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5|回覆: 2

[成語典故] 一去不復返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1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去不復返】相關人物

荊軻(?—公元前227年),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 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

【一去不復返】涵義

復:再;返:回來。一去就不再回來了。比喻事情已成為過去,再不能重回。

【一去不復返】出處

【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戰國策·燕策三】: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一去不復返】辨析

【一去不復返】讀音:yī qù bù fù fǎn

【一去不復返】近義詞:人去樓空

【一去不復返】反義詞:捲土重來

【一去不復返】用法:複句式;作謂語

【一去不復返】造句

1、年華一去不復返,事業放棄再難成。

2、時間像離弦的箭,匆匆而過。時間像潑出的水,一去不復返

3、青春一去不復返,事業一縱永無成。

4、時間就是流水,一去不復返;時間就是閃電,轉瞬即逝;時間就是光影,一閃即過。

5、時間一去不復返,不要虛度光陰。從中我體會到時間就是金錢,聯想到了自己已度過了多個日日夜夜,而這多個日日夜夜我卻幹了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

6、年華一去不復返,事業放棄在難成。

7、刀耕火種的年一去不復返了。

8、那種牛驥同皂的生活,已一去不復返了。

9、時間一去不復返,我們應該合理利用每一分鐘。

10、舊社會妓女倚門賣俏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一去不復返】成語典故:

戰國後期,秦國國富兵強,各國受到威脅。燕國的太子丹到處物色可以派去刺殺秦王嬴政(以後統一中國改稱秦始皇)的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名叫荊軻的勇士。

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趙國,迫臨燕境,太子丹聞訊後非常着急,請荊軻快點出發。荊軻說:“要行刺秦王,首先得想辦法接近他。如果能獻上秦王渴望得到的燕國南部的土地和他的仇人樊於期的頭,就好了。”,樊於期原是秦國的將軍,因為得罪了秦王,才逃亡到燕國來避難的。太子丹聽荊軻說要向秦王獻樊於期的頭,說:“那叫我怎麼忍心呢?”,荊軻於是自己去找樊於期,對他說:“秦王殺了將軍的父母宗族,將軍不是渴望早日報仇嗎?如今我準備去刺殺秦王,想借將軍的頭獻上,好接近了他動手,不知將軍意下如何?”,樊於期說:“我日日夜夜想着報仇,一顆心都快煎熬得爛了,今天方才得到你的開導!”說完便拔出寶劍自己抹了脖子。

太子丹聽說樊於期自殺,哭了一場,用木盒盛上人頭,把它和燕國南部的地圖一起交給荊軻,並找來一個勇士秦舞陽,叫他擔任荊軻的助手。

臨行這一天,荊軻因為等一個住得較遠的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遲遲沒有出發。太子丹疑心荊軻後悔了,問他:“太陽已經下山了,你有動身的意思麼?”荊軻說:“我不過在等一個朋友,既然你這麼說,那就分手吧!”,太子丹等人知道荊軻不可能活着回來,都穿着白衣服到易水邊為他餞行。荊軻請他的朋友高漸離擊築(古代樂器),自己唱起歌來。

荊軻慷慨高歌,歌聲悲壯激昂,他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聽着這歌聲,在場的人無不潸然淚下。

唱完歌,荊軻跳上車子走了,連頭都不回過來看一看。他果然“一去不復還”,後來被秦王用劍砍倒,死在秦廷。

發表於 2025-3-26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去不復返"的時空哲思與生命境界】

"一去不復返"五字,承載着華夏文明對時空本質的深刻體悟。荊軻臨易水而歌"不復還",非獨言刺客赴死之志,更暗合【易經】"大明終始"的宇宙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老子謂"大曰逝,逝曰遠",皆與此語形成跨時空的思想呼應。

考其字形,"復"字從彳從復,本義為往返行走,後引申為循環往復。【周易】二十四卦以"復"命名,昭示陰陽消息之理。而"一去不復返"恰成其反題,揭示線性時間的不可逆性。這種時空認知,較之西方奧古斯丁【懺悔錄】中的時間之思,早出八百餘年。

在文學表現上,此語開創"易水體"悲歌傳統。鮑照【擬行路難】"棄置罷官去"、李白【將進酒】"奔流到海不復回",皆得其神髓。其語法結構尤具張力:前二字"一去"為動態過程,後三字"不復返"作靜態判定,形成時空運動的辯證統一。

