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34|回覆: 1

[成語典故] 首鼠兩端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9-14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首鼠兩端】相關人物

灌夫(?-前131年),字仲孺,潁川郡潁陰人。本姓張,因父親張孟曾為潁陰侯灌嬰家臣,賜姓灌。

田蚡(?—前130年),西漢外戚大臣,武帝時期的太尉和丞相。孝景王皇后的胞弟。

竇嬰(?—前131年),西漢大臣,字王孫,是漢文帝皇后竇氏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

【首鼠兩端】涵義

首鼠:又作“首施”、“躊躇”等,雙聲連綿詞,表猶豫不決;兩端:拿不定主意。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又動搖不定。

【首鼠兩端】出處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儒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

【首鼠兩端】故事簡介:

西漢時期,丞相田蚡娶小老婆,竇嬰與灌夫等去祝賀。田蚡故意怠慢灌夫,灌夫氣憤大罵,田蚡立即拘捕灌夫及他全家準備抄斬,竇嬰求漢武帝過問此事併力保灌夫,御史大夫韓安國認為殺也可不殺也可。田蚡抱怨韓安國的首鼠兩端的態度。

【首鼠兩端】辨析

【首鼠兩端】讀音:shǒu shǔ liǎng duān

【首鼠兩端】近義詞:瞻前顧後、猶豫不決、舉棋不定

【首鼠兩端】反義詞:當機立斷、乾脆利落

【首鼠兩端】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首鼠兩端】造句

1、這件事必須當機立斷,不宜首鼠兩端,猶疑不決。

2、兩邊都是我不能得罪的人,我如今是首鼠兩端,進退維谷。

3、他在處里此事時,立場忽左忽右,真是首鼠兩端,令人無法掌握!

4、他想在董事長和總經理間左右逢源,處事時當然總是首鼠兩端,躊躇觀望而已。

5、現實的利益考量使他在處理這件事時不得不瞻前顧後,但首鼠兩端的結果,卻錯失了良機。

6、你首鼠兩端的弊病對你的未來肯定有壞處的,還是早點改變吧。

7、他在處里此事時,立場忽左忽右,真是首鼠兩端,令人無法掌握!

8、你要清楚你最大的缺點就是你做事情總是首鼠兩端的。

9、他想在董事長和總經理間左右逢源,處事時當然總是首鼠兩端,躊躇觀望而已。

10、都是年輕人,為什麼我們要首鼠兩端的呢,改變一下吧。

【首鼠兩端】成語典故:

灌夫,漢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父親灌孟,本姓張,在“潁陰侯”灌嬰家作門客,後來就改姓灌。漢景帝時,討伐吳、楚七國叛亂,灌夫父子同時從軍,共同屬竇嬰麾下。在這次戰事中,灌孟陣亡,灌夫也因深入敵陣,奮不顧身,受了重傷。灌夫的勇名,當時傳遍天下,大將軍竇嬰很賞識他。

竇嬰是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的堂侄。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事中是有功勞的,受封為魏其侯,但景帝並不信任他(參看“沾沾自喜”)。武帝接位以後不久,竇太后去世,竇家的勢力就更加衰落了。這時,皇親國戚中勢力最大的要算田蚡。

田蚡,是漢景帝王皇后的親兄弟,也就是武帝的親舅舅。比起竇嬰來,田蚡晚一輩,年紀也輕得多,可是他仗着這種特殊關係,當上了丞相,對於失勢的竇嬰以及其他文武大臣,都不放在眼裡,連武帝也奈何他不得。那般趨炎附勢者,都歸附田蚡。相形之下,竇嬰的門庭顯得冷落多了。這時,灌夫作了幾任地方官,因事被免職,閒居在長安,他同竇嬰都有牢騷,因此意氣相投,倒很親熱。

