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75|回復: 0

[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1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退避三舍〗相关人物

主角:先轸、晋文公(重耳)、楚成王

〖退避三舍〗的故事简介: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存而不论、避而不谈
反义词:寸步不让、针锋相对

〖退避三舍〗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先轸(?—前627年),曲沃(今山西闻喜)人,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
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芈姓,熊氏,名恽,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退避三舍〗事件经过:

〖原文〗:

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白话文〗: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退避三舍是当年晋文公重耳流难到楚国说的,当时楚王大加款待、打算支持他回国争位,席间问重耳发达后怎么报答自己,他说您什么都不缺,如果将来咱们要战场上见,我后退九十里避让你。
说明晋文公深谋远虑,知道晋楚都有图伯之志,将来必有交战一天
说明楚王大肚,不因重耳戏言反目,同时重耳当时失言,说不定祸从口出
说明重耳知道权衡利弊,知道国家利益与私人恩惠孰轻孰重
说明重耳敢于直言,言必信、行必果,不向权贵低头
说明天助晋国,当时交战,晋国后退九十里看好占据了地利,楚国以公避将骄兵轻进,结果大败,主将子玉服罪自裁,无人能够雪耻。
邱冬 發表於 2025-5-17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退避三舍"的战略智慧与礼义精神》

"退避三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此典故非单纯军事退让,实蕴含春秋时期"军礼"传统与战略智慧的双重意蕴。笔者试从礼制渊源、战略实践及文化影响三方面剖析之。

一、军礼传统下的"退让"制度
春秋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司马法》载:"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此乃周代军礼"不鼓不成列"的延伸。重耳承诺"辟君三舍",既遵守"国君相争,先退为礼"的军礼规范,又暗合《孙子兵法》"避其锐气"的战术原则。楚成王不杀重耳,正是因其"文而有礼"符合贵族道德标准,这种"军礼"精神在《周礼·夏官》中亦有系统记载。

二、城濮之战的双重实践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军实践诺言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此举一则在道义上占据"以礼报德"的优势,二则在战术上诱敌深入。先轸作为总指挥,将礼制承诺转化为"退而骄之"的战术,终以"伪遁"之计大败楚军。太史公评:"晋文公之霸,城濮之战也",可见此战略退让实为称霸关键。

三、文化意义的流变
汉代以降,"退避三舍"渐从军事术语演化为处世哲学。王弼注《周易》"谦卦"时引申此典,强调"谦尊而光"的处世之道。至宋代,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特重此事的"信义"价值,使之成为儒家"恕道"的典型案例。然需辨明的是,原典中的退让绝非示弱,恰如杜预注《左传》所言:"退舍示礼,实蓄其力",此乃刚柔并济的智慧。

今人解读此典,当避免简单理解为消极退让。重耳之诺既恪守周礼"报施"传统(《礼记·曲礼》:"往而不来非礼也"),又暗藏后发制人的战略考量。明末王夫之《读通鉴论》点破本质:"晋文之退,非畏楚也,乃所以胜楚也",此语可谓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七日 2025/5/24/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