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6|回覆: 0

[儒家學說] 孝親之道: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7 2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孝親之道: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

孝親之道: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

儒家宗教根源於對生命創造者的感恩之情與敬畏之心,『孝親』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內容。【論語】中記載了不少有關孝道的言論。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儒家強調『博學於文』,以重視教育著稱。孔子指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在孔子看來,若要成為『君子』,『文』(後天的文化教育)與『質』(質樸的善良本性)缺一不可,因而,『學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內容。不過,勤奮好學、自學成才的儒宗孔子認為,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學文』更加重要的是『孝』與『弟』,即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

『仁義』是儒家的基本道德價值,『孝弟』則是『為仁之本』。在『孝』與『弟』兩項中,更為根本的是『孝親』。在這一點上,儒教與基督教有很大區別。基督教也提倡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愛上帝、愛基督。【聖經】上記載,基督要求信徒們愛天父和基督超過愛自己的生身父母。孔子則認為,凡是不能夠將愛父母作為人生第一要義者,就是在做人的根本上還沒有立起來。

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呢?因為儒家文化對人的生命來源的看法與基督教有所不同。猶太教和基督教認為,一位男性的天父———上帝———創造了一切,與天地萬物一樣,人也是上帝的創造物,因此,人最該愛戴與感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造物主天父。儒家文化則認為,天地孕育萬物,父母生育兒女,我們生在天地之間,既要敬畏感恩造就了這一切包括人類的天地大父母,又要孝順感恩養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基督教徒的婚禮儀式上,感恩與順服上帝是重要內容,在中國傳統的婚禮上,則一拜天地(人類和萬物的大父母),二拜高堂(自己的生身父母),最後夫妻對拜,男女合德。

正因為中國儒家文化認為生身父母是個體生命的來源,所以對父母極其感恩,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神聖,『孝親』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內容。儒家文化主張對父母要『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父母在生時要在物質上盡力供養,在態度上恭敬和順,父母過世後依然要如同他們在生時一樣供奉祭祀。

儒家文化強調仁愛、同情,寬恕,主張推己及人,仁人愛物,『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時又肯定『愛有差等』。『愛』之所以有差等,是由血緣的遠近所決定的。最該愛的是父母(自身生命的來源),其次是兄弟(自身的同胞手足),因而,『孝』與『弟』就是最重要的家庭道德,是一個人能否仁人愛物的根基,也是做人的根本。儒家也弘揚博愛道德,致力於培養『民胞物與』的境界與情懷,不過,儒家認為,要求一個人『愛無差等』,即愛別人跟愛他的父母兄弟一樣,是不自然、不合理、不近人情的,因為血緣關係才是最根本的人際關係,『我』的愛是從跟『我』有血緣關係的人依次擴展出去的。


在與『我』有血緣關係的人中,對生身父母的愛是最重要的。2008年四川大地震,一位正在上課的高中老師在地震發生瞬間不顧學生,隻身逃離。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公佈了當時的情況,引發強烈譴責,因此得到了『跑跑』的綽號。事後,『跑跑』先生公開聲稱,如果當時自己的母親和女兒同時在場,他很可能會救女兒而不是自己的母親。按照儒家的傳統道德理念,在危難中,兒子毫無疑問地應該先救生養了自己的母親,母親的生養之恩與生命價值高於女兒。這種把母親生命的價值放在女兒和自己之後的言論,在傳統中國社會無疑會被視為忤逆不孝,這就好像在基督教一統天下的時期,有人敢公然宣稱不信上帝一樣的可惡。

正因為個體生命來源於父母,在儒家傳統中,父母對兒女行使體罰就具有正當合理性。『打是疼,罵是愛,不打不罵要變壞』,『棍子底下出好人』,父母既然生養了兒女,當然有權對之實行責罰。對於父母的責罰,兒女應該痛悔己過,順受無怨。【聖經·舊約】記載了亞伯拉罕對上帝的無條件服從。亞伯拉罕毫不懷疑上帝的絕對權威和其要求的合理性,遵照上帝之命,用獨子獻燔祭。同樣,在中國傳統孝子們的心目中,生身父母就是自己的上帝,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與絕對權威,父母的任何要求責罰都有其合理性,都應該和婉順應。

