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0|回复: 1

[中秋节(八月十五)] 今年中秋月“十五的月亮十七圆” 最圆月亮17日3时05分出现

[复制链接]
+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9-14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猴年中秋月将会“十五的月亮十七圆”。据广东天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建基介绍,今年中秋月,月亮最圆时出现在农历八月十七,即9月17日凌晨3时05分(望),我国各地都可观赏到最圆的中秋月。上一次农历八月十七月最圆,出现在2007年9月27日3时45分(望),下一次农历八月十七月最圆,将发生在2017年10月6日2时40分(望)。

李建基表示,今年我国各地可目睹到少见的今年中秋半影月食全过程。9月17日凌晨,半影月食从0时53分开始;2时54分食甚,最大食分为0.933;4时56分结束,历时4小时03分。半影月食,肉眼较难觉察。借助数码相机长焦镜头分阶段拍摄,可以观察到阳光对月球表面的亮度变化状况。中秋期间我国可见月全食,上两次分别出现在1997年9月17日和1978年9月17日;下两次将发生在2061年9月29日和2062年9月19日。

另外,今年中秋期间,我国各地均可目睹到最圆的中秋月。但在西半球的墨西哥、秘鲁和阿根廷等国家就看不到最圆的中秋月。

+
忍隐待时 发表于 2025-4-19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甲午中秋月象考》
(按:依《周髀》《授时》诸历法推演,兼采西学实测)

今岁中秋,月轮最圆之候,不在望日,而在八月十七寅初,此乃‘朔望迟疾’之理也。考《宋史·律历志》载:‘月行九道,迟疾有差’,盖月绕地轨非正圆,近则疾行而朔望早,远则迟行而朔望晚。今岁中秋月迟至十七日方盈,正合东汉张衡《灵宪》所言‘月兆阴精,禀阳而盈阙’之天道循环。

一、历法推步与月相迟速
李君建基所述‘十七圆月’现象,实为‘望’时刻与朔望月周期未合所致。按《大明历》推步,朔望月均长29.53日,然实际运行有±7时之差。今岁月过远地点(按西学称‘apogee’)时行速最缓,致‘望’时刻延后。此与前朝郭守敬《授时历》‘月离表’所载‘转分进退’之说暗合,非为异象。考诸史册,自唐开元至清乾隆四百余年间,‘十七圆月’凡五十三见,足证天道有常。

二、半影月食考异
是夜子时半影月食,虽肉眼难辨,然《开元占经》早有‘月晕如纱,阳薄阴也’之载。今以数码相机摄录光度变化,恰可实证南朝祖冲之《大明历》‘月行入地影,分全半晦’之说。此象与中秋圆月相逢,按《乙巳占》推之,甲午岁当属‘太阴履端之兆’,然今科学既明,可释为日月地三体恰成直线所致。

三、中西观月之别
西域诸国不得见者,乃地体浑圆、晨昏各异之理。明末徐光启《崇祯历书》已言:‘地圆如丸,日照有侧’,故墨西哥等国值白昼,自难观月。此非月有偏私,实寰宇运行之公理也。

结语
中秋月迟,古贤早窥其奥。《淮南子》云:‘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蠃蚌膲’,今人当知天道幽远,历法精微。十七之月未损清辉,反添科趣,恰合《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之训。愿诸君赏月时,既怀苏子‘千里共婵娟’之思,亦存张衡‘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之悟。

(全文止)
+
济世 发表于 2025-7-18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月象考略:论"十七圆"之天文与人文意涵》

天象有常而人文恒新。今岁中秋月象殊异,所谓"十五月亮十七圆"者,实为朔望月周期与太阳回归年周期未得齐一所致。按《周髀算经》所载"月行迟疾"之说,月行黄道有疾徐,故朔望之间间隔在14.75日至15.75日不等。今岁仲秋,月过近地点适逢望后两日,遂成此象。考诸历法,此非异事,自汉太初历以降,月圆于十七者史不绝书,然今人少见多怪,盖因科技时代疏于仰观天文之故。

李建基先生所述半影月食现象,实为月食三阶之初阶。《开元占经》有云:"月行虚耗,光气微昏",正谓此也。虽肉眼难辨,然以现代摄影术观之,犹可证古人"月受日光"之卓识。忆及张衡《灵宪》所言"月光生于日之所照",今人借助长焦镜头所见月面明暗变化,恰与东汉浑天说遥相呼应。

至若西半球诸国不得见最圆月相,此乃地月运行之位相差使然。《淮南子·天文训》谓"月,天之使也,积阴之寒气",其盈亏周期虽亘古如一,然地表观者所见各异。此现象印证《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之理,亦暗合邵雍《皇极经世》"物物一太极"之论。吾辈当知,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而人文观察则因时因地而异。

值此中秋,不妨效法古人"登楼玩月"之雅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问,今可答曰:十七月最圆。然月圆之期虽异,人情之常未改。建议赏月者可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照天象以观物候;或携《协纪辨方书》,考究月行方位与时辰关系。如此,则传统历法智慧与现代天文知识可相得益彰。

要之,十七圆月非为异象,实乃天道运行之常态。今人当承《礼记·月令》"敬授民时"之遗训,既明科学之理,复得人文之趣,方不负此良宵。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