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3|回复: 2

[成语典故] 熟能生巧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9-22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熟能生巧》相关人物

陈尧咨(970——1034)宋代官员、书法家。陈省华第三子,陈尧叟、陈尧佐弟。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状元。

《熟能生巧》涵义

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形容做事非常熟练。

《熟能生巧》出处

《镜花缘》第三十回:“唐敖道:‘九公不必谈了。俗话说的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辨析

《熟能生巧》读音:shú néng shēng qiǎo

《熟能生巧》近义词:游刃有余

《熟能生巧》反义词:半路出家

《熟能生巧》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熟能生巧》造句

1、任何事情开头难,但时间长了就会熟能生巧,由难变易,由拙变巧。

2、熟能生巧,但不意味着行销工作的准备,能够偷工减料。

3、凡事总是这样,你做多了,就自然熟能生巧

4、打字一事,只要勤练,自然熟能生巧

5、经常练习演讲能够让你熟能生巧,发挥自如。

6、学习学习,先学后习,学了之后要趁热打铁,熟能生巧,百炼成钢。

7、不用担心自己的英语口语,熟能生巧嘛。

8、像很多事物一样,面试也是熟能生巧

9、学琴的要诀在于熟能生巧,只怕不肯下工夫,不怕学不成。

10、弹钢琴要多练习,才可以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成语典故: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

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熟能生巧文言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熟能生巧白话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曾经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他也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陈尧咨看到了,跑过来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尴尬地将老翁打发走了。

《熟能生巧》成语接龙:

熟能生巧→巧偷豪夺→夺门而出→出生入死→死不瞑目→目注心营→营蝇斐锦→锦天绣地→地丑德齐→齐心一力→力不胜任→任达不拘→拘文牵义→义断恩绝→绝裙而去→去末归本→本相毕露→露红烟绿→绿酒红灯→灯红酒绿→绿林豪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铛有耳→耳鬓厮磨→磨盘两圆→圆凿方枘→枘凿方圆→圆孔方木→木头木脑→脑满肠肥→肥冬瘦年→年湮世远→远垂不朽→朽棘不雕→雕文织采→采凤随鸦→鸦飞雀乱→乱琼碎玉→玉成其事→事与原违→违世绝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墨喷纸→纸上空谈→谈笑自如→如虎添翼→翼翼小心→心高气傲→傲慢少礼→礼义廉耻→耻言人过→过隙白驹→驹光过隙→隙穴之窥→窥见一斑→斑驳陆离→离本趣末→末大必折→折节待士→士饱马腾→腾空而起→起承转合→合胆同心→心灵性巧→巧立名目→目光如豆→豆重榆瞑→瞑思苦想→想望风采→采薪之忧→忧心如捣→捣虚撇抗→抗颜为师→师直为壮→壮发冲冠→冠冕堂皇→皇天后土→土阶茅茨

 
安琪 发表于 2025-4-10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熟能生巧"的实践智慧与境界提升》

"熟能生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实践智慧的成语,其内涵远不止于简单的技艺重复。考其源流,《镜花缘》虽为清代小说,然此语实为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通俗表达。陈尧咨射箭典故所揭示的,恰是中华文明对"技进于道"这一修行路径的深刻认知。

从认知层面观之,"熟"乃量变积累,"巧"为质变飞跃。北宋张载《正蒙》有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正与"熟能生巧"互为表里。陈尧咨之箭术,非天生异禀,实为"惟精惟一"的修炼结果。然卖油翁"惟手熟尔"的点评,更点破"道在寻常"的至理——任何技艺臻于化境,皆因持续专注的实践使然。

此成语在当代语境中的误读,往往在于过分强调"重复"而忽视"用心"。朱熹解《大学》"格物"时强调:"格,至也;物,犹事也",指出必须在实践中穷究事理。今人若只机械重复而不求甚解,则如阳明格竹,终不得法。故真正的"熟能生巧",必包含三重境界:初则生涩刻意,继则从容有度,终则物我两忘。

考诸教育领域,此理尤为显著。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怀素芭蕉练字,秃笔成冢。这些典故皆证明:专业能力的形成必须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淬炼过程。现代认知科学证实,要成为某领域专家,至少需一万小时刻意练习,恰与古人智慧暗合。

然须警惕者,是将"熟能生巧"异化为重复劳动的借口。苏轼《日喻》云:"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强调环境熏陶与主动思考的结合。真正的"巧",是如庄子庖丁解牛般"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创造性突破,这要求实践者始终保持"戒慎恐惧"的反思意识。

当代社会尤需重拾这一智慧。在知识碎片化、技能速成化的今天,"熟能生巧"的完整内涵恰是一剂良方:它既反对投机取巧的浮躁,又否定机械重复的僵化,指引我们在持续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如能参透此中三昧,则无论治学立业,皆可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
高里永 发表于 2025-4-12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熟能生巧"的实践智慧与境界提升》

"熟能生巧"作为中华传统智慧结晶,其内涵远不止于简单的技艺重复。考其本源,宋代陈尧咨射箭与卖油翁酌油的典故,恰揭示了这一命题的三重境界:技艺之熟、心法之巧、道艺之化。本文将从训诂、实践、境界三个维度,阐释这一成语的深层智慧。

一、文字训诂中的实践哲学
《说文解字》释"熟"为"饪也",本指食物烹煮至可食状态,引申为事物达到精纯境地。"巧"从工从丂,《周礼·考工记》注:"巧者谓之工",特指超越常规的创造性能力。二字连用,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实践辩证法。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熟非徒手熟之谓,乃心手相应之谓",强调身心合一的修炼过程。

二、实践维度的三重进阶
1. 机械重复阶段:如陈尧咨初习箭术时的"发矢十中八九",此时技能尚未脱离刻意为之的层面。宋代《梦溪笔谈》记载的"工匠之法"即属此列。
2. 心手相应阶段: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技艺,已达《庄子·养生主》所谓"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朱熹《朱子语类》论读书时强调的"熟读精思"正是此理。
3. 道艺相融阶段: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描述的"心忘于笔,手忘于书"的创作状态,可谓"熟"的最高体现。此时技巧已升华为艺术,如王羲之写《兰亭序》时的"偶然欲书"。

三、现代语境下的误读与正解
今人常将"熟能生巧"误解为简单重复,实则忽略其核心要义:
1. 刻意练习原则:需如欧阳修《归田录》记载的"惟手熟尔",保持专注的刻意训练。
2. 反思精进机制: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强调的"学必求其心得"正是对机械重复的超越。
3. 创新突破可能:王阳明《传习录》所言"在事上磨炼"指向的创造性转化。

结语:
"熟能生巧"的终极境界,当如《礼记·大学》所言"止于至善",是由技入道的修行之路。观当今教育领域过分强调"刷题式"熟练,实已背离古人"心与理一"的本意。真正的"巧",是如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所述"胸有成竹"的创造自由,这种东方智慧对克服现代社会的浮躁之气,尤具启示意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