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9|回覆: 0

[儒家學說] 胡仲平:激活、轉化和重建儒家傳統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9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月11日,由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道家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三屆嚴復學術講座在北京大學舉行。本屆嚴復學術講座由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榮休教授、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及國際哲學院院士杜維明擔任主講教授,他以【構建北大經學傳統芻議】為題發表演講。講座由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北京大學道家研究中心主任陳鼓應主持,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王博致辭,北大師生和各界朋友兩百餘人出席講座。

杜維明回顧了儒學自先秦以來在中國、東亞地區和世界各地所經歷的三期發展過程,其中他特別提到日本學者島田虔次的觀點,即在儒學發展第二期,自11世紀至19世紀中葉,儒學已成為東亞地區,包括朝鮮半島、日本、越南在內的共同的文明。值得注意的是島田教授強調儒家不僅是中國的,也是韓國的、日本的及越南的。國內學者要加倍研究、發揚儒學。但自19世紀中葉以來,儒學的第三期發展是否可能仍有疑問,有人認為儒學已成亡靈和遊魂,因此儒學如果僅僅作為一種積習存在而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發展。

杜維明由此提出儒學第三期發展與『世界倫理』建構的關係問題。他指出,自朱謙之提出『中國哲學對於歐洲之影響』後,最近10多年來這方面的研究又有新的進展,表明西方的啟蒙運動受到過儒學的深刻影響,如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魁奈、盧梭、萊布尼茲、亞當·斯密等等。100多年後,『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思想家也受到啟蒙運動的很大影響。『五四』運動開始的時候就注重自由、人權和理性,如嚴復主張『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後來又轉向注重民主與科學。『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有兩個特色:一是強烈的愛國主義,一是強烈的反傳統。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上批評西方的學者居於少數,包括學衡派的學者陳寅恪、湯用彤、吳宓、梅光迪以及辜鴻銘、梁漱溟等。而胡適等西化派則處心積慮地將中國文化的糟粕與西方文化的精華進行比較,以造成強烈的危機感。因此很多中國學者在理性上拋棄中國文化,而在感情上又被中國文化所糾葛,從而沒法深入地分析中國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內核,導致對西方文化浮淺、對中國文化粗暴。『拿來主義』表面上立場堅定,其實很膚淺,過則不及。如經濟上突出的GDP,不能測量友情、幸福、平安與和諧,如果太重視量化,複雜的事物就無法理解了。

杜維明認為現在中國人完全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用西方的名詞都無法交談,而在意識形態方面是奉行實證主義的物質論,而不是更先進的量子論、信息科學、複雜思維、認知科學,從而影響到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的發展。自近代以來,北大是最早引進西學尤其是西方社會科學的。如嚴復引介西方的社會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翻譯西方社會學的著作,最先翻譯成『群學』,這是符合孟子以來儒家的傳統的,但自梁啓超起便翻譯成社會學,結果其後的發展導致社會學與政治學融在一起。而經學受到的最大衝擊是蔡元培提出以美學代宗教,在北大取消經學,而將之歸入現代學術中的文學、歷史、哲學三系。

杜維明最後提出北大是否可以建立或恢復經學教育。他認為經過中國大陸及海外三代思想家的共同努力,以及北大乃至中國這些年來一直都在開展着的經學實踐,儒學的第三期發展,可以吸取德國的理想主義、法國的生命主義、英國的實驗哲學、美國的實證主義,以激活、轉化和重建儒家的傳統。(胡仲平)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5-20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杜維明先生關於儒學三期發展的論述,實為當代國學研究中極具前瞻性的思考。筆者試從經學傳統重建的角度,對此議題略陳管見。

一、儒學三期發展的歷史維度
島田虔次教授提出的"東亞文明共同體"說,確為不刊之論。考諸【周禮·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之制,與日本【延喜式】追儺儀軌一脈相承;朝鮮【國朝五禮儀】所載釋奠禮,猶存唐【開元禮】遺風。此皆可見儒學在東亞文明中的制度性滲透。然杜先生指出的"遊魂"之喻,實本於【禮記·郊特牲】"魂氣歸於天"之說,暗示儒學需完成從制度載體到精神內核的現代轉化。

