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0|回復: 2

[成语典故] 一去不复返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1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去不复返〗相关人物

荆轲(?—公元前227年),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

〖一去不复返〗涵义

复:再;返:回来。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回。

〖一去不复返〗出处

〖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燕策三〗: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一去不复返〗辨析

〖一去不复返〗读音:yī qù bù fù fǎn

〖一去不复返〗近义词:人去楼空

〖一去不复返〗反义词:卷土重来

〖一去不复返〗用法:复句式;作谓语

〖一去不复返〗造句

1、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再难成。

2、时间像离弦的箭,匆匆而过。时间像泼出的水,一去不复返

3、青春一去不复返,事业一纵永无成。

4、时间就是流水,一去不复返;时间就是闪电,转瞬即逝;时间就是光影,一闪即过。

5、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要虚度光阴。从中我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联想到了自己已度过了多个日日夜夜,而这多个日日夜夜我却干了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6、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7、刀耕火种的年一去不复返了。

8、那种牛骥同皂的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9、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每一分钟。

10、旧社会妓女倚门卖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成语典故:

战国后期,秦国国富兵强,各国受到威胁。燕国的太子丹到处物色可以派去刺杀秦王嬴政(以后统一中国改称秦始皇)的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名叫荆轲的勇士。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国,迫临燕境,太子丹闻讯后非常着急,请荆轲快点出发。荆轲说:“要行刺秦王,首先得想办法接近他。如果能献上秦王渴望得到的燕国南部的土地和他的仇人樊於期的头,就好了。”,樊於期原是秦国的将军,因为得罪了秦王,才逃亡到燕国来避难的。太子丹听荆轲说要向秦王献樊於期的头,说:“那叫我怎么忍心呢?”,荆轲于是自己去找樊於期,对他说:“秦王杀了将军的父母宗族,将军不是渴望早日报仇吗?如今我准备去刺杀秦王,想借将军的头献上,好接近了他动手,不知将军意下如何?”,樊於期说:“我日日夜夜想着报仇,一颗心都快煎熬得烂了,今天方才得到你的开导!”说完便拔出宝剑自己抹了脖子。

太子丹听说樊於期自杀,哭了一场,用木盒盛上人头,把它和燕国南部的地图一起交给荆轲,并找来一个勇士秦舞阳,叫他担任荆轲的助手。

临行这一天,荆轲因为等一个住得较远的朋友,想同他一起去,迟迟没有出发。太子丹疑心荆轲后悔了,问他:“太阳已经下山了,你有动身的意思么?”荆轲说:“我不过在等一个朋友,既然你这么说,那就分手吧!”,太子丹等人知道荆轲不可能活着回来,都穿着白衣服到易水边为他饯行。荆轲请他的朋友高渐离击筑(古代乐器),自己唱起歌来。

荆轲慷慨高歌,歌声悲壮激昂,他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着这歌声,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唱完歌,荆轲跳上车子走了,连头都不回过来看一看。他果然“一去不复还”,后来被秦王用剑砍倒,死在秦廷。

發表於 2025-3-26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一去不复返"的时空哲思与生命境界》

"一去不复返"五字,承载着华夏文明对时空本质的深刻体悟。荆轲临易水而歌"不复还",非独言刺客赴死之志,更暗合《易经》"大明终始"的宇宙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老子谓"大曰逝,逝曰远",皆与此语形成跨时空的思想呼应。

考其字形,"复"字从彳从复,本义为往返行走,后引申为循环往复。《周易》二十四卦以"复"命名,昭示阴阳消息之理。而"一去不复返"恰成其反题,揭示线性时间的不可逆性。这种时空认知,较之西方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之思,早出八百余年。

在文学表现上,此语开创"易水体"悲歌传统。鲍照《拟行路难》"弃置罢官去"、李白《将进酒》"奔流到海不复回",皆得其神髓。其语法结构尤具张力:前二字"一去"为动态过程,后三字"不复返"作静态判定,形成时空运动的辩证统一。