田蚡續娶時,大排筵席,所有貴族和滿朝大臣都去賀喜。竇嬰約灌夫同去敷衍一番,灌夫鄙視田蚡,不願意去,竇嬰再三勸說,才勉強一同前往。在宴會上,按當時習俗,賓主都要輪流敬酒。灌夫向田蚡敬酒時,田蚡卻不喝,向灌賢敬酒時,灌賢又只顧同程不識交頭接耳地說話。灌夫的滿腔怒氣,正無處發泄,便大罵灌賢說:“我平日就看程不識不值一個小錢,我是長輩,向你敬酒,你站都不站起來,還學什麼小娘腔咬他的耳朵說話!”(參看“一錢不值”)

當時,田蚡見灌夫破口罵人,立即下令把他逮捕。有人勸灌夫向田蚡磕頭賠罪,他不肯,還說了一些刺耳的話。田蚡就把他押下牢獄,並把灌家親屬全部拘禁,準備滿門處死。竇嬰怪自己不該勸灌夫同去賀喜,以致鬧出了這場大禍,便拿出錢來,四處托人疏通,並且上書求見漢武帝申訴道:“灌夫酒醉得罪丞相,罪不至死,請求作主裁決。灌夫是有名的勇將,當年他父親陣亡,他曾匹馬單槍,殺入吳軍,身受幾十處創傷,還不肯退下,誰不知道他是國家難得的壯士,現在為了一杯酒的小事而全家抄斬,恐怕太過分了。”可是田蚡卻竭力說灌夫橫行霸道、無法無天,在家鄉潁川廣積家財,欺壓良民,而且排斥皇族,真是罪大惡極。竇嬰一怒之下,揭露了田蚡的貪污舞弊等種種劣跡,田蚡也就肆口誣控竇嬰、灌夫招納豪俠,圖謀不軌。兩大皇親,一時吵得不可開交。漢武帝也難於決斷,就叫大臣們發表意見。

御史大夫韓安國(長孺)吞吞吐吐地說:“魏其侯說,灌夫平時有功無過,酒後失言,不應當陷於重罪,這話是對的。丞相說,灌夫胡作非為,危及國家。這話也不錯。究竟怎麼處理,還是憑陛下聖明定奪!”其餘大臣,有的也不痛不癢說一兩句,大多數人都不敢開口。當時只好不歡而散。田蚡坐車離宮,在宮門口看見韓安國正在前面走,就叫他上車同行,埋怨他道:“長孺!你應當同我一起對付那個禿翁(指竇嬰,譏辱他沒有官職),為什麼首鼠兩端呢?”

“首鼠兩端”,是進一步、退一步,又要顧這頭、又要顧那頭的意思。比喻疑慮不決、沒有主見、畏畏縮縮、哪一方面都不敢得罪。

至於“首鼠”兩字的一般解釋為:“首鼠,一前一卻也”。【埤雅·釋蟲】說:老鼠性多疑,走出洞外時,總是兩頭觀望,畏首畏尾,所以叫“首鼠兩端”。但【後漢書】的【鄧訓傳】作“首施兩端”,【西羌傳】又作“首尾兩端”。【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又有“緩則首鼠”的說法。有人把“首鼠”解釋為遲疑。還有人說“首鼠”和“首施”,都是“躊躇”的音變,“首鼠兩端”或“首施兩端”,其實都是“躊躇兩端”的意思,也就是又想顧頭又要顧尾、躊躇遲疑的意思。

周佐 發表於 2025-4-11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首鼠兩端"的處世困境與歷史鏡鑒】

"首鼠兩端"作為承載特定歷史記憶的成語,其價值不僅在於語言表達,更在於揭示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處世困境。考其源流,【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所載田蚡斥韓安國"何為首鼠兩端"一事,實為西漢外戚政治生態的典型切片。當時竇嬰、灌夫與田蚡的權勢博弈中,御史大夫韓安國的游移態度,恰似傳統士大夫在強權夾縫中生存的寫照。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首鼠"作為雙聲連綿詞,與"躊躇""首施"互通,其構詞法本身即暗含往復徘徊之意象。這種語言形式的創造,生動體現了漢人對猶豫心理的形象把握。值得注意的是,該成語在【後漢書·西羌傳】中亦有"首施兩端"的變體,說明其在漢代政治話語中的活躍程度。

