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3|回覆: 1

[成語典故] 呆若木雞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11 14: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呆若木雞】相關人物

主角:齊宣王 紀渻子

【呆若木雞】涵義

“呆若木雞”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是一個貶義詞。然而它最初的含義正好相反,是一個最高級的褒義詞。

【呆若木雞】出處

莊周【莊子·達生】與列禦寇【列子·黃帝篇】

【呆若木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瞠目結舌、目瞪口呆、呆頭呆腦
【反義詞】:面不改色、神色自若、活潑可愛、大智若愚

【呆若木雞】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齊宣王(約前350年-前301年,約50歲),媯姓、田氏,名辟疆,戰國時代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子。

【呆若木雞】歷史典故經過:

【呆若木雞】文言文/原文/翻譯:
【莊子·外篇·達生】紀渻子為王養鬥雞。
紀渻[〔渻〕音shěng。]子為王〔王〕指齊王。養鬥雞。
十日而問:“雞已乎?” [〔雞已乎〕意思是鬥雞養好了嗎?]
曰:“未也,方虛而恃氣。”[〔虛而恃氣〕虛浮驕傲,而且自恃意氣。,通“驕”。]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猶應向景〕還是聽到聲音或者見到影像就有所反應,意思是心還是為外物所牽制。向,通“響”。景,通“影”。]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性,可以理解為作為鬥雞的基本素質。]全矣,異雞(別的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呆若木雞】現代文:
有一位紀先生替齊王養雞,這些雞不是普通的老母雞,而是要訓練好去參加比賽的鬥雞。紀先生才養了10天,齊王就不耐煩地問:“養好了沒有?”
紀先生答道:“還沒好,現在這些雞還很驕傲,自大得不得了。”
過了10天,齊王又來問,紀先生回答說:“還不行,它們一聽到聲音,一看到人影晃動,就驚動起來。”
又過了10天,齊王又來了,當然還是關心他的鬥雞,紀先生說:“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10天後,齊王已經不抱希望來看他的鬥雞。沒料到紀先生這回卻說:“差不多可以了,雞雖然有時候會啼叫,可是不會驚慌了,看上卻好像木頭做的雞,精神上完全準備好了。其他雞都不敢來挑戰,只有落荒而逃。”
 

【呆若木雞】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遇事要冷靜,有的示弱也就是博得別人同情的資本。
比喻精神內斂,修養到家。有人從中領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認為人的處世如不斷絕競爭之心,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消除競爭的心理,自然滑挑戰競爭的對手。後來“呆若木雞”的意義演變為比喻人呆木不靈,失去知覺的樣子,或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4-27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呆若木雞"的本相與流變】

"呆若木雞"一語的哲學意蘊,實為道家修煉境界的絕妙譬喻。紀渻子馴雞四階段的記載,完整呈現了【莊子】"坐忘"功夫的實踐路徑。初階"虛憍恃氣",喻指常人血氣未平之態;次階"猶應向景",乃感官執著未破之相;三階"疾視盛氣",示現心志外馳之弊;終至"似木雞"之境,方達【齊物論】所謂"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的至人狀態。此中精義,實與【周易·艮卦】"時止則止,時行則行"的動靜哲學暗合。

考其詞義演變,唐代以前文獻猶存古義。李白【大獵賦】"木雞養到"尚用本義,至宋代筆記【鶴林玉露】載"呆似木雞"已見轉義端倪。明清小說大興,市井文化勃興,此語漸失玄理而趨俚俗,終成今日習用之貶義。此一嬗變,恰如顧炎武【日知錄】所言"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後世文人學士猶問之"的文化退化現象。

今人若欲領會真諦,當知"木雞"實為"喪我"境界的外化。【達生篇】所謂"其天守全",正與【逍遙遊】"無所待"遙相呼應。反觀當代社會浮躁之氣,此典故不啻為一劑清涼散。若能參透"呆"字背後"大智若愚"的深意,或可於紛擾世間得幾分莊子所謂"與物為春"的自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