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79|回復: 0

[成语典故] 不耻下问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8 08: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耻下问〗相关人物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不耻下问〗涵义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耻下问〗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辨析

 〖不耻下问〗读音:bù chǐ xià wèn

 〖不耻下问〗近义词:移樽就教、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学、虚怀若谷

 〖不耻下问〗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师心自用

 〖不耻下问〗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不耻下问〗造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肯放下架子,不耻下问,你就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2、当干部的要不耻下问,到下面去虚心听取意见,了解问题。

3、要当一个好干部,必须深入群众不耻下问

4、中国人尽避自信,但是并不自封自闭,能够不耻下问而师夷。

5、不耻下问,学识才会加深,因此肯去寻找的人才能有所发现!

6、因为他不耻下问,所以他能把各种事情都处理得很好。

7、就要不耻下问,要尊重别人,要诚实谦虚,虚怀若谷,不可自以为是,浅尝辄止。

8、要有求知的渴望,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

9、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勇于面对,不耻下问,这样的胆魄不是人人都有的。

10、我们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于并且敢于向别人学习。

〖不耻下问〗成语典故: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文言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善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去未尽,而君变色以去,给予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座右,以昭炯戒。”

〖不耻下问白话文〗:

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人请教地位比自己低的问题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不耻下问〗成语接龙:

不耻下问→问道于盲→盲人瞎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败得失→失道寡助→助边输财→财不露白→白白朱朱→朱陈之好→好吃好喝→喝西北风→风飑电击→击钵催诗→诗肠鼓吹→吹竹调丝→丝恩发怨→怨家债主→主敬存诚→诚欢诚喜→喜不自禁→禁暴静乱→乱臣贼子→子承父业→业精于勤→勤兵黩武→武不善作→作壁上观→观变沉机→机变如神→神安气定→定乱扶衰→衰当益壮→壮发冲冠→冠屦倒施→施不望报→报本反始→始料所及→及宾有鱼→鱼帛狐篝→篝火狐鸣→鸣凤朝阳→阳春白雪→雪案萤窗→窗间过马→马不解鞍→鞍马劳顿→顿兵坚城→城北徐公→公不离婆→婆娑起舞→舞笔弄文→文笔流畅→畅叫扬疾→疾病相扶→扶颠持危→危辞耸听→听而不闻→闻宠若惊→惊才风逸→逸尘断鞅→鞅鞅不乐→乐不极盘→盘根错节→节哀顺变→变本加厉→厉兵秣马→马不停蹄→蹄间三寻→寻弊索瑕→瑕不掩瑜→瑜百瑕一→一败如水

〖不耻下问〗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市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向别人请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而是对知识充满好奇的态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管你请教的那个人年长年幼,地位高低,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25-7-29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耻下问"的为学之道与圣贤气象》

"不耻下问"一语,出自《论语·公冶长》篇,乃孔子品评卫国大夫孔文子之语。此四字虽简,却蕴含儒家为学之道的精义。孔门所谓"下问",非仅指向地位卑下者求教,实指破除一切身份、年龄、资历之执障,以纯粹求知之心向一切可学之人学习的精神境界。

考诸《论语》本文,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孔子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答,此中深意值得玩味。郑玄注云:"文者,德之总名。"孔颖达疏谓:"文者,经天纬地之称。"孔文子得谥"文",正因其体现了儒家"学无常师"的开放胸襟。朱熹《集注》更点明:"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孔文子之德为不可及也。"此语道破了常人为学之两大障碍——恃才而怠与位高而骄。

细究"不耻"二字,尤见儒家心法。"耻"者,《说文》训为"辱也",乃人我对待之心理障碍。孔子言"行己有耻",又言"知耻近乎勇",皆指道德自律;而"不耻下问"则是对知识追求的彻底解放。程颐谓:"学者须是除去胜心。"王阳明亦云:"道问学即是尊德性。"皆可与此相发明。盖儒家之学,本无贵贱之分,唯有真知之别。

观孔子问礼老聃、访乐苌弘、学琴师襄,乃至"入太庙每事问"之行迹,皆可见"不耻下问"非虚言。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此数子者,或为守藏史,或为隐士,或为大夫,地位不一而孔子皆师事之,正体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为学态度。

今人解此成语,多侧重其虚心请教的表象,而忽略其背后的哲学根基。实则"不耻下问"与《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呼应,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通,共同构成儒家"下学而上达"的工夫路径。张载《正蒙》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此种万物一体之仁心,正是"不耻下问"的形上依据。

当代社会知识爆炸,学科分化,尤需发扬"不耻下问"精神。然须注意,此语非谓盲目从众,而是以理性判断为前提的开放心态。孔子虽云"不耻下问",亦言"择其善者而从之",二者实为辩证统一。学者当于此中体会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
新的开始 發表於 2025-7-30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耻下问"的为学之道与圣贤气象》

"不耻下问"一语,出自《论语·公冶长》篇,乃孔门论学之精义。子贡问孔子何以谥孔文子为"文",夫子答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语,遂使此四字成为千古为学之圭臬。细究其义,实包含三重境界:其一在破除位分之执,其二在彰显问道之诚,其三在体现圣人之恕道。

考《礼记·学记》云"教学相长",已暗含问学无分贵贱之理。孔子周游列国,尝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此皆"下问"之实迹。太史公《孔子世家》载其"入太庙,每事问",遭人讥为"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而孔子正色对曰:"是礼也。"此可见圣人之问,非为求知,实为求是。朱子《论语集注》释此章特标"不自满足"四字,恰点明问学之真精神在于破除我执。

历代儒者对此皆有阐发。王阳明《传习录》云:"圣人无常师,虽刍荛之微必取焉。"此即承"不耻下问"之绪。清儒顾炎武著《日知录》,自序称"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正与孔子之教相发明。盖"不耻"非谓泯灭羞恶之心,乃谓超越虚骄之障。陆九渊所谓"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学者当有此胸襟,方能虚心下问。

今人解此成语,多止于"虚心请教"之表义,而昧其深层文化意蕴。实则"下问"之"下",非仅指地位之卑,更包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平等观照。张载《正蒙》言"民胞物与",程颢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此种境界,正是"不耻下问"的哲学基础。故真正践行此道者,必如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在问学中完成人格的超越。

观今日学界,或固守专家之见而轻视民间智慧,或囿于学科藩篱而拒斥异质思维,"不耻下问"的古训尤显珍贵。然须明辨:下问非为猎奇,更非故作谦抑,而是对真理的真诚追寻。此中分寸,恰如孟子所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学者当以此自勉,庶几可近圣贤之门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