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63|回復: 0

[国学教育心得] 〖六说文学教育〗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6 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六说文学教育〗: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

20160905_013

20160905_013

六说文学教育

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已经变成了一句广告。这大概是我在演讲〖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中提出的。回头来看中小学教育,很多知识会更新换代,对一生影响最大的还是语文课。当然,中小学教育的每一门课都重要,但是本国语言文字、文学的修习可能会影响人的一辈子。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本里不仅是具体的语言知识、文学修养、人生观,还有我们所说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文学趣味。所以说语文课影响人的一辈子,不算是夸大其词。

困难在于高考的压力太大了。对于学生和老师们来说,他们面对一个困难的抉择——如何迅速地提升成绩。而这一点,语文课是做不到的。我是广东人,语文课就像我们那里说的慢火煲汤,必须是慢慢慢慢的,逐渐逐渐读。读了必有收益,但读了不可能马上体现出来。相对来说,好的中学尤其是好的负责任的老师,会关注语文课程对学生们一辈子的关怀。我接触了好多这一类的中学老师。经由他们调教的学生,按照他们的文学理念、教育理念以及语文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考也会有很好的成绩。

我在〖六说文学教育〗中有一句话:『教育更应该像农业,绝对不能像工业』。这不是我的发明,但我相信『文学教育润物细无声』这一观念,对于学教育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

况且太强烈的教诲的愿望,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也并不十分合适。某种意义上来说,小时候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比如唐诗、宋词,国内国外的名篇,但不要抱有太功利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课就有道德教诲的意味,但这个道德是因为隐藏在后面才能达到。首先是因为文章、诗文的魅力感染了人,而后才可能达到教化。阅读需要更长远的眼光和趣味,不要太急于配合当下,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现实一些的要求。

语文课不完全是文学,我们应当明确这一点。语文课和文学课不是一回事,所以语文课里面的一些,比如语言知识、思维训练、文化趣味、政治立场等等是混合在一起。这些东西如何把握分寸,必须很好地斟酌,我建议更多地培养孩子的审美。

而过度的开发少儿智力,会造成逆反的结果。有的家长巴不得将孩子培养成为天才,在我看来,冬行春令不对,少年老成也不恰当。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特定的阅读需求,人为地打乱这一切,把所有的好东西、不好的东西,或者鱼龙混杂的东西塞给少儿,并不是一个好的教学办法。这方面需要教育家和一线老师的配合、引导,单凭大学教授是不行的。我曾参与过中学小学语文课程的编撰,结果发现大学老师很难分清楚6岁、8岁、10岁的儿童之间的阅读差异,大学教授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体会。

人的一生很漫长,某个时段学什么样的东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其实就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过程。循序渐进,指教育方必须配合孩子的心智成长过程。因材施教,指必须尊重学生们本身的材质和他的趣味。往往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是好东西,但是好东西不见得非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学习。把应该由青年人学习接受的知识放在少年阶段是不合适的。

上述问题,需要教育家、心理学家和语文教学专家共同来讨论。我的体会是,今天的阅读以及对学生们的要求,明显比我们那一代人大大提升了。想想我在中学里阅读的东西和今天中学生的阅读是完全不对等的。今天孩子们的写作,与我们当年相比也要成熟很多。一方面他们的阅读量比我们多,另一方面世界也在变化中,我们的阅读、我们的生活体会与他们已经大不一样。某种意义上来说,理解时代的变化,理解青年人的思考和趣味,然后来决定教学,这是必要的。

非我族类 發表於 2025-6-20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文教育之根本性与渐进性》

拜读《六说文学教育》中"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之论,深以为然。此言非虚,盖语文教育实为培根铸魂之业,其要义当从三方面论之。

一曰语文乃思维之根基。先秦诸子以"名实之辨"立言,《论语》载"名不正则言不顺",正见语言与思维本为一体。今人所谓"思维方式",实由语言结构所塑造。朱熹《读书法》云"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恰道出语文训练对思维养成之妙用。中小学阶段诵读《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文句,非徒记诵辞藻,实为培育辩证思维之始基。

二曰文学即人生之预演。王阳明《传习录》言"知行合一",而文学阅读恰为"知"与"行"间之津梁。少年读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便知仁心,观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乃悟达观。此非说教可致,实乃文气潜移默化之功。犹记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育:"如种树然,日不见其长而终成栋梁。"今人汲汲于应试技巧,恰似揠苗助长,失其本真。

三曰教育当合四时之序。《学记》有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诚哉斯言!今有家长欲令童子尽诵《楚辞》,此犹寒冬而求桃李,违逆自然。曾国藩教子"看读写作四者逐日无间",贵在持之以恒。语文素养如陶器经火,急火必裂,慢火方成佳器。高考压力之下,更当以《文心雕龙》"积学以储宝"为训,忌饮鸩止渴之速成法。

至于文学教育之边界,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已示典范:当以文化传承为经,个人成长为纬。今之语文课本融语言训练、文学鉴赏、文化传承于一炉,分寸拿捏尤需智慧。建议教师效法孔子"循循然善诱人"之法,以审美代说教,以浸润代灌输。如教《项脊轩志》,不必苛求字词考点,但使学生体会"庭有枇杷树"之深情,则人文种子自在心田。

要之,语文教育之真谛,在《易经》"蒙以养正"四字。当以百年树人之心,做春风化雨之事。倘能守此初心,则"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非但不是广告词,反将成为民族精神传承之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申時| 2025/6/28/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