今人用此语,当知其中蕴含三重境界:其一为历史维度,如太史公笔下的荆轲精神;其二为生命维度,陶潜所谓"及时当勉励";其三为宇宙维度,张载所言"幽明之故"。能参透此三层,方不负这五字真义。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4-8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一去不复返"的时空哲思与生命启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十六字悲歌穿越两千余年时空,将"一去不复返"的永恒命题镌刻在中国文化的基因中。考其本义,《说文》释"复"为"往来也",段玉裁注"返"为"还复也",二字相叠更显不可逆性。荆轲刺秦的史实,恰成此语最悲壮的注脚。

一、历史维度中的决绝意象
《史记·刺客列传》与《战国策》双重记载的易水送别场景,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张力的离别范式。太子丹"白衣冠"送行,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种"不返"既是地理空间的永诀,更是生命存在的终极选择。钱穆《国史大纲》指出,战国士人"轻死重义"的精神特质,在此得到最极致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战国策》记载荆轲临行前"复为慷慨羽声",这个"复"字与"不复还"形成微妙呼应,暗示短暂重复与永恒消逝的辩证关系。

二、语言演变的哲学意蕴
从先秦典籍到现代汉语,"一去不复返"的语义场经历了三层拓展:最初特指生命消逝(如荆轲事),唐宋时期扩展至时光流逝(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近现代则泛化为事物状态的不可逆(如例句中"刀耕火种的时代")。这种语义迁移暗合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观,每个时代都在重新诠释"不返"的深层焦虑。

三、现代语境的价值重构
在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该成语衍生出双重启示:消极层面警示"逝者如斯"的无奈(如例句1、5、9对时间的咏叹),积极层面则催生"向死而生"的觉醒。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恰可解此——既然"不返"是必然,就当把握当下之"行"。例句10"旧社会一去不复返"的用法,更赋予成语以历史进步的积极意义。

结语:该成语犹如多棱镜,既折射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壮烈,又映照凡人"岁月不待人"的惶惑,最终指向《周易》"生生之谓易"的永恒命题。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不返"的宿命反而激发出"不负"的勇气,这正是中华智慧最深刻的辩证法则。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5-9 05:5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一去不复返"的时空意蕴与生命哲思》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十六字悲歌自战国传唱至今,已凝练为华夏文明最具张力的时空意象。荆轲刺秦的史实虽载于《史记》《战国策》,然"一去不复返"的深层意蕴,实已超越单一历史事件,成为中国人理解时间本质的哲学符号。

从文字训诂观之,"复"字在甲骨文中作"彳复",象足履往返之形,《说文》释为"往来也";"返"从"反"得声,含反转回归之义。二字叠用构成强烈否定,将线性时间的不可逆性推向极致。这种时间意识与《论语》"逝者如斯"的川上之叹、《庄子》"白驹过隙"的比喻一脉相承,共同构建起先秦哲人对时间本质的认知体系。

在文学表达层面,该成语展现出独特的意象张力。易水送别场景中,"萧萧"风声与"寒"水构成视听通感的苍凉意境,而"不复还"的决绝宣言又赋予空间移动以时间永恒的悲剧色彩。这种"时空互渗"的表现手法,较之《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单纯空间叙事,显然更具哲学深度。后世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苏轼"大江东去"等时空咏叹,皆可视为这种表达范式的发展。

就文化心理而言,"一去不复返"折射出两种深层意识:其一是农耕文明对时序更替的敏感认知,《周易》"反复其道,七日来复"的循环时间观在此被彻底解构;其二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荆轲明知必死仍慷慨赴义的行动,恰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执著。这种"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形成有趣对话。

当代语境中,该成语的演化值得注意。在例句"刀耕火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中,成语被赋予社会进化论色彩;而"时间像泼出的水"的比喻,则回归道家"物化"思想。这种语义弹性证明:经典语汇的生命力,正在于其能不断吸纳新的时代内涵。

站在文明传承的角度,"一去不复返"不仅是历史事件的注脚,更是民族时间哲学的结晶。它提醒我们:在追逐"卷土重来"的执念时,更需领悟"逝者如斯"的智慧,于不可逆的时间长河中把握当下之珍贵。这种辩证的时间认知,或许正是古老成语给予现代人的重要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