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68|回覆: 2

[成語典故] 千里送鵝毛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9-23 12: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千里送鵝毛】相關人物

緬伯高,唐朝貞觀年間,作為西域回紇國外交使者,隨機應變,成功出使唐朝,並留下“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的千古名言。

【千里送鵝毛】涵義

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含有深厚的情誼。

【千里送鵝毛】出處

宋·歐陽修【梅聖俞寄銀杏】詩:“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

【千里送鵝毛】辨析

【千里送鵝毛】讀音:qiān lǐ sòng é máo

【千里送鵝毛】近義詞:千里寄鵝毛、千里鵝毛

【千里送鵝毛歇後語】:禮輕情意重;禮薄情意重;物輕人意重

【千里送鵝毛】用法:主謂式;作分句、定語;常與“禮輕人意重”連用

【千里送鵝毛】造句

1、骨肉相連舐犢情深情同骨肉老牛舐犢情投意合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

2、過年了,我為身在美國的姐姐寄去一個中國節,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3、話不能這麼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嘛。

4、哥一向認為,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5、歐陽這才深刻體會什麼叫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6、既然是朋友送的,鄭掌柜何必去在意真假,這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朋友之誼可比這真的龍井茶還真!

7、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下來的親戚都是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多少有個意思就好了。

8、本來禮物是用來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是一種心意,過去也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說法。

9、真正的朋友之間不需要太多的客套,更容不得半點虛假。俗話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真正的友情更重視的是朋友之間內在情誼的深厚真摯,而不在乎外在形式是否華美艷麗。

10、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大哥就是有文化!

【千里送鵝毛】成語典故:

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紇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紇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在這批貢物中,最珍貴的要數一隻罕見的珍禽——白天鵝。

緬伯高最擔心的也是這隻白天鵝,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向國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親自餵水餵食,一刻也不敢怠慢。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湖邊,只見白天鵝伸長脖子,張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緬伯高心中不忍,便打開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了個痛快。誰知白天鵝喝足了水,合頸一扇翅膀,“撲喇喇”一聲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只撿到幾根羽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眼睜睜看着它飛得無影無蹤,一時間,緬伯高捧着幾根雪白的鵝毛,直愣愣地發呆,腦子裡來來回回地想着一個問題:“怎麼辦?進貢嗎?拿什麼去見唐太宗呢?回去嗎?又怎敢去見回紇國王呢!”隨從們說:“天鵝已經飛走了,還是想想補救的辦法吧。”思前想後,緬伯高決定繼續東行,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小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湖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義重,千里送鵝毛!”

緬伯高帶着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不久就到了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鵝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賞賜了他。

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人義重”,便成為我國民間禮尚往來、交流感情的寫照或一種謙詞。

 
淨軍 發表於 2025-7-18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千里送鵝毛"的禮義精神與文化意蘊】

"千里送鵝毛"作為中國禮文化的重要典故,其價值不僅在於成語本身的流傳,更在於其中蘊含的中華禮義精髓。本文擬從三個維度解析這一典故的深層意義。

一、典故源流考辨
此典最早可溯至【新唐書·回紇傳】,經宋代歐陽修"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的詩句而廣為流傳。值得注意的是,緬伯高作為回紇使者,其行為體現了少數民族對中原禮制的認同。唐代李冗【獨異志】記載此事時特別強調"夷狄猶知禮義",可見該典故在民族融合中的特殊意義。

二、禮義精神解析
1. 情禮之辨:與【禮記·曲禮】"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形成對照,此典彰顯"禮之本在誠"的儒家思想。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禮"為"天理之節文",正與此典"禮輕人意重"的核心理念相通。
2. 外交智慧:緬伯高以鵝毛代貢品,既恪守【周禮】"諸侯朝覲"之制,又體現【易經】"窮則變"的處世哲學,堪稱外交場合"權變"的典範。

三、當代文化價值
在物質豐裕的今天,此典尤具啟示意義:
1. 糾正【管子·牧民】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片面理解,提醒世人禮之本質不在物質厚薄。
2. 為跨文化交流提供範式,與【論語】"有朋自遠方來"形成互文,彰顯中華文化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

結語:此典之所以歷千年而不衰,正因其承載的"以誠為禮"精神,契合了中華文明"尚德不尚物"的文化基因。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下,重新詮釋這一典故,對於促進文明互鑒具有特殊的現代意義。

(全文798字)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7-22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千里送鵝毛"的禮義精神與文化意蘊】

"千里送鵝毛"一典,實為中華禮義精神之精妙註腳。考其本源,當溯至【禮記·曲禮】"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之旨,而緬伯高之事,恰為此古訓作了生動詮釋。

細究典故,回紇使者緬伯高攜天鵝入唐,本為"執贄以見"的邦交之禮。然天鵝飛逝,僅存一翎,此實為"禮之變"。【周禮】有云:"以禽作六摯",古人以禽鳥為摯,本取其"潔性"之德。緬伯高獻鵝毛,表面觀之似禮之虧缺,實則暗合"禮之本"——鄭玄注【儀禮】謂"摯之言至也",強調的正是一片誠心可達天地。

歐陽修"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之句,深得【孟子·告子下】"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的真諦。古人制禮,貴在"稱情而立文"(【禮記·三年問】),緬伯高雖失厚禮,然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誠敬之態,恰是【論語】"居處恭,執事敬"的生動體現。西域使者能通此理,足見唐時華夷禮教交融之深。

今人用此典,多着眼於"物輕意重"的表層,然其深層實蘊含"禮之質"與"禮之文"的辯證。王弼注【老子】"大禮無文"時指出:"禮之質者,本也。"緬伯高之事所以流傳千古,正因其彰顯了超越物質形式的禮義真諦。觀歷代注家對此典的闡釋,皆不離"誠於中而形於外"的儒家禮學核心。

當今之世,物質豐盈而情義日薄,重溫此典尤具深意。程子言:"敬勝百邪",緬伯高一片鵝毛所承載的,正是這種消弭地域隔閡、超越物質厚薄的精神敬重。若人人能明此理,則"禮之用,和為貴"的大同理想庶幾可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