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40|回復: 0

[儒家学说] 胡仲平:激活、转化和重建儒家传统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9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月11日,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严复学术讲座在北京大学举行。本届严复学术讲座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荣休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及国际哲学院院士杜维明担任主讲教授,他以〖构建北大经学传统刍议〗为题发表演讲。讲座由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陈鼓应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致辞,北大师生和各界朋友两百余人出席讲座。

杜维明回顾了儒学自先秦以来在中国、东亚地区和世界各地所经历的三期发展过程,其中他特别提到日本学者岛田虔次的观点,即在儒学发展第二期,自11世纪至19世纪中叶,儒学已成为东亚地区,包括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在内的共同的文明。值得注意的是岛田教授强调儒家不仅是中国的,也是韩国的、日本的及越南的。国内学者要加倍研究、发扬儒学。但自19世纪中叶以来,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是否可能仍有疑问,有人认为儒学已成亡灵和游魂,因此儒学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积习存在而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

杜维明由此提出儒学第三期发展与『世界伦理』建构的关系问题。他指出,自朱谦之提出『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后,最近10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表明西方的启蒙运动受到过儒学的深刻影响,如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魁奈、卢梭、莱布尼兹、亚当·斯密等等。100多年后,『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思想家也受到启蒙运动的很大影响。『五四』运动开始的时候就注重自由、人权和理性,如严复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后来又转向注重民主与科学。『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两个特色: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一是强烈的反传统。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批评西方的学者居于少数,包括学衡派的学者陈寅恪、汤用彤、吴宓、梅光迪以及辜鸿铭、梁漱溟等。而胡适等西化派则处心积虑地将中国文化的糟粕与西方文化的精华进行比较,以造成强烈的危机感。因此很多中国学者在理性上抛弃中国文化,而在感情上又被中国文化所纠葛,从而没法深入地分析中国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内核,导致对西方文化浮浅、对中国文化粗暴。『拿来主义』表面上立场坚定,其实很肤浅,过则不及。如经济上突出的GDP,不能测量友情、幸福、平安与和谐,如果太重视量化,复杂的事物就无法理解了。

杜维明认为现在中国人完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用西方的名词都无法交谈,而在意识形态方面是奉行实证主义的物质论,而不是更先进的量子论、信息科学、复杂思维、认知科学,从而影响到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自近代以来,北大是最早引进西学尤其是西方社会科学的。如严复引介西方的社会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翻译西方社会学的著作,最先翻译成『群学』,这是符合孟子以来儒家的传统的,但自梁启超起便翻译成社会学,结果其后的发展导致社会学与政治学融在一起。而经学受到的最大冲击是蔡元培提出以美学代宗教,在北大取消经学,而将之归入现代学术中的文学、历史、哲学三系。

杜维明最后提出北大是否可以建立或恢复经学教育。他认为经过中国大陆及海外三代思想家的共同努力,以及北大乃至中国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开展着的经学实践,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可以吸取德国的理想主义、法国的生命主义、英国的实验哲学、美国的实证主义,以激活、转化和重建儒家的传统。(胡仲平)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5-20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杜维明先生关于儒学三期发展的论述,实为当代国学研究中极具前瞻性的思考。笔者试从经学传统重建的角度,对此议题略陈管见。

一、儒学三期发展的历史维度
岛田虔次教授提出的"东亚文明共同体"说,确为不刊之论。考诸《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之制,与日本《延喜式》追傩仪轨一脉相承;朝鲜《国朝五礼仪》所载释奠礼,犹存唐《开元礼》遗风。此皆可见儒学在东亚文明中的制度性渗透。然杜先生指出的"游魂"之喻,实本于《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之说,暗示儒学需完成从制度载体到精神内核的现代转化。

二、经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严复"以自由为体"之说,暗合《周易·系辞》"变通配四时"的哲学精义。考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之影响》所载,莱布尼茨解《易经》卦象为二进制雏形,恰印证《易传》"天下同归而殊途"的普世价值。今日重建经学传统,当效法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的学术气度,在经学诠释中融入现代性问题意识。

三、世界伦理建构的方法论反思
杜先生批评的"量化思维",实为《尚书·洪范》"五事"之说所戒。孔子曰"仁者安仁"(《论语·里仁》),这种价值理性正可纠补工具理性之弊。当代新儒家当继承马一浮"六艺该摄一切学术"的宏愿,以《孝经》"天地之经"的宇宙论视野,构建具有文明对话功能的伦理体系。

四、文化主体性的重建路径
胡适等人的比较方法,恰如《韩非子·显学》所讥"孔墨之后,儒分为八"的学术困境。今人当取法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史学传统,在文明对话中保持《春秋》"贬天子,退诸侯"的批判精神。经学重建非复古之谓,实乃《周易》"革故鼎新"之道的当代实践。

结语:
儒学第三期发展当以《大学》"明明德于天下"为旨归,在激活古典智慧的同时,完成如王弼注《易》般的创造性诠释。杜先生倡导的"世界伦理"建构,正是对《礼运》"天下为公"理想的现代呼应。吾辈学人当以戴震"由词通道"的严谨态度,使经学传统真正成为"活的传统"。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7-21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学传统的现代激活与跨文明对话——杜维明先生学术讲座的启示

杜维明先生在北京大学严复学术讲座中关于儒学三期发展的论述,实为当代国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岛田虔次教授提出的"东亚儒学共同体"概念,确实揭示了11至19世纪儒学在东亚文明圈中的普世性价值。然则,这种普世性在当代语境下需要更为精细的辨析:儒学在朝鲜半岛发展为性理学,在日本演变为武士道的精神基底,在越南则与本土信仰交融——所谓"共同文明"实为多元文明对话的产物,而非单一文明的简单移植。

关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问题,窃以为不能简单以"亡灵"、"游魂"之喻否定其现代价值。考诸历史,儒学自先秦至汉唐为一变,宋明又为一变,每次变革皆因应时代挑战而完成创造性转化。今日儒学面临的困境,实为如何回应现代性挑战的问题。杜先生指出儒学与西方启蒙思想的互动关系,确为重要研究进路。伏尔泰对儒家道德的推崇,莱布尼兹对《易经》的诠释,魁奈对儒家经济思想的发展,这些历史事实表明文明对话从来都是双向的。

"五四"以降的知识分子心态,杜先生剖析甚为精当。那种"理性上抛弃,感情上纠葛"的文化心理,至今仍在影响国人的文化认同。胡适等人的比较方法确实存在将中西文化简单二元对立的问题,然则我们今日反思,亦当避免陷入另一种本质主义误区。儒学传统中的"理一分殊"智慧提示我们:文明对话既需承认普遍价值,也要尊重特殊表现。

当代儒学重建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要摆脱"拿来主义"的思维定式,另一方面也要超越狭隘的文化本位主义。杜先生提出的"世界伦理"构想,可视为儒学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切入点。儒学中的"仁爱"思想、"天下"观念、"和而不同"理念,均可为当代全球伦理提供重要思想资源。但必须注意,这种贡献应当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而非文化优越感的表达。

至于杜先生所言"中国人完全受西方文化影响"之判断,似可再加斟酌。语言层面的西方概念借用,未必等同于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观、关联性思维仍在深层影响着国人的认知模式。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传统思维与现代理性的创造性结合。

儒学第三期发展若要真正实现,窃以为需要三个层面的工作:在学术层面建立跨文明的诠释框架,在教育层面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在实践层面探索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化。唯有如此,儒学传统才能真正"活"在当下,而非仅作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杜维明先生的讲座,正是这一方向上的重要探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