歷史語境中的"首鼠兩端"現象,實為權力場域的必然產物。在田蚡與竇嬰的較量中,韓安國作為御史大夫的曖昧態度,折射出官僚體系中的自保邏輯。這種"兩端"心態的形成,既源於對政治風險的評估,也受制於漢代"中朝""外朝"的權力制衡結構。司馬遷以"怒曰"二字刻畫田蚡的質問,恰暴露了當權者對臣下明確站隊的心理期待。

該成語的現代適用性仍具啟示意義。在組織管理中,"首鼠兩端"的決策模式往往導致機會成本增加;在個人發展層面,過度猶豫可能錯失成長契機。然需辯證看待的是,某些複雜情境下的審慎權衡,與無原則的搖擺存在本質區別。古人云"慮之貴詳,行之貴力"(【朱子語類】),正道出慎重決策與優柔寡斷的界限。

作為文化基因的"首鼠兩端",其價值在於警示後人:處世當有定見而不固執,權衡須有尺度而不游移。在當代社會轉型期,我們更需以史為鑑,在原則性與靈活性間尋求中道,避免重蹈歷史人物在權力漩渦中的覆轍。
趙委 發表於 2025-4-25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首鼠兩端"之典與處世之道】

考"首鼠兩端"一典,出自太史公【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其文脈深植於西漢廷爭之局。觀灌夫使酒罵座、田蚡挾怨構陷、竇嬰力爭而歿之事,非獨見漢代外戚傾軋之酷,更折射出中國傳統政治生態中"兩端"困境的普遍性。韓安國"殺亦可,不殺亦可"之態,實為權力夾縫中士大夫處世的典型寫照。

一、詞源訓詁與政治隱喻
"首鼠"之為詞,歷來注家多有爭議。裴駰【集解】引應劭注謂"首鼠,一前一卻也",蓋取鼠性多疑之態;王念孫【讀書雜誌】則考為"首施"之轉,乃雙聲聯綿詞。然無論取鼠喻抑或音轉說,其核心皆指向"進退維谷"之境。田蚡斥韓安國"何為首鼠兩端",表面責其立場游移,深層實為權力博弈中的站隊脅迫——此語直指中國傳統官場"非此即彼"的生存法則。

二、歷史語境中的行為邏輯
細繹列傳文本,竇嬰以竇太后侄顯貴,田蚡憑王太后弟得勢,灌夫則仗軍功耿直。當田蚡婚宴構陷時,韓安國身為御史大夫,其"兩端"態度實含多重考量:
1. 法理層面:灌夫罵座雖失儀,未至滅族,依法可宥;
2. 政治層面:竇嬰雖失勢,餘威猶在;田蚡方熾,卻需制衡;
3. 道德層面:士人風骨與保全家族之矛盾。
太史公以"怒曰"二字刻畫田蚡,正揭示專制權力對中間地段的零容忍。韓安國最終附和田蚡,恰印證"首鼠"者必遭吞噬的宿命。

三、現代語境下的處世啟示
此典於今猶具鏡鑒意義:
1. 決策層面:當信息不全時,"兩端"或是理性選擇,然過度遲疑易錯失良機。如【資治通鑑】載"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可與此互參;
2. 倫理層面: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然現實中"兩端"常淪為鄉愿。程頤【易傳】謂"介於石,不終日",強調守正之要;
3. 方法論層面:王陽明"知行合一"說可解此困——真知必含決斷,"兩端"本質仍是認知未徹。

結語
"首鼠兩端"非僅語詞之考,實為權力場域中人性困境的凝練表達。讀史者當超越道德批判,見其制度性根源:在絕對權力結構下,"兩端"的消弭往往需以士人獨立人格的折損為代價。今人處世,可師法蘇軾"守其初心,始終不變"之旨,於複雜境遇中求其至當,方為真智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