眇乎?”曰:“然。何以知之?”固曰:“所刺者固也。”乃曰:“奇也。”因盡言之,相敬愈極。後生男鯤,為雁門太守,封太原郡太夫人。知陰騭之定,不可變也。宋城宰聞之,題其店曰“定婚店”。

【月下老人白話文】:

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杜陵有位名叫韋固的書生,少年便喪父母,總想着早點完婚成個家,然而多方求婚,總不順利,沒有一次成功的。他準備去清河旅行,經過宋城(今河南商丘)的時候,住在宋城城南的旅店中。有位朋友,介紹他與前任清河司馬潘昉的小姐議婚,講好次日早晨在店西邊的龍興寺門前碰頭。韋固求婚心切,天剛蒙蒙亮就跑去了。這時,月兒將落,但月光還明亮,只見一位老人靠着背袋坐在台階上,借着月光兒檢視文書。一瞧那文書,卻是一個字也不識。韋固便好奇地問:“老伯您看的是什麼書呀?我小時候也曾下過苦學功夫,沒有不認識的字書,就連天竺的梵文也能夠讀懂,唯有這書從來沒見到過,怎麼回事呢?”老人笑着說:“這不是人世間的書,你哪有機會看到?”韋固又問:“那麼它是什麼書呢?”老人說:“幽冥界的書。”

韋固問:“幽冥界的人,怎麼會跑這兒來呢?”老人說:“並不是我不應當來,而是你出門太早,所以遇上了我。凡是幽冥界的官吏,都各主管着人間的事,怎能不常來人間呢?走在路上的,一半是人,一半是鬼,只是你分辨不出來罷了。”韋固又問:“那麼您主管的是什麼呢?”老人答:“天下人的婚姻簿子。”韋固聽了大喜,忙問:“我韋固孤身一人,願早完婚娶,生下子嗣,近十來年多處求婚,都沒有成功。今天有人約我來商議向潘司馬家小姐求婚之事,可以成功嗎?”老人答:“機緣還沒到。你的妻子,現剛剛三歲,要十七歲才進你家門。”

韋固問道:“老伯背袋中裝的是啥?”老人說:“紅繩子,用它來系該做夫婦的男女之足。即使他們原生於仇敵之家,或者一貴一賤像天地懸隔,或者一方跑到天涯海角為官謀生,或者吳地楚國不同鄉,只要這繩一系,誰也逃不脫。你的腳,已系上那位的腳了,追求別的人有什麼用處?”韋固又問:“那麼我那妻子在哪裡呢?她家是做何營生的?”答道:“這店北邊賣菜陳婆子的女兒。”韋固說:“可以見一見嗎?”老人說:“陳婆子常抱她到這兒賣菜。你跟我走,可以指給你看。”天大亮,想等的人不見來。

老人便捲起書背上袋子走了,韋固趕緊跟上去,一路跟進菜市場,有個瞎了一隻眼的婆子,抱着個大約三歲的小女孩,那女孩穿得破爛,模樣兒也十分難看。老人指給他看,說:“這就是你將來的妻子。”韋固不由得大怒,說:“我要殺了她,行不行?”老人說:“這人命中注定將享受豐厚的爵祿,靠着兒子她還會享有食邑,怎麼可以殺了呢?”說完老人便消失了。

韋固磨快了一把小刀,交給他的僕人說:“你向來幹練能辦事,如能替我將那女孩殺了,賞你一萬錢。”僕人答應了。第二天,僕人袖子裡藏好小刀來到菜市,在人群中向女孩刺了一刀便跑,整個集市轟動起來,僕人乘亂逃脫了。韋固問:“刺中了沒有?”僕人說:“本來想刺她心的。不想只刺中了眉心。”這以後,韋固的婚事終究也沒啥着落。

十四年後,因為朝廷念其父生前有大功,任命韋固為相州參軍。刺史王泰讓韋固兼職治理刑獄,認為韋固有才幹,便把女兒嫁給他。小姐年齡約十六七歲,容貌美麗,韋固非常滿意。只是她眉間常貼着塊花鈿,就是沐浴時也不取下來。

完婚一年有餘,韋固再三問戴花鈿的緣由,夫人才傷心流淚地說:“其實我只是刺史的侄女,不是親女兒。以前父親曾做宋城縣的縣令,死在任上,當時我尚在襁褓中,母親、哥哥又相繼亡故。只在宋城南剩有一處莊田,和奶媽陳氏住在那兒。莊田離旅店近,每天賣蔬菜度日。陳氏憐憫我幼小,一刻也不願分別,所以常抱着我上菜市。一天,被一喪心病狂的歹人刺了一刀,刀痕至今仍在,所以用花鈿蓋上。前七八年,叔叔到這盧龍縣做官,我才跟他來這裡,如今又把我當親生女兒嫁給您。”韋固問:“陳氏一隻眼是瞎的麼?”夫人說:“是呀,你怎麼知道?”韋固坦白承認道:“行刺你的人,就是我指使的。”於是將前面發生的事,敘述一遍。夫妻二人經這番波折,更加相敬相愛。後來生下兒子韋鯤,做到鎮守邊關的雁門太守,王氏夫人被封為“太原郡太夫人”。這才相信命運註定的事,是不可改變的。宋城的縣令知道了這件事情,就把韋固原來住的旅店題名為“定婚店”。

【月下老人】成語接龍:

月下老人→人來人往→往古來今→今是昨非→非此即彼→彼棄我取→取義成仁→仁言利溥→溥天同慶→慶弔不行→行之有效→效死輸忠→忠不避危→危言逆耳→耳目閉塞→塞井焚舍→捨己救人→人中獅子→子虛烏有→有案可稽→稽古振今→今是昔非→非同尋常→常勝將軍→軍令如山→山遙水遠→遠求騏驥→驥服鹽車→車怠馬煩→煩言碎辭→辭尊居卑→卑宮菲食→食生不化→化民成俗→俗下文字→字字珠玉→玉毀櫝中→中道而廢→廢私立公→公之於眾→眾寡懸殊→殊言別語→語短情長→長繩系景→景星鳳皇→皇天上帝→帝輦之下→下里巴人→人離鄉賤→賤買貴賣→賣文為生→生拉活扯→扯鼓奪旗→旗開得勝→勝任愉快→快心滿志→志驕意滿→滿面紅光→光華奪目→目光炯炯→炯炯有神→神嘩鬼叫→叫苦連天→天年不遂→遂心滿意→意氣相得→得失在人→人百其身→身無寸鐵→鐵面槍牙→牙牙學語→語不投機→機不容發→發蒙振落→落落穆穆→穆如清風→風塵僕僕→僕僕風塵→塵飯塗羹→羹藜含糗

 
韓竺蟲 發表於 2025-6-5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月下老人考釋與婚姻禮俗芻議】

月下老人典出唐代李復言【續幽怪錄】,此神祇形象實為華夏婚俗文化之重要符號。考其源流,當置於古代婚姻制度與民間信仰雙重語境中審視。

一、典源考辨
韋固遇月老事,載於【續幽怪錄·定婚店】。值得注意的是,老人所持"赤繩繫足"之說,實為"天命婚姻觀"的具象化表達。唐代婚制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月老形象恰是這種制度的神格化投射。其手中婚牒與赤繩,分別象徵婚姻的命定性與連結性,與【周禮】"媒氏掌萬民之判"的記載形成官民二元的呼應。

二、文化意涵演變
宋代以降,月老信仰漸與七夕習俗融合。吳自牧【夢粱錄】載臨安"七夕祀牽牛、織女,並設月老像",此時月老已從單純的婚姻神轉變為兼具祈願功能的民俗符號。明清時期,月老祠遍立各地,其形象亦從典籍中的神秘老者世俗化為手持姻緣簿的慈祥翁媼,反映了婚姻神的人格化進程。

三、人類學觀察
赤繩儀軌暗合原始巫術中的"連結巫術"(Contagious Magic),與西南少數民族"拴線禮"、古希臘"赫拉之帶"形成跨文化映照。而"三歲定婚"情節,實為古代童婚習俗在傳說層面的反映,韋固最終娶得幼時所遇盲婦之女,正驗證了"姻緣天定"的宿命論。

四、當代啟示
今人用"月老"代指媒人,已剝離其原始神性,轉化為文化隱喻。但須辨明:傳統月老觀強調被動接受,現代婚姻則重在自主選擇。若過度推崇"天作之合",恐有違當代婚戀倫理。觀杭州西湖月老祠楹聯"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恰體現傳統與現代婚姻觀的辯證統一。

結語:
月下老人傳說實為理解中國傳統婚姻文化的密鑰,其流變過程折射出從天命婚姻到人本婚戀的觀念轉型。今人沿用此典,當知其源而明其變,方能在文化傳承中得其真髓。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7-25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月下老人考釋及婚姻觀流變】

月下老人典出唐代李復言【續幽怪錄】,此神祇形象實為華夏婚俗文化之重要符號。考其源流,當置於"天人感應"思想體系下審視,其執掌婚姻簿冊、以赤繩繫足之傳說,實為"天命姻緣觀"之具象化呈現。

一、典章考辨
韋固遇月老事,載於【續幽怪錄·定婚店】。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赤繩繫足"之細節,暗合【周禮】"媒氏掌萬民之判"的官方婚配製度。唐代婚俗雖受胡風影響,然"天作之合"的傳統觀念仍居主導。月老形象的出現,恰是儒道思想融合之產物——既含儒家"夫婦人倫之大"的禮制觀念,又具道教"冥冥有定"的讖緯色彩。

二、文化隱喻
月下老人手持的"姻緣簿",實為古代宗法社會婚姻秩序的象徵。其"夜檢書冊"的行為,暗示婚姻大事需循"天時"(月相變化)與"人事"(簿籍記錄)雙重規範。宋城(今河南商丘)作為故事發生地,恰處中原文化核心區,可見此傳說實為農耕文明"婚嫁依時"觀念的投射。

三、民俗流變
明清以降,月老信仰漸與城隍體系融合。考北京東嶽廟、杭州黃龍洞等處的月老祠,其塑像多作儒生裝扮,手持的姻緣簿演變為"婚書"形制,此乃官方婚約制度對神話的改造。現代語境中"月老"詞義的泛化(如指代媒人),實為傳統"媒妁之言"與自由婚戀觀念的折衷體現。

四、當代啟示
月老傳說所蘊含的"姻緣天定"思想,在今人看來雖具宿命色彩,然細究其"赤繩繫足"的意象,實強調夫妻當患難與共(繩喻約束)、同心同德(赤色象徵禮法)。此中智慧,於當代婚姻關係之維繫,仍具啟示意義。

結語:
月下老人作為文化符號,其演變軌跡折射出中國婚姻觀念從"天命論"到"人本論"的轉型。今人祭拜月老,與其說是祈求神助,不如視為對婚姻神聖性的精神守望。明乎此,方得傳統婚俗文化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