胡適成名於上個世紀初期全盤反儒家文化的激進新文化運動,他逝世時,蔣介石在輓聯中稱之為『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這位新文化運動大將是深受傳統儒家孝親宗教陶冶同化的孝子。在【四十自述】一書中,胡適生動描述了童年時代寡母對他十年如一日的孝親『佈道』,以及在做人和學習方面的嚴格督導,包括犯錯時所受到的訓責和體罰。中年胡適深深感激母親,讚美自己的寡母既是『嚴父』又是『慈母』,將自己做人和為學的成就歸功於母親教子有方。青年時期,胡適曾一度因失意而酗酒浪蕩,一次大醉後與巡捕爭鬥被關押了一夜,清醒後,他看着鏡中狼狽的自己,想起了在家鄉時時期盼他成才的母親,決心痛改前非。不久,他考取了官費留美,數年後學成歸國,迅速在學術文化界爆得大名。胡適廣受到異性青睞,在婚姻問題上卻惟母命是從,對母親包辦的髮妻始終愛護不棄。三歲喪父的胡適對父親毫無感性印象,卻致力於從父親遺留的文字中追尋其思想軌跡。在【四十自述】中,他稱自己明理性重經驗的為學路徑是步父親的後塵。他不僅學成後揚名顯親,還整理出版了父親的全部遺著,晚年在【口述自傳】中,他進而大量補述了父親一生的主要事跡。綜觀胡適的生平可見,父母在他生命中的地位近乎神明,母親的『佈道』內化為他的人生動力,他的生命可謂是實踐父母期待的一生。胡適的作為正是儒宗孔子所主張的君子當『善述父之事,善繼父之志』的具體實踐。

因為『孝親』,孝子必然會珍愛自己的生命,愛護自己的榮譽。『孝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儒家認為,生命是父母給的,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不能損毀,應該愛惜。人生一世,要好好做人,努力做事,在家盡孝道,在外行忠信,為父母爭氣,為祖宗爭光。記得曾看到美國華裔勞工部長趙小蘭女士的電視訪談節目,趙女士說自己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在社會上做事,都有一種很強烈的心理動力,那就是要為父母爭光。趙小蘭是姐妹中的老大,她的幾個妹妹也都很出色。在她的家庭教育中,中國傳統『孝道』仍然起着作用。

應該說明,基於父系家族人倫道德的傳統,儒家孝道與崇尚個體自由、人權、人人平等的現代世界普世價值有重大衝突,因而,維護父子、君臣、男女三大不平等人際關係的傳統儒家『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的斷裂不可避免,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武斷口號並非歷史偶然。儒家文化在大斷裂後的再度復興必須經過重大轉型改造。不過,儒家仁義道德和孝道的精華,諸如敬愛、感恩、善待和回報生養了我們的父母,珍愛生命,和睦家庭,並從家庭倫理進而擴展到社會,立己立他,盡忠守責,仁人愛物,乃至『治國平天下』,建立和諧社會,因此顯身揚名,榮耀我們的父母,等等,無疑應該在充分尊重個體自由、人權與人人政治平等的文化框架內繼續在個人生命中發揮作用,為中國社會的道德重建與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貢獻。(楊丹荷)

汪柯 發表於 2025-7-14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孝親之道在儒家倫理體系中的本體性地位】

孝親之道乃儒家文化之核心要義,其精神實質遠非簡單的行為規範,而是貫通天地人的倫理本體。觀【論語·學而】所載"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可見儒家將孝親視為道德實踐的根本出發點。本文擬從三個維度闡發其精微義理。