今人用此語,當知其中蘊含三重境界:其一為歷史維度,如太史公筆下的荊軻精神;其二為生命維度,陶潛所謂"及時當勉勵";其三為宇宙維度,張載所言"幽明之故"。能參透此三層,方不負這五字真義。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4-8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去不復返"的時空哲思與生命啟示】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十六字悲歌穿越兩千餘年時空,將"一去不復返"的永恆命題鐫刻在中國文化的基因中。考其本義,【說文】釋"復"為"往來也",段玉裁注"返"為"還復也",二字相疊更顯不可逆性。荊軻刺秦的史實,恰成此語最悲壯的註腳。

一、歷史維度中的決絕意象
【史記·刺客列傳】與【戰國策】雙重記載的易水送別場景,構建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具張力的離別範式。太子丹"白衣冠"送行,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這種"不返"既是地理空間的永訣,更是生命存在的終極選擇。錢穆【國史大綱】指出,戰國士人"輕死重義"的精神特質,在此得到最極致的體現。值得注意的是,【戰國策】記載荊軻臨行前"復為慷慨羽聲",這個"復"字與"不復還"形成微妙呼應,暗示短暫重複與永恆消逝的辯證關係。

二、語言演變的哲學意蘊
從先秦典籍到現代漢語,"一去不復返"的語義場經歷了三層拓展:最初特指生命消逝(如荊軻事),唐宋時期擴展至時光流逝(李白"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近現代則泛化為事物狀態的不可逆(如例句中"刀耕火種的時代")。這種語義遷移暗合海德格爾"向死而生"的哲學觀,每個時代都在重新詮釋"不返"的深層焦慮。

三、現代語境的價值重構
在加速發展的當代社會,該成語衍生出雙重啟示:消極層面警示"逝者如斯"的無奈(如例句1、5、9對時間的詠嘆),積極層面則催生"向死而生"的覺醒。王陽明"知行合一"說恰可解此——既然"不返"是必然,就當把握當下之"行"。例句10"舊社會一去不復返"的用法,更賦予成語以歷史進步的積極意義。

結語:該成語猶如多稜鏡,既折射荊軻"士為知己者死"的壯烈,又映照凡人"歲月不待人"的惶惑,最終指向【周易】"生生之謂易"的永恆命題。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不返"的宿命反而激發出"不負"的勇氣,這正是中華智慧最深刻的辯證法則。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5-9 05:5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去不復返"的時空意蘊與生命哲思】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十六字悲歌自戰國傳唱至今,已凝練為華夏文明最具張力的時空意象。荊軻刺秦的史實雖載於【史記】【戰國策】,然"一去不復返"的深層意蘊,實已超越單一歷史事件,成為中國人理解時間本質的哲學符號。

從文字訓詁觀之,"復"字在甲骨文中作"彳復",象足履往返之形,【說文】釋為"往來也";"返"從"反"得聲,含反轉回歸之義。二字疊用構成強烈否定,將線性時間的不可逆性推向極致。這種時間意識與【論語】"逝者如斯"的川上之嘆、【莊子】"白駒過隙"的比喻一脈相承,共同構建起先秦哲人對時間本質的認知體系。

在文學表達層面,該成語展現出獨特的意象張力。易水送別場景中,"蕭蕭"風聲與"寒"水構成視聽通感的蒼涼意境,而"不復還"的決絕宣言又賦予空間移動以時間永恆的悲劇色彩。這種"時空互滲"的表現手法,較之【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單純空間敘事,顯然更具哲學深度。後世李白"朝如青絲暮成雪"、蘇軾"大江東去"等時空詠嘆,皆可視為這種表達範式的發展。

就文化心理而言,"一去不復返"折射出兩種深層意識:其一是農耕文明對時序更替的敏感認知,【周易】"反覆其道,七日來復"的循環時間觀在此被徹底解構;其二是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劇精神,荊軻明知必死仍慷慨赴義的行動,恰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執著。這種"向死而生"的生命態度,與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形成有趣對話。

當代語境中,該成語的演化值得注意。在例句"刀耕火種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中,成語被賦予社會進化論色彩;而"時間像潑出的水"的比喻,則回歸道家"物化"思想。這種語義彈性證明:經典語彙的生命力,正在於其能不斷吸納新的時代內涵。

站在文明傳承的角度,"一去不復返"不僅是歷史事件的註腳,更是民族時間哲學的結晶。它提醒我們:在追逐"捲土重來"的執念時,更需領悟"逝者如斯"的智慧,於不可逆的時間長河中把握當下之珍貴。這種辯證的時間認知,或許正是古老成語給予現代人的重要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