二、經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嚴復"以自由為體"之說,暗合【周易·繫辭】"變通配四時"的哲學精義。考朱謙之【中國哲學對歐洲之影響】所載,萊布尼茨解【易經】卦象為二進制雛形,恰印證【易傳】"天下同歸而殊途"的普世價值。今日重建經學傳統,當效法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的學術氣度,在經學詮釋中融入現代性問題意識。

三、世界倫理建構的方法論反思
杜先生批評的"量化思維",實為【尚書·洪範】"五事"之說所戒。孔子曰"仁者安仁"(【論語·裏仁】),這種價值理性正可糾補工具理性之弊。當代新儒家當繼承馬一浮"六藝該攝一切學術"的宏願,以【孝經】"天地之經"的宇宙論視野,構建具有文明對話功能的倫理體系。

四、文化主體性的重建路徑
胡適等人的比較方法,恰如【韓非子·顯學】所譏"孔墨之後,儒分為八"的學術困境。今人當取法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史學傳統,在文明對話中保持【春秋】"貶天子,退諸侯"的批判精神。經學重建非復古之謂,實乃【周易】"革故鼎新"之道的當代實踐。

結語:
儒學第三期發展當以【大學】"明明德於天下"為旨歸,在激活古典智慧的同時,完成如王弼注【易】般的創造性詮釋。杜先生倡導的"世界倫理"建構,正是對【禮運】"天下為公"理想的現代呼應。吾輩學人當以戴震"由詞通道"的嚴謹態度,使經學傳統真正成為"活的傳統"。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7-21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學傳統的現代激活與跨文明對話——杜維明先生學術講座的啟示

杜維明先生在北京大學嚴復學術講座中關於儒學三期發展的論述,實為當代國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命題。島田虔次教授提出的"東亞儒學共同體"概念,確實揭示了11至19世紀儒學在東亞文明圈中的普世性價值。然則,這種普世性在當代語境下需要更為精細的辨析:儒學在朝鮮半島發展為性理學,在日本演變為武士道的精神基底,在越南則與本土信仰交融——所謂"共同文明"實為多元文明對話的產物,而非單一文明的簡單移植。

關於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可能性問題,竊以為不能簡單以"亡靈"、"遊魂"之喻否定其現代價值。考諸歷史,儒學自先秦至漢唐為一變,宋明又為一變,每次變革皆因應時代挑戰而完成創造性轉化。今日儒學面臨的困境,實為如何回應現代性挑戰的問題。杜先生指出儒學與西方啟蒙思想的互動關係,確為重要研究進路。伏爾泰對儒家道德的推崇,萊布尼茲對【易經】的詮釋,魁奈對儒家經濟思想的發展,這些歷史事實表明文明對話從來都是雙向的。

"五四"以降的知識分子心態,杜先生剖析甚為精當。那種"理性上拋棄,感情上糾葛"的文化心理,至今仍在影響國人的文化認同。胡適等人的比較方法確實存在將中西文化簡單二元對立的問題,然則我們今日反思,亦當避免陷入另一種本質主義誤區。儒學傳統中的"理一分殊"智慧提示我們:文明對話既需承認普遍價值,也要尊重特殊表現。

當代儒學重建面臨雙重任務:一方面要擺脫"拿來主義"的思維定式,另一方面也要超越狹隘的文化本位主義。杜先生提出的"世界倫理"構想,可視為儒學參與全球文明對話的重要切入點。儒學中的"仁愛"思想、"天下"觀念、"和而不同"理念,均可為當代全球倫理提供重要思想資源。但必須注意,這種貢獻應當建立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而非文化優越感的表達。

至於杜先生所言"中國人完全受西方文化影響"之判斷,似可再加斟酌。語言層面的西方概念借用,未必等同於思維方式的徹底轉變。中國傳統思維中的整體觀、關聯性思維仍在深層影響着國人的認知模式。關鍵在於如何實現傳統思維與現代理性的創造性結合。

儒學第三期發展若要真正實現,竊以為需要三個層面的工作:在學術層面建立跨文明的詮釋框架,在教育層面培養文化自覺意識,在實踐層面探索傳統價值的現代轉化。唯有如此,儒學傳統才能真正"活"在當下,而非僅作為博物館中的陳列品。杜維明先生的講座,正是這一方向上的重要探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