一、孝道作為生命倫理的本體依據
儒家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確立生命的神聖性。【孝經】言"父子之道,天性也",將孝親上升為宇宙法則。較之基督教"愛上帝勝過父母"的教義,儒家更強調"親親而仁民"的差等之愛。程頤所謂"仁主於愛,愛莫大於愛親",正是此理。父母作為個體生命的直接賦予者,其神聖性不假外求,此乃儒家"報本反始"的宗教性體現。

二、孝道實踐的雙重維度
【禮記】提出"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的完整體系。在事生層面,孔子強調"色難"(【論語·為政】),要求子女保持恭敬和悅的態度;在事死層面,"慎終追遠"的祭禮制度,實為"民德歸厚"的教化機制。朱熹【家禮】特別指出,祭祀活動中的"如在"精神,本質是通過儀式建構永恆的精神聯結。

三、孝道的哲學延伸
從"親親"到"仁民愛物"的推擴過程,構成儒家"修齊治平"的理論基礎。王陽明【傳習錄】云:"孝弟是良知發用最真切處",揭示孝親乃道德實踐的原初場域。這種由近及遠的倫理拓展,既不同於墨家的兼愛,亦有別於基督教的普世博愛,形成獨特的"同心圓"式道德實踐模式。

要言之,儒家孝親之道實為貫通形上形下的生命智慧。在當代社會轉型中,重思孝道"報本反始"的深層意蘊,對於重建家庭倫理、培育道德情感具有重要啟示。然須注意,傳統孝道中的尊卑觀念需經創造性轉化,方能適應當代平等價值,此乃另一值得深究的課題。
錢底 發表於 2025-7-18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孝親之道在儒家倫理體系中的本體性地位】

孝親之道乃儒家文化之核心要義,其內涵遠非尋常倫理規範可比。考諸【論語】【孝經】諸典,可見孝道實為貫通天人、連接古今的文明樞軸。今就孝親之本源意義、實踐維度及文化特質,略陳管見如次。

一、孝道之本體論根基
儒家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確立生命本源意識,【孝經】開篇即言"夫孝,德之本也",此"本"字具有雙重意蘊:既是道德實踐之始基,更是存在論意義上的生命確認。相較於基督教"上帝造人"的超越性創造觀,儒家將生命延續的神聖性落實於血緣譜系,形成"慎終追遠"的縱向倫理結構。程頤所謂"仁理從孝弟開端",正是此理。

二、孝親的實踐辯證法
孔子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構建起三維實踐體系:
1. 物質奉養需"致其敬"(【禮記·內則】),強調"色難"之心理恭敬重於物質供給
2. 精神承志要求"幾諫"(【論語·裏仁】),體現"從義不從父"的辯證智慧
3. 終極關懷通過祭祀實現"祭如在"的時空超越,使孝道突破生物性局限

三、文化比較視域下的特質
較之基督教"愛上帝勝過愛父母"的誡命,儒家"孝悌為仁之本"的命題展現出:
1. 倫理實在性:將抽象之"仁"具象為可感知的血緣情感
2. 實踐次第性:朱子【小學】明示"自孝弟始,推而達於天下"的擴充路徑
3. 神聖世俗性:通過"家禮"將宗教情感轉化為日常儀軌,形成"門內之治恩掩義"的特殊場域

四、現代性啟示
在個體化浪潮中,孝道蘊含的"反哺"機制具有重要調節功能。王陽明【傳習錄】云"孝悌是人心一點良知",提示我們:當代孝道重建當超越形式化贍養,回歸"養志"的精神本質。若能以"祭如在"的誠敬態度活化傳統,或可為現代人的意義焦慮提供文明藥方。

要之,儒家孝親之道實為一種"具身化的宇宙論",通過血脈傳承將個體嵌入永恆的生命之流。這種既重現實人倫又具超越維度的智慧,正是中華文明對人類倫理思考的獨特貢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