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5|回覆: 1

[成語典故] 天真爛漫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4 05: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真爛漫】相關人物

鄭思肖(1241~1318)宋末詩人、畫家,原名不詳,宋亡後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號所南,日常坐臥,要向南背北。

【天真爛漫】涵義

天真:指心地單純,沒有做作和虛偽;爛漫:坦率自然的樣子。形容兒童思想單純、活潑可愛,沒有做作和虛偽。

【天真爛漫】出處

宋·龔開【高馬小兒圖】:“此兒此馬俱可憐,馬方三齒兒未冠。天真爛漫好容儀,楚楚衣裳無不宜。”

【天真爛漫】辨析

【天真爛漫】讀音:tiān zhēn làn màn

【天真爛漫】近義詞:順其自然、天真無邪、活潑可愛、天真爛縵

【天真爛漫】反義詞:矯揉造作、老成持重

【天真爛漫歇後語】:三歲小孩

【天真爛漫】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

【天真爛漫】造句

1、我,曾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女孩,性格卻如此孤僻,也許是喜歡安靜吧,靜靜地承受一些事,不願與人分享。

2、她今年3歲,是個天真爛漫的孩子。

3、整天和那些天真爛漫的孩子在一起,他的心也年輕了許多。

4、小姑娘天真爛漫,胸無城府,可以做個知心朋友。

5、亮晶晶的春雨,像一群天真爛漫的娃娃,在高空中雲集,嬉戲而下,咿咿呀呀,歡蹦亂跳地撲進大地母親的懷抱。

6、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到一個靦腆害羞的姑娘,她現在已長成一個姿容出眾的女子。

7、花兒爭奇鬥豔的盛開著,散發出淡雅的芳香,就像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在嬉戲打鬧。

8、我的鼓舞者,像個真正的魔鬼,教我去騙這個天真爛漫的小孩。

9、人只有在孩童時代,才過著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生活。

10、妹妹是個天真爛漫的女孩。

【天真爛漫】成語典故:

南宋末年,有位姓鄭的畫家曾以太學生的資格,參加博學詞科考試。後來北方蒙古貴族南侵,他向朝廷上書主張抵抗,但未被採納。南宋滅亡後,他改名爲“思肖”。原來,宋朝是趙姓打的天下,“肖”是趙的偏旁。畫家表示自己永遠思念南宋,並隱居在蘇州的一所寺廟裡。鄭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掛了一塊大匾,匾上是他親筆寫的“本穴世界”四個字:原來,“本”由“大”、“十”兩字組成,把其中的“十”字放在“穴”字中間,就成爲“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說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內。有一次.他畫了二卷高五寸,長一丈多的墨蘭。畫上的墨蘭,自然全無土根的。他還在畫上題上八個字:“純是君子,絕無小人。”大家欣賞了這幅畫後,讚不絕口,一致夸它畫得純真自然,生氣勃勃。

【天真爛漫】成語接龍:

天真爛漫→漫地漫天→天覆地載→載一抱素→素未謀面→面謾腹誹→誹謗之木→木落歸本→本末倒置→置之腦後→後悔不及→及賓有魚→魚游釜內→內助之賢→賢賢易色→色衰愛弛→弛聲走譽→譽滿天下→下逐客令→令不虛行→行屍走肉→肉眼愚眉→眉舒目展→展腳伸腰→腰金衣紫→紫綬金章→章句小儒→儒雅風流→流離瑣尾→尾大不掉→掉臂不顧→顧慮重重→重義輕生→生眾食寡→寡二少雙→雙喜臨門→門閭之望→望岫息心→心腹之病→病狂喪心→心如止水→水菜不交→交頭接耳→耳提面訓→訓練有素→素口罵人→人棄我取→取亂侮亡→亡國破家→家賊難防→防不勝防→防心攝行→行古志今→今昔之感→感激不盡→盡力而爲→爲民請命→命在旦夕→夕惕朝干→乾乾翼翼→翼翼飛鸞→鸞孤鳳只→只爭朝夕→夕惕朝干→干名采譽→譽不絕口→口碑載道→道不拾遺→遺風餘象→象齒焚身→身不由己→己飢己溺→溺心滅質→質傴影曲→曲突移薪→薪桂米珠→珠沉玉隕→隕雹飛霜→霜露之思→思前想後

 
崔泓 發表於 2025-6-6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天真爛漫"的審美意蘊與人格境界】

"天真爛漫"一詞,初見於宋末龔開【高馬小兒圖】題跋,其"馬方三齒兒未冠"的稚子形象,恰合莊子所謂"能嬰兒乎"的哲學命題。此語不僅狀童稚之態,更深蘊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本真狀態的追求。

一、詞源考據與美學內涵
龔開以"楚楚衣裳無不宜"襯"天真爛漫"之態,實暗合【文心雕龍】"自然之道"的審美理想。宋人尚"理趣",而此詞獨標"不事雕琢"之美,與蘇軾"平淡乃絢爛之極"的藝境相通。鄭思肖易名"所南"的典故,更將這種天真升華爲文化堅守——其"本穴世界"的隱喻("本"拆爲"大十","十"入"穴"成"宋"),恰是以赤子之心存故國之思。

二、儒道互補的精神底色
儒家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孟子】)爲德性境界,道家以"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老子】)爲自然之道。鄭思肖的"憶翁"之號,正是儒者忠貞與道家真朴的合一:南向而坐的儀式感,既是對【禮記】"聖人南面而聽天下"的恪守,亦是對【周易】"向明而治"的實踐。這種"天真",絕非懵懂無知,而是歷經滄桑後的精神返鄉。

三、當代語境的價值重構
在現代社會"早熟化"的語境中,"天真爛漫"常被誤讀爲幼稚。實則王陽明【傳習錄】早有辨正:"童心即真心",失去此種本性,則"言語不由衷,行事無根柢"。觀鄭思肖畫蘭露根的隱喻("土爲番人奪去"),可知"爛漫"實爲文化根性的外顯。當代教育強調"保護童心",正是對這種人格本源的守護。

結語
"天真爛漫"四字,上承【詩經】"巧笑倩兮"的天然之美,下啟李贄"童心說"的啟蒙精神。鄭思肖以遺民之身存童真之心,恰印證了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自覺。讀此詞者,當知"爛漫"非僅兒童之態,更是士人"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生命氣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